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往事】民国时期大理县城乡居民的生活(三)

文摘   2024-11-15 13:25   云南  

  文、图:赵静








《新喜洲》及其相关文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意愿日益成为整个大理地区社会的共识,见解也日益深入,不仅包括提倡勤俭办事、反对铺张浪费,还有主张禁烟(鸦片)、反对赌博、提倡教育、反对迷信、改造旧式的家长制家庭,以及节制生育、少生优生、多做运动、重视健康等等,几乎触及到了当时家庭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陋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喜洲鸿兴源商号上海分号的职员赵子厉,邀约旅沪同乡知识分子,在上海创办、编辑、出版了《新喜洲》杂志,刊物所需经费向旅居各地的喜洲同乡募集,编辑部地址在上海霞飞路670弄670号。在该年五月和十月,分别出版过两期,为十六开直排铅印本,封面题字为喜洲白族名人、1916年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的著名政治家、法学家张耀曾所书。每期杂志印1500册,出版后寄回喜洲1000册,其余分发给旅居外地的喜洲籍相关人士。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刊物被迫停办。两期刊物共发表35篇文章、近10万字,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其中有相当多的文章是审视当时喜洲白族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陈规陋习,提倡风俗改良的。《烟害》《迷信的弊害》《喜洲人应少生子女》等文章标题一语中的,行文言简意赅,《我所见到的妇女问题》《由中国家庭改造问题说到家乡》《我们的父母和子女》等文章,则从不同角度考察、论证风俗改良对社会进步的必要性。

《新喜洲》第二期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大理县史城镇(即喜洲)第一届集团结婚实现了》的文章,完整地记录了一场移风易俗的集体婚礼。文章从发起组织、筹备经过、登记情形、礼堂布置、婚礼经过、婚礼秩序、新郎新妇姓名职业及对数、县长演讲八个方面,客观完整地记录了1936年5月26日喜洲12对青年举行集团结婚的原因、经过、当事人姓名及参加婚礼的大理县长的演说词。关于这场集体婚礼的起因,文章是这样说的:“大理僻处西陲,交通梗塞,文化之输入较迟,工商业亦衰不振。值此民生凋零弊,经济恐慌,全世界均遭受危机,史城镇又何能例外。旧式婚礼,已不适合时代与潮流,经济时间两非所许。故新运总会,倡行集团结婚,以期易俗移风,化奢成朴,用最简单、最高尚之方式,作合时代、合环境之需求。”这次婚礼整个过程简约而不失庄重,文明而喜庆,引起极大的轰动。“是日,男女前来参观者,踵接肩摩,万人空巷,会场内外,楼上楼下,几无隙地。四乡来饱眼福者,络绎不绝,大小道途,为之梗塞。”当时集体婚礼是只在少数大城市刚刚兴起的新生事物,喜洲作为一个边陲小镇,能在全国农村率先实行,前来参加婚礼的县长也倍感光彩。县长在婚礼讲话中说,喜洲“能够先全省的各县而举行这个集团结婚,造成了农村中破天荒从来没有的新纪录,在全国的风俗改良史上已经是占了很光荣的一页,为各州县农村的表率和模范,这不独是喜洲一个地方的光彩,简直是云南全省的光彩。”同一期上,还刊登了12对青年中的一对杨锡庆、苏莲奇的感怀之文《写在参加集团结婚后》,文章最后写到:“希望喜洲的青年男女,甚至于有钱阶级的人们,自动地快来参加吧!我们要将那时间上无谓的牺牲,从事于学业建设,经济上无谓的虚耗,从事于储蓄救国,精神上无谓的疲苦,从事于职业生产。”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昂扬乐观的生活热情,充满了感染力。









 结 语 

从民国六年成书的《大理县志稿》到1936年出版的《新喜洲》杂志,民国时期大理县城乡居民的社会习俗和精神风貌在文献中被完整地记录和保存。作为后人,能够接触、阅读这些文献,进而整理并展示一个时代的历史细节,揭示其文献载体的学术价值,不仅是我们的幸运,更是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周宗麟撰《大理县志稿》
[2] 政协大理市第六届委员会《重读〈新喜洲〉——大理市文史咨料第十五辑》(内部刋物)



END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长期接受投稿,投稿邮箱:
dlzbzxh@163.com      
投稿联系人:          
13887238946 (张建明)

大理白族之家
交流白族信息、研究白族历史、弘扬白族文化、促进白族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