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节庆】洱源凤羽白族丧俗之铭旌

文摘   2024-11-15 13:25   云南  


文、图:杨燕翔




 洱源凤羽白族的乡人去世,无论家资贫富、逝者社会地位尊卑,都要请村里德高望重的先生题写铭旌。

 铭旌是一种竖在灵柩前标志死者官职和姓名的旗幡,多用绛帛粉书。品官则借衔题写曰某官某公之柩,士或平民则称显考显妣。另,纸书题者姓名粘于旌下。大敛后,以竹杠悬之依灵右。葬时取下加于柩上。

 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提到过铭旌,《周礼·春官·司常》:“大丧,共铭旌。”唐李白《上留田行》:“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於此举铭旌。”清蒋士铨《临川梦·倾叛》:“铭旌字,谁结个灵堂掛?”郭沫若《满江红·天外人归》词:“高树铭旌三叩首,跪参导弹孤哀样。”可见铭旌在丧礼文化中的地位。

 从《仪礼》和《礼记》的规制来看,铭旌是标识棺柩主人的旗幡。就是人去世后,后人为了纪念逝者,将其一生的基本情况照约定俗成的体例予以总结概括,铭写在旌旗之上,贴挂在显眼之处供众人缅怀。虽非盖棺定论,但也力求完美。

 从丧事活动的历史发展来看,与其他许多丧事礼俗一样,铭旌有一个由君统系统到庶民系统的变化过程。铭旌与先秦的旌制度相关,旌旆一般分为常、旃、旗、旌、旅五种,其中旌是辨别尊卑的。铭旌作为旗幡,是有等级的。《周礼·春官·司常》:“大丧,供铭旌。”后世铭旌为民间所援引,丧事意义才变得复杂起来。

 在白族的丧俗中,铭旌通常由有名望的人署名题写死者的姓名、官衔、封赠、谥号等内容,以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铭旌的制作和悬挂通常都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体现对死者的敬意和丧礼的庄重。在丧事活动的运作过程中,铭旌的形式发生了变异,内容也丰富起来,由原来的简单标注逝者身份、称谓,逐步演变成对逝者的纪念活动。现时生活中,铭旌一般做得比较大,作为彰表和缅怀逝者的一种手段。

 凤羽白族写铭旌还是有一些讲究的,“主旌”制度的具体操作是:

 铭旌的布,一律用红布,有的用红绸;长度有两个尺码,即父十尺、母八尺;可用黄颜料写,也可用铜粉写。

 铭旌上书写的内容,分别由鸿题和书丹两个人来完成。不同地区对铭旌上逝者的称呼可能会有一些差别,在凤羽会严格按照传统的白族丧俗文化中对不同性别、辈份的逝者的特定称呼来书写,突出白族文化的特色。

 鸿题者由有知识、有功名、德高望重、夫妻双全的人充当,一般要求有武职身份,负责给死者作出评述;书丹者同样要由文笔秀气、字酣墨饱的人充当,一般要求有文职身份。上款还要把书写人的官衔或学衔写上,其姓名另用红布或红纸写好贴上。

 逝者姓氏、名讳、评语等,生前有官职的还要在姓氏前加官衔,其评语叫“公评”;无官职的男性其评语叫“乡评”;女性的评语叫“阃评”。

 字数长短根据要表述的内容而论,不可太短,也不宜太长,但必须依照“生旺死绝”硬套,也就是按生、老、病、死、苦之五字轮回,最后一个字必须落在生字上(五个字的倍数加一字),不然就不吉利了。

 有过官职的就写他生前的职务,有专长的就写他的专业职称;他的儿孙是大中专毕业的,就用儿孙的学历称他为先考或祖考。一辈子平平而过,男的就写为人耿直、德昭后人;女的就写懿德堪钦、贤淑善良等。“主旌”请当地名人领衔撰写,写罢丧主必须恭谢。能请动名人,算是很有脸面的事。

 素有尊老敬老、孝顺老人、铭记养育之恩的凤羽白族人家,安葬家中长辈,都得制一块铭旌,放在院坝里显眼的地方。不仅寄托后人对长者的哀思,更重要的是给逝者作出恰如其分的定义,同时也是一种家风与传统教育。

 凤羽铭旌的具体书写格式,一般分四—五行。第一、二行为鸿题、书丹者的落款(鸿题书丹就一人时只有四行)。中行(第三行)是对逝者的评价,包含如下内容:年号,乡(阃)评,自己(或子孙)地位尊严,姓氏,享阳xx寿之铭旌。第四行仅一个字“峕”,是“时”的异体字,语意就是指时间。第五行是公元纪年,后是甲子纪年,然后是月份的雅称,日期用上浣(初一到初十)、中浣(十一到二十)、下浣(二十一到三十),最后写吉旦。

 做铭旌架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用龙竹四至五棵,两边和上下都拴上大小不一的红白黄三色纸花,渲染哀悼肃穆的气氛。

 在灵堂中的摆放位置可能会因地区而异。在凤羽,根据灵堂的布局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将铭旌摆放在灵柩的一侧或其它特定位置。

 出殡前要在引礼师的引领下,由鸿题书丹者在铭旌前行宣旌礼。出殡时,由两个人“一文一武”抬着铭旌走朝最前,作为引导和标识;然后是送葬的乐班、莲池会友与村人好友;最后才是孝男、棺木和孝女。走到村口的辞客坪,把铭旌解下来,带上坟山。下葬时,取掉题写者姓名,展盖于棺木灵柩上,将铭旌与逝者一起埋葬,取护卫死者之意。


 在凤羽人的心目中,铭旌被认为具有引导灵魂的作用。人们相信,铭旌可以帮助死者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从而得到安息。由于铭旌是随灵枢入土的,所以以前的版本、式样、写法无法目睹,仅凭口口相传书写,这也成为铭旌研究的一项缺失。




END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长期接受投稿,投稿邮箱:
dlzbzxh@163.com      
投稿联系人:          
13887238946 (张建明)

大理白族之家
交流白族信息、研究白族历史、弘扬白族文化、促进白族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