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姆·雷尔:在光影变幻中,感受人间烟火

文摘   2024-07-28 20:30   北京  



长沙的市井气息不仅体现在繁华的街头巷尾和熙攘的市场中,更深植于市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表达里。作为一座兼具传统与现代的城市,长沙容纳了各种思想和艺术形式的碰撞与交融。


艺术家安塞姆·雷尔的艺术创作正是从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中汲取灵感,在不同媒介的创作中可以自如游走,将寻常材料置于非同寻常的艺术语境中,通过幽默和反讽的方式,挑战传统艺术的界限和权威。这与长沙兼收并蓄、包容多样的文化特质形成了共鸣,凸显着平凡中的不凡。



“安塞姆·雷尔:人间烟火” 展览现场,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摄影:陈思维


雷尔的日常生活展现出高度的德国式秩序,他自诩为“极致德国化”。每天清晨,他在固定的时间送孩子上学,然后进行运动,10点半便准时开始创作,并尽量在5:30结束一天的工作,以便有充裕的时间陪伴家人。


然而在艺术创作上,雷尔则表现得有些反叛,不受传统德国抽象艺术理论和规则的束缚,大胆使用荧光色等不和谐的颜色,以及霓虹灯管、锡箔纸等时尚感强烈的非传统材料,寻求一种来自直觉的、纯粹视觉角度的吸引力。



“安塞姆·雷尔:人间烟火” 展览现场,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摄影:陈思维



展览开幕当天,雷尔特意穿了一双为此行专门绘制的鞋子。荧光黄色、橙色和绿色如泼墨般在白色鞋面上肆意散开,与展厅内那件充满“刻奇”风格的陶艺作品《陌生人的眼睛》形成了无声的呼应。


“安塞姆·雷尔:人间烟火”,展览开幕现场


《陌生人的眼睛》是雷尔近年釉面陶瓷系列中的一件作品,其灵感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名为脂溶岩陶瓷的风格。尽管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种风格很丑,但雷尔却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更有意思的是,此系列每件作品的名字都有着独特的来源,有的来源于B级片,有的取自重金属歌曲,还有的灵感来自奇幻文学,“这些名字象征着一种与高级艺术相对的‘坏品位’”,雷尔说。



安塞姆·雷尔,《陌生人的眼睛》,2022,釉面陶瓷,

高:72 cm,直径:35 cm,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马刺画廊


在花瓶对面,是一张雷尔从网店“淘”来、“援引”了孟菲斯风格的沙发,沙发旁侧是一个木质“吧台”,一瓶中国米酒幽默地陈列在其中。墙上悬挂着艺术家以城市灯火为对象创作的最新系列抽象摄影作品。这几件极具装饰性的作品,构成了整个展览的开始。在这个仿若家庭客厅的空间里,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变得愈加模糊。观众在不经意间,体验了一次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


雷尔坦言,“如果未来能有一百万人坐过我的‘沙发’,那我是很愿意、很开心的”。至此,雷尔所创作的艺术品回归了其本身自带的功能性,这种回归,是对沙发作为日常用品的重新审视,更是对艺术与生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新理解。



安塞姆·雷尔,《家庭空间》(局部),

“安塞姆·雷尔:人间烟火”展览现场,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摄影:陈思维

在雷尔创作早期的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艺术创作常常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这种负担不仅来自对纳粹时期的反思,还包括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以及对文化身份的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雷尔受到了严肃的艺术教育,包括他的艺术家母亲也一直向他传授所谓的上流艺术理念。雷尔回忆道:“小时候,当我想用填色书画画时,母亲会说,‘不要玩这种完全没有创造性的游戏’。同样地,当我进入艺术学院后,我的教授也反感我使用太过刺眼的荧光色以及渔网、马车这样的具有装饰性的材料。”但雷尔一直希望能够创作出突破小众学术圈的作品,所以他一直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材料。



"安塞姆·雷尔:人间烟火” 展览现场,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摄影:陈思维

此幅作品为艺术家以母亲“抵制”的数字填色书为起点创作的平面作品 


为了寻求更好的艺术发展,1997年雷尔移居至柏林的贫民区,他经常在所居住的街区散步。这个街区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亚洲、阿拉伯、美洲等各地的文化在此交汇。跳蚤市场、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和果蔬店,这些在他以前生活的城市中未曾见过的事物,都深深吸引着他。而最令他感兴趣的是随处可见的银箔材料,很多店铺的橱窗都用这种引人注目的材料进行装饰,闪闪发光,噼啪作响。“当你想用最少的材料成本获得最大的效果,那么银箔就是完美的装饰材料”,雷尔说道。于是,他开始了用银箔进行创作的旅程,并一直延续至今。


此次展览中,呈现了艺术家的三件大尺幅“银箔绘画”作品,银箔被艺术家扭曲折叠后,覆盖以彩色亚克力玻璃层,直观地刺激着观众的视觉。作品中的亚克力元素挪用自零派(Zero),他们浮雕式的作品在进入美术馆展出时往往被用亚克力玻璃保护起来。雷尔希望通过并置装饰性的铝箔纸与美术馆级别的亚克力玻璃,来激发观众对于装饰品与高雅艺术这两者间界限的反思。



“安塞姆·雷尔:人间烟火” 展览现场,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摄影:陈思维


 

除却银箔,霓虹灯也是雷尔在柏林发现的材料,并一直被用于自己的创作中。那些真实世界中曾绚烂点缀城市夜空的霓虹广告,经他之手,仿佛被赋予了新生,被巧妙地拆解、重组与并置,于三维空间内编织出一幅幅光与影的梦幻画作。


展览中的《无题》彰显了艺术家对“光”这一媒介的精湛驾驭能力。该作品由逾800根霓虹灯管组成,四周铺设的反光银箔构建出一个梦幻般的“镜屋”,波光粼粼的表面与空中的霓虹交相辉映,增添了一层流动与梦幻。在这片被银色镜面温柔包裹的世界里,每一道光线都仿佛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情感,折射出无数个闪烁的角落,让人在光影交错间,既能感受到人间烟火的温暖与喧嚣,又能体会到那份独有的寂寞与绚烂。



安塞姆·雷尔,《无题》(局部),2020,

“安塞姆·雷尔:人间烟火”展览现场,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感受过展厅的光影与绚烂过后,穿过一条黑色廊道,来到一方室外区域,被谢子龙影像艺术馆购藏的一件大型装置作品《风铃(菱形)》悠然浮现于视线之中。直径超过9米、重达1.8吨的风铃缓缓移动,装置材料上的自然纹理随光影变幻。



安塞姆·雷尔,《风铃(菱形)》,2020,

“安塞姆·雷尔:人间烟火”展览现场,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摄影:陈思维




十余年前,雷尔在圣诞市集上发现了一种小型的风铃玩具,这种玩具所折射出的光影令他着迷,同时让他联想到了动态艺术 (Kinetic Art) 。他观察到,那些原本属于艺术领域的作品,如今已更多地融入了日常生活,作为装饰品点缀着人们的家居空间。这激发了他的灵感,决定尝试将这款风铃的创意放大,设计一系列更为壮观的动态装置,让这些装饰物重回艺术品的行列,引发人们对艺术本质和边界的深入思考。


与《风铃(菱形)》相呼应的,在展厅另一侧,有另一件稍小的风铃作品。在柔和而昏黄的灯光下,它同样静静地旋转着,光影透过装置,编织出一幅幅变幻莫测的图案,铺展于地面、映射于墙壁,更温柔地拥抱每一位驻足的观者。



安塞姆·雷尔,《风铃(圆形)》,2018,

“安塞姆·雷尔:人间烟火”展览现场,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摄影:陈思维


 

风铃不断的循环,好似展览主题“人间烟火”所描绘的——“光的变幻莫测,宛如时间的脚步,引领我们深思存在的意义,思考瞬间与永恒”。


雷尔说:“在德国,风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深入人心,因此,当我的作品以风铃为灵感展开时,德国观众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我想传递的深层意义。然而,对于其他地区的观众而言,这份认知可能会显得较为陌生,所以会对这系列作品有着更多样的认知,但正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于同一件艺术品的解读层次不同,赋予了艺术无限的生命力。”


对雷尔而言,最为重要的是,无论观众来自哪里,是什么年纪,有怎样的知识背景,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共鸣,感受到一种深层次的连接,进而沉浸其中,享受艺术带来的纯粹愉悦。


ARENA:在如今这个“打卡”时代,艺术作品的互动性成了很多艺术家在创作时的重要考量。在创作过程中,你是否会有考虑到这一点?


雷尔:是的,我以前从未使用过社交媒体,真的从未用过。我对这些并不感兴趣,不想花太多时间在网络上,觉得那是在浪费生命。但后来我的学生和我说,你的作品如果被放到网上,一定很受欢迎。我想也许我应该听听年轻人的建议,所以疫情后我开始逐渐发一些图片在Instagram上面。


这次展览在布展的时候,我考虑到应该至少有三个自拍点。其中大型场域特定霓虹灯装置作品,我使用巨幅锡箔纸打造的空间质感与霓虹灯管的柔光相映,很好的诠释了主题“人间烟火”,同时也变成了受到大家喜欢的“打卡点”之一。


ARENA:“金属箔”系列作品已经持续了20年。在这20年间,前后对其运用有哪些变化吗?


雷尔:一开始我用了非常轻盈如汽车应急包中的铝箔,而现阶段使用的铝箔则更具有厚度,我称之为“懒惰箔”,我倾向于让材料本身成为主导,通过最少的干预激发其内在的力量与美感。在这一过程中,我愈发感受到金属箔作为反射媒介的独特魅力,它不仅能够捕捉并重塑周围的光线与环境,还以其独特的构图与动态变化,不断挑战并丰富着观者的视觉体验。这种持续二十年的探索,非但没有让我感到厌倦,反而每一次创作都如同开启新的惊喜之门。


ARENA:此次展览呈现了你最新的四幅摄影作品,是什么契机让你尝试这种创作形式?


雷尔:其实10多年前,我就曾拍摄过一组摄影作品,后来就没有再在这个方向上继续了。但前几年我又重拾了对它的兴趣,我发现,摄影的魅力在于它的纯粹与直接,以至于有些艺术家认为任何人都能做到,但这正是我觉得有趣的地方。所以我开始重新拿起相机,在汉堡的红灯区、纽约的时代广场,以及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用镜头记录下那些霓虹闪烁的夜晚。



图一:安塞姆·雷尔,《无题》,2023,彩色冲印,木框,

170 × 145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马刺画廊
图二:安塞姆·雷尔,《无题》,2023,彩色冲印,木框,

87 × 74 cm,装裱尺寸:90×77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马刺画廊 


ARENA:2014年-2016年,你休息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经历了什么,对你后面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


雷尔:当时,我像个永动机一样,不停地忙碌于艺术创作中,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自我反思。于是,我决定按下暂停键,去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休息的那段时间里,我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也静下心来,认真倾听了内心的声音。我发现,自己依然深爱着艺术,喜欢那种创作的感觉。


回归后的第一个展览,我带来了全新的陶瓷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与我之前的创作风格截然不同,它们更加自然、随性。


我有一个装满想法的盒子,里面记录了很多我想做的事情。当我回头看这个盒子时,发现里面的一些想法已经不知不觉间实现了。我的母亲常和我说,直接去做,然后再考虑结果。


ARENA:当下数字技术、⼈⼯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崛起,这些会如何影响你的创作?


雷尔:我有尝试用AI来创作,但是当我把那些作品变成实体后,却发现它们并未能达到我内心的期望。相比之下,我更加钟情于那些存在于真实世界的材料,因为它们所带来的触感、纹理、色彩变化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都是数字模拟难以完全复制的。


我的艺术创作之路,正是这样一条回归自然、探索材料的道路。或许这与我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但更多的是我个人的选择与坚持。并且我觉得,无论我们如何在屏幕前沉浸,享受数字世界带来的便利与乐趣,都无法抹去我们身体与物质世界紧密相连的事实。这种与物质世界的直接互动能够赋予作品更独特的生命力和情感价值。


安塞姆·雷尔,《无题》,2022,综合材料,霓虹灯管,电线,亚克力

96 × 86 × 26 cm,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马刺画廊



采访、撰文:李佳祺


时尚竞技场
《ARENA》1986 年,源于英国。在中国,为不同竞技场上的人们➕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