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天津银行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正式宣布与广州晶东贸易有限公司、网银在线(北京)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Home Credit N.V.及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费金融”)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捷信消费金融的股权重组。
根据重组规划,捷信消费金融将采取“先减资、后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实施重组,注册资本将从70亿元降至50亿元。具体方案如下:在减资阶段,捷信消费金融将缩减注册资本,但Home Credit N.V.将不会因此获得任何资金;在增资阶段,将引入新的股东,包括广州晶东贸易有限公司、网银在线(北京)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及天津银行。增资后,捷信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将调整为50亿元。
在重组前,捷信消费金融将妥善清偿所有融资性、关联方及经营性负债,以确保公司稳健运营。重组后,各方的出资额及股比将为:广州晶东贸易有限公司25亿元(50%)、网银在线7.5亿元(15%)、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6亿元(12%)、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5.5亿元(11%)、天津银行5亿元(10%)。捷信集团的股比将降至2%。根据《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消费金融公司主要股东自取得股权之日起5年内不得转让所持股权。
图 捷信消费金融股权架构图。
新入股的五大股东中,广州晶东贸易有限公司为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后者由京东集团全资控股。网银在线(北京)为京东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京东科技控股由京东集团持有约41.7%的股份。通过这两家子公司,京东集团拿下捷信消费金融65%股权,成为捷信消费金融的最大股东。
京东作为中国领先的综合电商平台,其消费场景覆盖购物、京东金融、京东健康、京东物流等多个子平台,形成了一个庞大且多元化的生态系统。这些平台不仅面向个人消费者,也为企业和商家提供服务,京东通过其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丰富的数据资源,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提供个性化体验。此外,京东支付和京东白条等支付工具已构建了成熟的消费金融生态,满足了各类消费场景下的金融需求。
京东集团控股捷信消费金融,进一步拓展了其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京东的消费场景为捷信提供了稳定的用户流量和数据支持,使其能够精准分析需求、优化产品设计,提升市场竞争力。京东的线上购物、支付、信贷等场景不仅为捷信带来了潜在客户,还提升了客户触达效率,助力其市场扩展。
此外,京东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领域的积累,将为捷信提供深远的技术支持。通过这一技术优势,捷信能够提升风控管理、优化用户画像、提高贷款审核效率,降低风险并改善客户体验。
综上,京东的消费场景和技术优势为捷信消费金融的业务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此次股权重组将帮助捷信借力京东的用户基础,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其在消费金融行业中的竞争力。
捷信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首批四家消费金融试点公司之一,也是首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公司注册地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业务覆盖全国,专注于个人消费信贷服务。在股权重组前,捷信消费金融由Home Credit N.V.全资持有,最终实益拥有人为雷娜塔·凯尔内罗娃(Renata Kellnerova)及其家人(子女)。
从2018年至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的总资产经历了显著波动,呈现从扩张到收缩的变化。2019年,公司总资产达到1045.36亿元,标志着其在消费金融市场中的核心地位,使其一度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然而,到了2020年,总资产急剧下滑至652.07亿元,同比下降37.62%,反映出公司在经营上的困境开始显现。
图 捷信消费金融2018年至2020年总资产。
数据来源:捷信消费金融财报。
与资产波动相伴随的,是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持续下滑。从2018年到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的业绩增速逐年放缓,甚至转为下降。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5.16亿元,净利润13.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69%和36.59%。然而,到了2019年,营业收入下降至173.22亿元,净利润减少至11.4亿元,同比分别下滑6.45%和18.34%。2020年,形势进一步恶化,营业收入仅为112.32亿元,净利润骤降至1.3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5.16%和88.07%。
图 捷信消费金融2018年至2020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数据来源:捷信消费金融财报。
自2020年起,捷信消费金融的经营表现持续低迷,公司停止了独立财务报告的发布,外界对其运营状况产生了广泛质疑。更为不利的是,2021年3月29日,捷信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彼得·凯尔纳(Petr Kellner)在一场空难中不幸离世,这一突发事件对捷信集团的经营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母公司PPF集团的数据显示,捷信消费金融在2022年的总收入仅为3.8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0.45亿元,相较前一年骤降66%。其中,利息净收入也大幅下滑至1.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99亿元,同比减少了73%。这一系列严峻的财务数据无疑表明,捷信消费金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
在此背景下,捷信消费金融的资产质量也呈现出一定的隐患。从2017年至2019年,该机构的不良贷款、贷款合计及逾期贷款都呈现出风险积聚的趋势,显示出在贷款规模扩张的过程中,资产质量逐渐承压。尽管不良贷款占比从2017年的3.82%小幅下降至2019年的3.60%,但余额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19年达到34.03亿元,仅比2018年的34.56亿元略有减少。同时,贷款总额从742.30亿元增长至944.13亿元,三年间增长了27.2%,但逾期贷款余额却大幅攀升,从2017年的73.07亿元增至2019年的90.21亿元,增幅达到23.4%。尽管逾期贷款占比从9.84%降至9.55%,但逾期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依然引人关注。
图 捷信消费金融贷款质量情况。
数据来源:联合资信评级报告。
与此同时,从2017年至2019年,该公司的资本充足状况在经历短暂提升后出现回落,反映出其在维持资本充足方面面临一定挑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在2017年为10.27%,2018年上升至10.43%,但2019年再次下降至10.09%。资本充足率也从2017年的11.28%增长至2018年的11.35%,但2019年回落至10.97%。尽管2018年有所改善,但2019年的下降凸显了公司在资本管理上的潜在问题。
图 捷信消费金融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
数据来源:联合资信评级报告。
进入2021年,捷信消费金融不仅停止了新业务的扩展,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捷信消费金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减弱,且未能有效满足客户需求。然而,捷信消费金融并未完全退出金融服务市场。为了维持一定的业务活跃度,公司推出了贷款导流服务,直接链接至其他贷款平台如“众安贷”、“分期乐”和“度小满”等,尝试弥补业务的萎缩。尽管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公司的市场存在,但却无法掩盖其核心业务的衰退。
图 捷信消费金融公众号。
综合来看,捷信消费金融在过去几年的经营波动中暴露了多方面的内外部挑战,包括资产质量下降、盈利能力恶化以及资本充足压力加大。尽管公司尝试通过贷款导流等措施维持市场存在,但其根本问题依然难以解决。然而,捷信消费金融并未停滞不前,反而成功通过股权重组。此次重组不仅为公司注入了新的资本支持,还优化了管理结构,提升了灵活性,使其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引入新的股东和战略投资者后,捷信消费金融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市场竞争和资产质量问题,逐步恢复其在消费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