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601601)9月11日发布晚间公告,于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期间,公司子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保寿险”)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917.29亿元,同比增长1.5%,公司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保财险”)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422.35亿元,同比增长7.7%。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太保寿险在经历了前七个月的2.6%的负增长后,8月份单月保费激增53.0%,达到211.32亿元,实现了增速的正向逆转。与此同时,同日发布公告的还有中国人寿,其8月份当月保费收入同样高达29.0%,这一显著的增长背后,无疑是保险行业屡试不爽的“停售”策略的又一次上演。
今年8月初,金融监管总局曾向行业内下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以及《关于平稳有序做好人身保险产品切换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到,自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
这一政策变动,无疑为保险业务员们提供了宣传的契机,他们在社交媒体和朋友圈中大肆宣扬利率下调的消息,成功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为太保寿险等险企8月份的保费激增贡献了力量。然而,这种依靠“炒停售”策略带来的短期增长是对未来消费力的透支,难以转化为太保寿险长期稳定的增长动力,一旦市场的喧嚣平息,其增速可能会再次面临挑战。
在2023年7月,保险业迎来重大变局,人身险预定利率经历了十年来的首次下调,从3.5%降至3.0%,分红险的预定利率上限也同步降至2.5%。这一调整在保险销售界掀起了波澜,业务员们纷纷以“炒停售”为号角,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波宣传狂潮,营销文案充斥着“3.5%复利的增额寿险即将成为历史”的紧迫感,激发了消费者对即将消失的高利率产品的抢购热潮。
这一幕在去年7月的A股五大上市险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保费收入的大幅增长成了“炒停售”策略的直接成果。2023年6月份,这些险企的保费增长齐齐跨入双位数,而到了7月,除了平安人寿,其他公司的增长也均达到了两位数。在这一轮增长中,太保寿险的表现尤为突出,其7月份的保费收入同比激增89.76%,这一增速远超过其他同行,显示出太保寿险在面对产品停售时采取了更加积极甚至激进的市场策略。
在利率持续走低的大环境下,保险行业的“炒停售”戏码变得屡见不鲜,几乎成了一种行业惯例。尽管每次提及的数字不尽相同,但背后的剧本却一成不变,今年已数次掀起波澜。特别是在临近9月1日和10月1日的定价利率调整节点,市场情绪在8月份被推向了高潮。
根据已公布的两家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数据,抢购热潮依旧旺盛。中国人寿2024年8月份保费同比增长29.0%,超越去年6、7月的18.35%和17.41%;太保寿险当月保费增速更是高达53.0%,这一显著的增长率反映出市场对保险产品的持续热捧。尽管“炒停售”策略屡见不鲜,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并未减退,市场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依然强劲。
许多金融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复杂性并无深刻洞察,他们仅凭直觉感知到预定利率的下调趋势,便纷纷急于投保,试图赶上这趟看似即将启程的“末班车”。有消费者在互联网平台上表示,“就因为这个调利率,我赶在最后几个小时买了4个重疾险,但是,真的只有1个完全满意的。其他三只都是觉得,9月再买就亏了,才抓紧上车的。“
从监管角度来说,“炒停售”被明确标为禁区,相关法规如《人身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和《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划出了清晰的红线,严禁利用产品停售的噱头进行误导性宣传。
然而,这一违规策略的仍旧在市场的大范围滥用,之所以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销售人员背负的业绩压力、市场的残酷竞争,以及消费者对高收益产品的非理性追求。这种策略的滥用,不仅可能导致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认知偏差,还可能侵蚀保险公司的信誉和客户关系,甚至触发退保潮,破坏市场的稳定秩序。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需求并非无限,当前的抢购热潮实际上是对未来消费潜力的提前消耗。此外,高利率产品的集中购买,虽然短期内推高了保费收入,却也可能给公司带来更高的负债成本,加剧了资产负债匹配的挑战。这种短视的增长策略,可能会给公司的长期稳健经营埋下隐患。
随着9月1日的落幕和10月1日的定价利率调整临近,分红险和万能险的“炒停售”风潮可能在短期内继续发酵,但这场持续一年多的营销大戏似乎已进入尾声。
展望未来,分红险无疑将成为市场的新宠。行业巨头们早已未雨绸缪,在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太平等头部险企的2024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管理层纷纷宣布将重点推广分红险产品。
中国平安的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指出,面对预定利率的下调,公司将调整产品结构,使分红产品成为销售的主力军,预计其占比将超过50%。
中国太保的总精算师张远瀚也提到,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原来的产品结构已经不太适合客户的需求,公司将转向分红险,预计其在未来产品结构中的占比将超过50%。他还透露,分红型产品的销售同比增长了5倍,虽金额尚小,但已着手对代理人进行培训。
除了培训,头部险企还加大对分红险的业务考核力度。中国太平方面宣称,后续将对分支机构叠加分红险考核,预计未来四个月分红险占比将大幅提升,明年分红险占比应在50% 以上。并且,将对银保渠道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全面聚焦5 年期以上长缴类别分红险驱动。
分红险,以其“保底+浮动”的收益模式,正成为保险市场的新星,不仅满足了市场对保障和收益的双重追求,也减轻了保险公司的利差损压力。随着市场炒作的热潮逐渐退去,保险公司的真正竞争才刚刚开始。在这场竞争中,那些能够深刻理解市场趋势、为客户提供持续且有吸引力回报的保险公司,将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市场的尊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