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分享】“名师之路”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楼市   2024-11-29 16:32   陕西  

“名师之路”小学数学

教学观摩研讨会

教师学习分享

“名师之路”第27届华应龙小学数学

“国数课”教学观摩研讨会

“数学也可以这样上”

——刘媛老师

01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每一次的学习与进修都是对自我认知的一次深化,对教育理念的一次拓展。在此次培训中,每一堂课,每一场讲座都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让我在教学的征途中更加坚定与自信。培训中各位老师精彩课堂让我深受启发,他们以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为什么要上国数课”“为什么要将爱国和数学结合起来”。

易通老师的《走近邓嫁先》一课,通过对邓稼先墓志铭中的分数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并使学生从邓稼先事迹中汲取力量,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首先易通老师通过视频导入的环节,展现出了当时我国的危急情况以及在国际上的紧急时刻。引出邓稼先先生的事迹,接下来以时间线为脉络,结合邓稼先先生的事迹,为邓稼先先生书写了一份墓志铭。通过墓志铭的解读和回答,加深了同学们对数据分析的能力,提升了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引向高潮,我们为什么要“延续十年”?引发全体同学的热议与思考。记得当时一位同学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句话是学生对这堂课的升华,同时也凸显出了这节课的爱国情怀。

闫彩燕老师以《邓稼先教我们学数学》为课堂题目。基于数学文化,以数学阅读为主题。闫老师将数学思维,数学思想贯穿在知识的建构中,以精准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学生们积极展现自己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教育思维的发展。

闫老师以“邓稼先的一生”阅读材料,让同学们加深对邓稼先的认识,再用一个字形容邓稼先研究原子弹时面临的处境,同时让大家感受到科学家的精神——迎难而上。再开始的动笔独立计算12345679×18,看看大家的结果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再次计算12345679×36、×45,去寻找规律,探索规律原因。再以“缺8数”乘一般的数会有怎样的规律?来进行引导,同学们在纷杂的计算中,感悟邓老先生在研究时的不易,最后发现奥秘,感悟方法绝处逢生。闫老师严老师的课程,从始到终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科学家们知难而上的可贵品格。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甘于计算,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向英雄学习的热情和勇于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通过课堂,我知道了什么是“国数课”也明白了“为什么要上国数课”。课堂教学中与爱国、时政、思政巧妙融合,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数学课,看到了小学数学的育人功能。使我深刻的明白了“国数课”的意义。是数学使命感的新表达,是努力为数学课涂上爱国底色的新作为,是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态。“国数课”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选取合适的中国故事,将爱国和数学相连接,以爱国为数学添温暖,用数学为爱国真理性。

通过本次观摩学习,我对华应龙老师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念,对数学和思政的共融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国数课”不是普通的数学课,更不是取代数学课,而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数学课。中华文化五千年,在数学课堂上加入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我们的孩子从小自信,增强孩子的自豪感。学无止境,行以致远,我将不断进取,砥砺前行,在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为数学课涂上爱国底色。

“启迪智慧,砥砺前行”

——杜艳利老师

02

这次有幸参加“名师之路”学习活动,如一场知识与智慧交融的盛宴,令我收获颇丰,也引发了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思考。

这次主讲人华应龙老师,主要学习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他没有利用课本内的内容来导入学习,而是利用三年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低年级)》,第12页中的一个小故事---《半条被子》。长途中三名女红军借宿到老百姓徐解秀家中,临走时,他们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她家留下。徐解秀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华老师利用半条被子来认识分数1/2,这不仅是爱党,爱国,爱民的教育,也是2022年版课标中要求的“革命文化”的教育,而且让学生创造性的画一画半条被子。在比较中,学生体悟到用虚线和实线,阴影和空白可以数学化的画出整条被子和半条被子,这样就认识分数突出了整体,强调了单位。

华老师启发学生在点子纸上画出了半条被子,从这张纸上,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有1/2,还可以看到有2/4,4/8,3/6……这也为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意义积累了素材。

华老师再以送出半条被子之后,再上路之后,平均每个女兵盖多少条被子?这是一个求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是五年级学习的内容了三年的学生刚刚开始认识分数,这问题太难吧?因为有了点子纸。学生尝试,学生不但能画出,还能画出了不同的答案。这时,华老师发现,要确定一个分数对不对,关键要看整体是什么。是当时还带了一床行军被,被子展开之后,让学生直观感受这床被子的1/2是多大?1/4是多大?1/6是多大?学生顿时惊讶,分后被子这么小了。

情动而辞发,最后让学生用上所学的分数讲讲“半条被子”的故事,这即是运用了数学语言,也是升华拥军爱民的情感。

华老师在板书1/2,读作二份之一时,加入自己的思考认为分数的意义是“先分后数,为什么要先分?因为不好数了”华老师继续追问: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不是应该是分数意义的初步认识?让学生修改自己的板书内容“二分之一”最后用陶行知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分享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追求真理的。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教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给的教学资源,应该处处留心随时思考,华老师的一节课让我顿时领悟到“国数”的资源来源于中国故事,我们中国有许多让人们感动到落泪的故事,那些故事里也蕴藏着数学知识,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一位数学教师,也让学科融合,学科“德育”在数学的课堂上发出夺目的光彩。

 此外,专家们的讲座也让我对教育理念有了更新的认识。他们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往的教学实践,意识到在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德育教育 。

这次的“名师之路”学习活动,为我指明了教育教学的前进方向。我将把所学所思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在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向上生长”

——杨雨葭老师

03

国数课,一个洪亮而新颖的名词。它不是取代数学课,而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数学课。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国数课,真的很新颖,也符合我们课标中对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要求。国学课的教学需要大量的阅读,不仅要“泛”也要求“精”,教学设计站的高度要在高一层的,思考的角度也要整体规划,最后才能呈现一堂精彩的而有意义的国数课。

此次活动中的两节课听下来,再一次让我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仅是纯粹的数字,也还有数字背后的意义,可以是数学家、历史事件、江河湖海等,这作为国学课的素材将数学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呈现的课堂震撼人心也意义非凡。当然在这样的课中也在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让数学课在“发光”,让数学的学习不在枯燥干瘪。

正如今天的一堂课《数说长征》,在数学课堂上,不仅仅教数学,还关注精神力量的教育,李老师为学生不知道长征走了25000里而着急,怕长征精神被淡忘而忧心忡忡,他把“感受长征精神力量”列为教学目标之一。一位数学教师能联系历史教数学已属独具匠心,更何况还要渗透精神力量,实属难得。虽然我们也常常把育人目标写入教学目标里,但课堂上多是一带而过,真正触动学生的寥若晨星。但是这些李老师做到了。他挖掘了长征中一组组惊天动地的数据:最长形成二万五千余里、总人数10万人、368天、16000人的部队走出草地时剩12000人、96师1800人走出草地师只有400人,“数”说长征,让学生通过数据体验更真切地接近历史。李老师的育人目标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相比让学生体会长征的苦难和牺牲,他觉得引领学生感受长征精神更具教育价值,因为人的精神力量足以成就看似不可能的事,这样的认识能让学生吸取营养、得到鼓舞。使得学生在自由、开放的思考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更多有效、有情感的数据,渗透了“关联”的数学思想。这是一节自然的课堂、一节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执教者把长征和数学联系起来,真真切切、触人心弦,以引导着的身份参与其中,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学习中接受知识并获得坚持不懈的情感体验。

在知识教学上,本课以数学思维的分析带动培养学生数感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教学,通过核心问题使学生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在育人教学上,长征精神贯穿始终,与数学思想此呼彼应。真正做到了为思维发展而教,为学生发展而教,为教育担当而教!

再回想“我们能做点什么…”在这节数学课中,李老师做了点什么?融数学于历史,融长征精神于数学,我认为这就是源于数学,又超出数学的,有价值的课堂。

观“国数课”有感:数学与爱国教育的深度交融。

“心得体会”

——周小美老师

04

在近期的学习经历中,我有幸聆听了裴崇武老师与孙敬彬老师的数学课,这两节课别出心裁,皆遵循华应龙老师的“国数课”教学理念,将中国历史文化与数学自主融合,令人深受触动,也让我对华老师所倡导的“国数课”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与理解。

裴崇武校长在五年级《港珠澳大桥的秘密》一课中,巧妙以大桥建设为背景,借由探讨桥墩数量引出“植树问题”,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大桥背后的环保考量以及国家科技的伟大进步,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使数学知识不再孤立,而是与国家建设紧密相连。

孙敬彬老师则在四年级《数说长城》的课堂上,从“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经典语句开启,通过对长城地理位置、长度等数据的探究,在巩固多位数运算的同时,带领学生领略长城文化,感悟与传承长城精神,让爱国主义教育在数学课堂中自然流淌。

讲座里,裴老师清晰阐述了华应龙老师“国数课”的内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数学课”,它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中国故事讲好数学,二是用数学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理念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数学教学的局限,让数学课堂成为文化传承与爱国教育的重要阵地。它让学生明白,数学不仅仅是公式与计算,更是理解国家发展、传承民族精神的有力工具。

此次听课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国数课”的价值与魅力。它宛如一盏明灯,为数学教育照亮了新的前行方向,让我们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巧妙地将爱国情怀与民族文化深植于学生心中。期待这样的教学理念能在更多的课堂中生根发芽,让数学教育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花朵,培养出更多既具数学素养又饱含爱国情怀的新时代学子。

END

撰稿数学组

编辑|徐雨婷

初审|陈   建

终审|杨小惠


兴平市黄河小学
兴平市黄河小学于2016年9月正式开学,它位于兴平市南郊中学东邻,是一所全日制民办小学,学校占地近20亩,建筑面积8600多平方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