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攀登界,“自由”并不仅仅是一个词语,它更是一种纯粹、无畏的生活方式。《比山更高》一书,聚焦于这样一群自由攀登者。他们抛弃世俗的成功标准,在危机四伏的山间追寻自我。在作者宋明蔚的笔下,这些攀登者的故事充满张力,他们的生活轨迹如同一条条崭新而孤独的登山路线,笔直通向内心的真实世界。
宋明蔚《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荣耀与悲情》
这本书不仅是关于攀登的记录,更是一幅对生命深处的探索图景。它让我们看见一群勇敢而独特的生命,他们选择了不被理解的孤独之路,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用肉身丈量生命的真实与宽广。作者宋明蔚在书中记录了许多动人的时刻,是攀登者们在生命极限中闪耀的瞬间。不仅是攀登的汗水与呼吸,更是那些人生的微妙瞬间,那些因攀登而改变命运的人。
2012年的那场山难改变了宋明蔚对登山的看法,也让他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攀登的严肃性。攀登者严冬冬的逝去也让他开始重新看待生命的重量。或许正是这种情感的转折点,让他坚定了将这些故事写成一部“生命的史诗”的决心。他说:“山与人之间没有征服的关系。登山不是要征服什么,而是与自然达成和解。”攀登者们并非是冒险与对生命漠视的群体,而是在不可预测的生命旅途中,依旧选择拥抱壮美与真实。
“攀登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它不是单纯的运动或爱好,而是与人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紧密相连。”这种对攀登的理解深层理解贯穿了整本书,在与攀登者的交流中,他看到了人性中的柔软与坚韧,看到了他们在追寻自由的路上与世界达成的某种和解。“他们对死亡从不迷恋,而是带着对生命的尊重,一次次探索生命的边界。”也许对他们而言,攀登不仅是通往高处的途径,更是回归内心、找寻真实的方式。
在这本书中,攀登者们并不是勇敢的冒险家或名利的追逐者,他们是用肉身与山对话的信徒。他们不惧失败,不求荣耀,在山峰之上找到了与自我和解的宁静。“这些攀登者不是为了主流定义的成功而攀登,也不是追求一时的荣耀。每一次攀爬都是对自我与自然的对话。”在这条路上,失败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而是一种甘之如饴的选择,成就的是内心的丰盈。
《比山更高》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它将我们的视线拉向那些身处悬崖边缘、步履坚韧的自由攀登者。他们远离浮华喧嚣,没有掌声和镁光灯,孤独地穿行于高山之间,为一份纯粹的理想和不妥协的自由而攀登。作者宋明蔚用十余年的经历书写这些故事,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山的虔诚,试图展现攀登者们的真实面貌,自由攀登不仅是对山的探索,更是对自我的一种寻找和重塑。这本书不仅是为攀登者而写,也为每一个在平凡生活中寻找真实和自由的人而写。
宋明蔚
《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悲情与荣耀》作者。翻译出版多部户外文学作品。曾任《户外探险》杂志执行主编,中国户外金犀牛奖评委。曾参与国内外近百起重大户外事件的采访、调查与报道。
Q:您是如何开始关注自由攀登这一主题的?
A:我在《户外探险》杂志工作期间接触了许多登山者的故事。自由攀登者这个群体非常独特,他们没有观众和鲜花,也不在意成就的光环,这种纯粹的追求让我深受触动。而严冬冬的遇难对我更是一次震撼。我当时还是大学生,那之后我看待攀登不再是单纯的运动,而是一种与生命深度关联的“严肃”存在。直到2021年,我才真正下定决心要写这本书,并重新梳理我过去十年在攀登世界中的所见所感。
Q:您如何理解自由攀登作为一项运动的独特吸引力?在您看来,这项运动为何与众不同
A:自由攀登,准确来说是阿式攀登,即阿尔卑斯式攀登。这种攀登风格不同于其他运动,它没有旁观者,没有观众,就没有人会欣赏到攀登者的每一步,和球类运动的直播、转播不同,阿式攀登往往只有一两个人孤独地面对大山。正是这种孤独让这项运动显得纯粹,攀登者在无人注视中得以窥见自然的浩瀚与伟大,也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意识到人类的渺小。
Q:为什么在阿式攀登中,身体素质平平的人反而能成为顶尖攀登者?这种运动的纯粹和孤独如何体现出其精神层面的价值?
A:阿式攀登是一项不同于大众常识的运动,它不过多依赖机械或装备,而是人类肉体与山之间最直接的对抗,也因此成为一种纯粹而孤独的运动——没有观众,少有旁观者。在阿式攀登中,登山者的体能并不需要出众,相反,很多顶尖的攀登者可能在身体素质上并不占优势,甚至恐高或缺乏运动天赋。与传统运动不同,阿式攀登更依赖精神、策略、勇气和创造力,这种超越体能的追求让它承载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和美学价值。
Q:自由攀登有时被人们误解为一种冒险、甚至是自我放逐的生活方式。您怎么看待这种误解?
A:这种误解是一种很普遍的存在。但其实对攀登者而言,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冒险家”或“叛逆者”,他们只是选择了与自然建立深度联系的方式。他们在攀登中追寻的是一种清晰、沉静的内在体验。危险对他们来说不是目的,只是一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背景。
Q:攀登总是伴随不可避免的危险与风险,您认为这些攀登者是如何在追求愉悦与接受危险之间找到平衡的?
A: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并不亚于常人,甚至更深刻。他们的每次攀登都是一次精细的权衡,不断在“可控”和“不可控”之间寻找平衡。攀登者追求的是内心的愉悦与壮美,而不是单纯冒险。他们并非迷恋危险,而是带着敬畏在山中行走。危险在这条路上是无法规避的裂缝,而他们的满足感正是源于直面这一切的从容与勇气。
Q:攀登者在旅途中往往会结成一种独特的友谊。您认为这种友谊在他们的攀登生涯中有何重要性?
A:攀登者之间的友谊非常独特,因为他们将生命交托给彼此,彼此是对方在山中生死的依靠。这种友谊不是一般的社交关系,而是一种深刻的、建立在信任和理解之上的联系。在山中,他们的友谊带有一种超越语言的默契。正是因为这种深厚的友谊,攀登者们得以在危险中保持坚强,他们知道无论身处何地,总有一个人在关心和保护自己。
Q:在书中,您提到许多攀登者不追求主流的成功定义,而是忠于内心的真实与理想。您认为这种选择对当代社会有怎样的启示?
A:当下我们的社会过度聚焦“结果”,而这些攀登者的选择提醒了我们,生活不仅仅是朝着功成名就的方向前进。自由攀登者并不在意世俗的衡量标准,而是在一次次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找到了内心的满足与平和。也许当读者读到这些故事,会看到人生的价值并非只有一种定义,追求真实、忠于内心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Q:对于那些选择了“可以失败”之路的攀登者,您觉得他们如何理解“失败”的价值?自由攀登是否让他们找到了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
A:对他们来说,失败不是终结,而是通往内心的一种磨练。自由攀登不需要外界的认可,攀登者在途中收获的是自我的自由和对生命的领悟。这种超越世俗的自我实现方式也许就是自由攀登的精髓。比起到达顶峰,他们更在意过程中的体验,甚至在失败中,他们也获得了一种超越性的满足感。
Q:您认为自由攀登的文化在国内和国外有何不同?
A:国外的攀登者多是“自由的”,而在国内,自由攀登仍然是小众且不被主流理解的存在。国内更多人对攀登的认识还停留在商业攀登或国家组织的攀登活动,而自由攀登因其个人性、纯粹性很难被接受。可以说,国内的自由攀登者与主流有一种天然的对抗性,他们对世俗认可并不关心,而是在安静地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对主流的超脱,恰恰是他们最打动我的地方。
Q:您希望这本书能为读者带来怎样的启发?
A:我希望大家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能感受到自由。自由攀登者在他们的道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满足,我希望这本书在阅读本身也能带给大家简单而纯粹的快乐。或许在阅读中,每个人也会发现自己内心的映射,并由此得到启发,但这绝非我设计的内容,而是书与读者之间自然而然的对话。
Q: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自由攀登的核心价值,您会怎么表达?
A:在悬崖边追寻自由与自我。这是我最常写在签名上的一句话,也是我认为最能体现他们精神的一句话。攀登者在每一步中都在追寻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真正的自由并非外界赋予,而是他们用勇气和自由意志换来的心灵解放。
编辑:邹郭坤ZhuGK
撰文:田丰
统筹:小甲
排版:Simon Zhang、丹珍吉Jinki DAN
图片提供:宋明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