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颁布,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这一业态萌发。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正式施行,将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推进有法可依的新时代,但在实际执行中,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仍存在或多或少的“玻璃门”。
比如,在某问答平台上,就有这样的问题:
在笔者的私信中,也有关于多点执业的权限被下放到医院,但医院不同意的困惑。站在医院的角度,自然有它的理由,笔者来试着分析一下——看病在以前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现在风险一样,但收益却大幅降低。而多点执业,等于风险增加了2倍不止,而收益却一言难尽。虽然在我们自己的认知里,看病是一个常规的治疗过程,确保不了结果,但在家属眼里,要的就是一个好的结果。作为医生,你能保证你不出错,但你能保证每个结果都好吗?在之前看过的一个多点执业新闻里,某个医生在县医院多点执业,后续因为一个患者治疗效果不好而遭到了起诉,当然,不仅是县医院,而且连该医生的原单位都成了被告人,可想而知,看着“挣外快”的医生给自己带来的麻烦,此时原单位医院简直烦躁至极。比如你是外科的,那你出去也是干外科,那么,业务是不是形成了竞争?但你在医院是打包薪资,浮动不大,而在你外面是计件薪资,看的越多收入越高。那为了高收入,那会不会有人把自己所在医院的病源,引流到多点执业的地方去呢?那么,这个时候,原东家肯定就不高兴了。医院给医生每月定时发工资,医生却在外面挖医院墙角,医院又不是钱多人傻,它们当然不乐意。现如今,许多医院都开通了午间门诊、夜间门诊、周末门诊等等,在医生工作超负荷的情况下,从安全角度考虑,医院也并不希望医生多点执业。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自己下班时间多点执业,跟上班不冲突的。理论上确实不冲突,但领导却不喜欢,这个不喜欢与下属下班干什么无关,与另一份收入有关。管理的本质就是“胡萝卜+大棒”,而下属额外的“胡萝卜”会影响上级的管理。科室奖金与绩效评价有很大关系。领导评价高,自然拿钱就多,反之,评价低则拿钱少。这个时候,评价便也成为了科室管理的一个手段,越在意评价的人往往就越好管理。试想,如果有人因多点执业,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那很明显,领导话语权的权重便会下降,哪怕是医生本身一如既往,并未改变,有些领导也会自己冒出些想法。这个时候,“胡萝卜”不管用,那就只能上“大棒”了——你的功劳我视而不见,你的失误我小题大做,要么你忍不了走,要么你趁早把多点执业取消了。而你也会舍不得这份收入,在科室闹得天翻地覆……单想想这点,医院其实也不太可能同意医生去多点执业。当然,以上这些只针对副高以下的打工人,高级职称是不受限制的,毕竟顶层的人和医院的利益是一体的,他们出去执业,是为了拓展业务和病源。现在医患关系恶劣,一旦沾上医疗纠纷,可以说后果不堪设想。最怕的是,熬夜坐诊开刀却扯上医疗官司,最后原先的工作都有可能丢,即使不丢,没有和领导处好关系,晋升空间也没了。因此,从这个层面讲,医院不让多点执业,不全是坏事。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多点执业旨在缓解基层医疗机构师资短缺问题,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同时也为医生们提供增加收入的途径。出于这样的政策初衷,医院层面理应多多支持。那么,对于医院禁止多点执业,又想贴补家用的医生而言,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出路呢?笔者说过很多次,可以写写文章给公众号投稿,或者写写小说,做做不露脸vlog,恰点视频补贴或者读者打赏。如果对这些不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有些平台做开药或问诊医生,或者也可以响应卫健委的号召,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兼职兼薪获取报酬。总之,路有很多条,多点执业不过是其中一条,可千万别觉得医院把这条路堵死了,就毫无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