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深山中的千年白族村

文摘   2024-11-29 15:30   云南  


文:李灿斌 

图:李继明 

视频:最美云南



 由于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大理州云龙县诺邓村的旅游更火了。最近,笔者一行3人踏上了这片久久萦绕于脑际的土地。乘车出云龙县城,一直往东北方向蜿蜒而去,路旁返青的小树在风中摇曳,沿着河边起伏的山间公路前行,二十分钟就到了隐秘于山谷中的这个古村落。

当地村民告诉我,“诺邓”在白语里意为“有老虎的山坡”,可见名称的久远。这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走过石桥,沿着被岁月磨得油光的石块路面,一座古老的木质框架房子呈现在眼前,这里有一口两千多年前开凿出来沿用至今的古盐井。我们从黝黑栅栏围着的木质通道,沿着楼梯下到井口,浑浊的液体清晰可见,潜水泵直接连接到井底抽取卤水。据介绍,此盐井开凿于西汉,武帝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汉在滇池地区设立益州郡,汉朝的比苏盐井就是这诺邓盐井。

向上,一口卤水大锅蒸腾着冒着热气,灶里的柴火在熊熊燃烧。土法制盐引起了不少游客的关注和兴趣,许多游客用手指蘸着白花花的盐巴品尝,都觉得味道比较纯正,不禁竖起拇指称赞。

石块镶嵌的小路弯曲向上,路边一个小庭院门口,游客在争相购买火腿,有的询问价格,有的手里拿着火腿准备称重,院内飘出浓浓的火腿香味。30多岁的男主人热情地邀我们进屋小憩,给我们上茶,我们3人围坐在茶几前,品着浓浓的云龙大栗树茶,淡淡的茶香从舌尖滑过。茶几边上,有一本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我猜想主人一定是有理想、有故事的年轻人。果不其然,寒暄中,他告诉我们,他姓徐,以前也属于体制内的人,在昆明供销系统工作。后来,到上海的一家企业做会计工作,再后来辞职回乡做起火腿生产销售。他说:“历史上,我们诺邓以煮盐为生,以前曾是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盐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诺邓盐文化和火腿工艺很值得传承啊,于是我就回到了家乡诺邓。”提起诺邓火腿,小徐如数家珍,诺邓盐马古道北通丽江、维西,南向保山、临沧,东到大理、昆明,西到腾冲、缅甸,诺邓在滇西地区形成特殊意义的“十字路口”。盐的运输过程中,需要饮食,于是诺邓的美味——火腿在盐的运输中得到发展和传播。

诺邓属河谷气候,常年气温在2-30摄氏度之间,湿度合适,用卤水腌制出的火腿色香味俱全。诺邓村有290多户人家,家家都腌制火腿。通过微信和电商平台,小徐每年销售1000多只火腿,成为有名的火腿经销户。

沿着崎岖的石板山路,我们在村巷间往上蛇行,土木结构的房屋鳞次栉比,仿佛置身于一座白族民居建筑历史博物馆中。“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一颗印”等民居建筑依山而建,巧妙利用山势地形布局,一层叠着一层往上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院落相邻、台梯相连。据说,这样的古民居竟有百处之多!

走进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古旧但气派的大门可以想象曾经的恢弘气势,石砌的墙基、旧色的砖瓦、突出的斗角和门壁上的诗书图案,让人穿越历史的隧道,仿佛在与古人对话。公元1383年,明朝政府在全国设置七个“盐课提举司”,云南有四个,诺邓是其中之一“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后来这里成为诺邓黄氏家族的私人住宅。诺邓村,仅清代黄氏家族就出了两进士、五举人,可见因盐而生的诺邓文风之盛。

继续往上走,许多古建筑比比皆是,如万寿宫、玉皇阁、三崇庙、灵星门、武庙、文庙,这些土木结构的建筑群——诺邓乡土建筑群,早已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悠久的盐文化,加上沉淀历史岁月痕迹的的古建筑,使这个山谷中的小村落,成为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亭亭如盖的古榕树下,排队拍摄影像的人群发出阵阵笑声;扶老携幼的游客们,在一栋栋古建筑前仔细端详,聆听历史的足音。

造访一个白族村落,造访一口千年盐井,造访一段淹没的历史,我为这古村涌动的生机而窃喜!


/点击下方观看精彩视频/



END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长期接受投稿,投稿邮箱:
dlzbzxh@163.com      
投稿联系人:          
13887238946 (张建明)

大理白族之家
交流白族信息、研究白族历史、弘扬白族文化、促进白族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