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杨锦亮
铁甲村隶属洱源县凤羽镇起凤村民委员会,是偏居于凤羽坝子东北角的一个白族小村寨,原名铁甲场。《洱源县地名志》载:铁甲(Tiějiá)在本村公所东北部,相传古代村上开过铁矿,后约有20余户人落籍,自成一甲,故名。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农历三月初四,凤羽第十一任土巡检尹忠(尹世忠)陪同徐霞客探访了铁甲场村,《徐霞客凤羽游记》是这样记录的:
这次带学生去调查土巡检与矿产业、边贸业、文旅业的关系,最为惊喜的是意外发现了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凤羽尹氏土巡检为该村颁发的《严禁碑记》。
严禁碑记【严禁(碑额)】
康熙二十二年十月□日 立
该碑立于2013年新修的铁甲村兴文桥上,位于兴文桥桥头堡的西南侧,而2012年8月6日山洪泥石流冲毁的原兴文桥上并无此碑。
该碑大理石材质,规格为89x58公分,碑文竖写共10行、187字,缺22字,难以考证字2字。康熙年间的碑应该是繁体字,这块碑是公元2013年电脑刻的,都是简化字。关键字词残缺较多,难以判定其所述内容,此碑有错别字二处,如“连”应该为“联”,“母”应为“毋”,还有二个字电脑无法打印而做说明:“彳”与“者”组成字的意思读作zhū。这个字收录在《中华字海》和《汉语大字典》中,其基本解释为“月行”,释义主要参考了以上字典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汉字的构成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每个部件的组合都可能有着特定的意义和背景。例如,“彳”作为部首,常常与行走、行为和道路有关,而这个特定的组合“彳+者”则形成了具有特定含义的字。“示旁”与“考”组成的是“祀”字,示旁的字通常与祭祀、祈福或神灵有关,例如“祀”字,其部首为示旁,意味着与祭祀活动相关。在古代,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祈求,希望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因此,示旁与考组成的“祀”字,既体现了古代人对祭祀活动的重视,也反映了汉字构造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信息。综上所述,碑文大意是:经王锡爵等人提议,奏请尹氏土巡检为□□事而勒石立的《禁碑》。结合文字内容,我揣测此碑所述之事涉及用水规则以及村民之间、村民与寺庙用水问题与纠纷处罚办法。当时的村名叫铁界场乡,与《徐霞客游凤羽》记述的铁甲场不一样。碑名应称《铁界场乡保地方备碑》,颁文的土巡检不详,从现有资料上推断,可能是十二任土巡检尹德化或十三任土巡检尹德明之一,以十三任土巡检尹德明的因素较大。该碑是凤羽土巡检官方与村民间公务往来的文史资料,也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重要物证,在研究凤羽尹氏土司历史方面也极具史料价值。这应该是凤羽土巡检与铁甲村的第二次交集。铁甲一小村,能留下与尹氏土巡检相关的二段史料佳话,也是值得关注的。
关于这块碑的来历,我访问了当时参与施工的人员,以及对地方文史资料较熟悉的王福佑、赵鹤松等人。赵鹤松是一位很健谈的退休职员,有一定的阅历与见解,据他介绍,2013年4月,铁甲村兴文桥筹建组与村民王福佑、赵鹤松等人对几块古碑进行了整理,最后由他带上相关材料到洱源县档案、文化部门求证无误才刊刻于此。关于这块碑,本村无资料记载,是经县文化部门多次核实后同意刊刻的,至于史出于何书,目前难以查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