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思维内科专刊
文|本报记者徐婧
60余年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专家团队的努力下,中医药精准辨治恶性肿瘤凸显出防治术后转移复发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患者青睐——
癌症,又称恶性肿瘤,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并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癌症治疗中常用的化疗和放疗存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痛点,给患者带来明显的毒副作用。与此同时,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因其在防治术后转移复发、延长生存期、减轻相关不良反应、改善晚期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
“我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工作60余载,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毋庸置疑,也不可替代。”年届九旬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全国名中医朴炳奎说。
自1963年建科以来,在长达61年的时间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在余桂清、朴炳奎、孙桂芝、林洪生、花宝金等专家的带领下,为无数恶性肿瘤患者带去生的希望。现在,这个接力棒交到了院长李杰这代人手中。
李杰认为,基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转归全周期核心病机,构建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理论体系,是突破治疗瓶颈的重要基础,也是现阶段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核心要素。
林洪生(左一)跟随余桂清(左二)查房。
从扶正培本到固本清源
奠定扎实理论基础
与老师朴炳奎、孙桂芝一样,李杰也是学西医出身的。这让他对肿瘤的病机和治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杰回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孙桂芝能够将中西医会通、互融。她既能从现代医学的生理和病理角度来思考中医的机理,将中医理论中抽象性、概括性的“象”转化为具体的、可视的现代医学的“象”;又能在中医学的智慧中寻找思路和线索,探索解决现代医学难题的方法,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来验证,并将成功后的结果转化为独到的认识与临床经验。这给了李杰在肿瘤研究方面以很大的启发。
“团队的研究成果是在前人的肩膀上形成的,离不开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的几代传承。”李杰说。
自20世纪70年代起,以余桂清、朴炳奎、孙桂芝等为代表的专家们,提出正虚为肿瘤核心病机,开创扶正培本治疗肿瘤的先河,引领全国扶正培本研究,并创制以健脾益肾方为主的核心处方。
随着中医药抗肿瘤研究逐渐丰富,扶正祛邪并重的治疗原则逐渐被认同,由该院肿瘤科林洪生、花宝金、侯炜等教授主导形成“固本清源”的学术思想,花宝金提出“调气解毒”,合当“固其根本,清其源流”“调理气机,祛邪解毒”。
所谓固本清源,就是对不适于手术的晚期肿瘤患者,在扶正培本基础上强调带瘤生存,应用活血、解毒、散结等中药,力图延长远期生存;术后肿瘤患者,中医药治疗更重视清除余毒,旨在防止复发转移。调气解毒,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使用“顾正气、重升降、畅情志”等方式调气,在不同阶段施以“化浊毒、肃余毒、除伏毒”等方式解毒,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肿瘤预防中的主导作用、在肿瘤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和在肿瘤康复中的核心作用。
提出“五期演变”
创建分阶段辨治诊疗体系
“中医药原创性思维是提升临床疗效的关键。”李杰表示,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单一病机和治法无法全面体现患者在多阶段的证候变化,有必要明确肿瘤全周期中核心病机的演变规律,形成符合肿瘤复杂多变病理特性的中医药防治理论体系。
凝练肿瘤不同阶段核心病机,创新提出符合精准医学理念的中医肿瘤辨治体系,创建分阶段辨治的诊疗体系。这是李杰团队努力的方向。
李杰认为,恶性肿瘤始终处于恒动变化中,具有复杂多变的病理特性,且伴随不同的病程阶段和治疗阶段,核心病机亦会随之变化。结合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演变特点和近期研究进展,李杰提出“虚—寒—毒—闭—衰五期演变,‘郁’贯穿始终,毒是核心”的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理论体系,从而应对恶性肿瘤多变化、多阶段的疾病特性。
李杰详细解读了“虚—寒—毒—闭—衰五期演变”的含义。他介绍,气虚不固是发病之本。临床调查发现,癌前病变、肿瘤初期阴阳虚损不显,以气虚为主,不能固摄气血津液正常运行而变生癌瘤。阳虚寒凝是进展之因。随着疾病发展,阳虚质、气虚质患者易发生肿瘤转移。癌毒壅盛是转折之核。癌毒壅盛是进展期患者的病机核心,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阳虚毒结”是肿瘤复发转移核心要素,显著影响疾病转归。邪聚毒闭是渐坏之征。肿瘤邪毒阴形暗长,直闭脏腑经脉,发展至肿瘤晚期,多发脏腑传舍则五脏不通,全身气机闭塞。正气衰败是终末之根。此期患者,全身多发转移,恶病质状态明显,先后天本源不足,可见极度消瘦、食欲极低、疲乏无力、代谢紊乱、全身衰竭等,邪盛而正气败,调治困难,生存期短。
李杰表示,“郁”贯穿始终,是指气机郁滞贯穿肿瘤始终。肿瘤患者常伴随因病而郁、因药而郁,体质以气郁质居多。痰湿、血瘀、浊毒等混合而成的癌毒为肿瘤发生发展关键核心。
基于“五期演变”理论体系,李杰团队提出针对各阶段核心病机予以辨治,治则以扶正培本为基础,细化中医药在分阶段序贯辨治中的防治优势,提出“扶正五法”,即癌前扶正解郁、术后扶正举陷、放化疗期间扶正解毒、现代医学治疗后扶正化毒、晚期扶正活血祛毒,契合当前中医药对肿瘤的认识规律,完善了中医肿瘤辨治体系。
“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明晰恶性肿瘤各阶段的病理特征与转归因素,为制定有效临床方案提供全周期管理辨治依据,对推动精准辨治指导下临床实践及研究设计具有重要学科价值与行业意义。”李杰说。
创新“五观辨治”
提供综合防治新策略
吴奶奶是一名肺癌患者,在接受肺部手术后气短、乏力、自汗,这些症状困扰着她的生活。在李杰团队的帮助下,基于大气下陷理论予升陷汤以扶正举陷法治疗,吴奶奶的症状得到了很大的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和吴奶奶一样,乳腺癌患者小马在接受化疗后深受失眠的困扰。李杰团队以扶正解毒方(党参、生黄芪、土茯苓、藤梨根等)为基础方养心安神,在发挥抑制肿瘤作用的基础上,大大改善了小马的睡眠质量。
发生在这两位患者身上的故事,体现出恶性肿瘤多阶段、多变化的特性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恶性肿瘤是重大疑难病证的典型代表,单纯辨证论治模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变化特性,亟须建立体现现代疾病发展规律的中医专病辨治新体系。”李杰说。
结合肿瘤发生发展及变化的疾病特性,李杰团队提出从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维度、不同病灶部位及病理的空间维度进行辨治。以“时空观”动态、系统辨治肿瘤;同时以“核心观”把握核心病机及演变规律;重视解决患者最痛苦感受,发挥“症状观”急则治标优势作用;提出“精准观”的中西协同理念,突出靶人群诊疗思路;“未病观”强调中医辨治肿瘤关口前移,预防疾病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五观辨治”创新中医肿瘤防治体系,为发挥中医药参与综合防治肿瘤诊疗方案的作用与优势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观辨治’新体系全面概括恶性肿瘤中医药防治的不同角度,是对传统辨治模式的完善。”李杰说。
坚持疗效为本
实现防治全周期管理
患有胃低分化腺癌的小齐在接受胃癌根治术后进行化疗,因化疗第5周期时反复发热,遂停止化疗而改求中医药治疗。先以健脾补肾、清热解毒法退热,后以益气温阳解毒法治疗9年余,未见复发转移。
60多岁的李爷爷接受化疗后骨髓功能不佳,无法耐受。以归脾汤加减益气养血,李爷爷乏力、纳差等症状改善,血象恢复正常。
这样的鲜活案例,在该院肿瘤科屡见不鲜。
朴炳奎曾经教导学生:“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两种医疗手段的长处。临床中,在发挥中医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吸收现代科学的手段。”
李杰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构建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理论体系的目的是解决临床中的难点问题,最终还是要以疗效为本。要充分发挥中西协同理念,以期为肿瘤防治的全周期管理提供新思路。
此外,李杰还提出,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理论体系应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丰富体系内容。比如,结合多组学分析、基因测序等高通量技术,探索肿瘤发生发展的动态生物学演变,丰富“时空观”生物内涵;以数字化信息系统及人工智能技术整合真实世界诊疗大数据,归纳预后相关因素,指导核心病机凝练;创新分阶段疗效指标评价体系,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关注解决肿瘤患者当前突出矛盾;聚焦作用优势靶点和环节,界定获益人群特征,引入富集设计方法,筛选宏观临床表型或微观生物标志物指导精准治疗;关注癌前病变防治及不良反应预防,预防与治疗并重,实现源头治理。
“恶性肿瘤之成因复杂,治后病机多变,非一期一方一法能解决。未来,团队将继续开展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建立全周期的恶性肿瘤防治理论体系提供坚实的科学证据。”李杰说。
201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医生合影。
(点击图片,订阅报纸)
欢迎关注!!
“中国中医药报”抖音号:36254766218
审核|陆静 陆烨鑫 白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