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才能得诺贝尔奖

财富   2024-10-20 18:13   广东  

最近学术界最受关注的诺贝尔奖公布今年获奖名单。出人意料的是,最重头的物理奖和化学奖,竟然都颁给了计算机领域的学者。

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约翰•J•霍普菲尔德(John J. Hopfield)和杰弗里•E•辛顿(Geoffrey E. Hinton)‍都是享誉国际的人工智能和图像处理专家。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是来自华盛顿大学的David Baker以及谷歌DeepMind 的Demis Hassabis 与John M. Jumper,都是AI蛋白质研究领域的知名人物。





大家都知道下一个时代发展的驱动力就来自AI,诺贝尔奖这次颁奖的对象,正是明示了这个趋势。

关于他们该不该得物理奖和化学奖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我不是专业人士,没有太多发言权,但是从其中两位获奖者的成长经历,我觉得可以聊一聊现在让很多家长都焦虑的关于孩子成才的话题。



PART.01

在AI时代下,我们传统意义上定义的成才之路已经不再是唯一路径,就连对学术训练要求最严格的学术界,都出现了不走寻常路的案例,这其实是对未来教育一种新趋势的启发。

比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杰弗里•E•辛顿,出身学术名门:

他的曾外祖父是大名鼎鼎的二进制布尔代数的发明人乔治·布尔;祖父是数学家查尔斯·辛顿,创造了“tesseract”一词,并普及了更高层次的概念;父亲霍华德·E·辛顿则是一位昆虫学家。

他本人从小就是学霸级人物,学术涉猎甚广,而且跨界的跨度非常大:

  • 1970年,获得实验心理学学位的过程中涉猎了哲学。

  • 在剑桥大学开始学习生理学和物理学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是,这些科学都没有在解释人类思维方面做得太多。为了寻找更切实的满足感,短暂地转行到木工行业。

  • 1972年,被人工智能的前景吸引回到学术界,开始在爱丁堡大学学习人工智能,但当时涉及的脑科学认知学,还是属于介于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 1978年毕业后,辛顿来到美国,作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隆基金会的博士后研究员,加入了一个认知心理学家小组。

从这个教育经历可以看出来,对于辛顿来说,学习什么学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解决心中一直存有的那个核心问题:要解开人类思维是如何运作的奥秘,了解人类大脑是怎么认识世界的机制。
他所有的热情和执着的努力都投入到这个目标上,至于学的是文科还是理科,是冷门专业还是热门专业,是手艺还是思考方式,好不好就业……这些现实问题都不重要。

他在专业选择上反复大幅横跳,最终选择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极为冷门的方向,接着坐了30年的冷板凳,以深度学习的方式去验证自己对人类认知机制提出的假设模型,也就是用一种统计物理学的模型,把人的神经网络模拟出来。

这种超前的极具想象力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里几乎是注定了小众不受关注,但他始终乐此不疲,保持着不急不忙的节奏,追寻着自己想要的答案。

随着时代发展,他超前的理念逐渐在现实领域得到各种验证和落地,包括Chat-GPT,人工智能的几大巨头诸如杨立昆(法国人)都是他的学生。

获得图灵奖已经可以说是奠定了他学术大家的地位了,现在再拿诺贝尔物理奖,据说连老先生本人也猝不及防,从来没有想过。

虽然他没有发过太多太重量级的物理学论文,但这些看似突兀的结果,细想又都合情合理。毕竟探索人类未知的世界,就是物理学的重要任务,用的又是物理学的模型。

在AI时代的“成功”,可能更需要基于精神世界的目标,基于物质世界的目标,想一步到位功成名就、目的性太强地去探索一件事情,反而适得其反。因为基于直接的目的跟未来的人工智能去PK,人类肯定会落于下风,反倒是对于充满想象力和张力的方向,感受世界的多元性,歪打正着这方面,AI永远打不过人类。



PART.02

无独有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75年出生的哈萨比斯的经历更炸裂,他首先是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创业者,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者。

年少时是一个国际象棋神童,13岁就达到了国际象棋大师标准,靠着在国际象棋比赛中赢得奖金。8岁时用200英镑给自己买了人生中第一台计算机,开始研究编程。1992年,哈萨比斯考入剑桥大学计算机系,大学期间就主导过大型游戏设计,在1994年就以热门游戏《主题公园》的联合设计师一举成名。后来创立自己的游戏公司,做出了许多爆款游戏。

2005年,哈萨比斯发现自己的兴趣点还在研究新鲜事物上,他最终回归学术领域。对电脑如何学习下棋萌生兴趣后,在伦敦大学学院攻读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并开创性地发现了大脑中海马体与情景记忆间的关系。他的研究成果在2007年被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评为“年度突破”。

正是同时拥有生物学和计算机学的学术基础,且有开过公司这一系列经历后,哈萨比斯才能“独具慧眼”地发现AI在生物学领域的潜力,2011年,哈萨比斯创立了著名的DeepMind,于2014年被谷歌收购,目前他是谷歌人工智能部门的首席执行官。

2016年,DeepMind开发的AI程序AlphaGo攻克了围棋难题,并打败李世石、打败柯洁一战成名。只是之后他们没有停留在开发AI对弈能力这个层次,而是进行了赋能基础学科的探索。

2020年,在哈萨比斯的主导下,DeepMind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模型,解决了一个困扰科学家们50多年的难题:预测蛋白质的复杂结构。因为蛋白质通常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它们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解码蛋白质的结构对算力的要求很高,极其耗费人力,但应运而生的AlphaFold突破了算力限制。

在该模型的帮助下,人类得以预测出当时已确定的几乎所有蛋白质的结构,并最终让哈萨比斯获得了诺贝尔奖。

哈萨比斯无论是从学习经历还是身份背景来看,获得诺奖似乎都是一个无心插柳的成果,但这也展示了一种趋势:或许未来学界和许多领域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比如和商界,甚至可能要想获得商业的成功,必须要有学界技术背景的支撑。



PART.03

AI大神获得基础学科的诺贝尔奖,看起来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让这届诺奖充满了爆款气质。

当然,他们的智力天赋肯定是属于超越了99%人群的顶尖级别,他们的成才之路并不能简单复制,但细品大神们的背景经历,跨界、不务正业、学术背景薄弱等等元素,都明示了未来教育的底层逻辑——跨界融合可能未来在各个行业中都会出现

比如要想成为一位好老师,可能首先得学过几年厨师或者是木匠;可能一个做过计算机游戏场景设计的人去做行政管理,会觉得非常游刃有余,因为他已经通过设计游戏脚本的方式建立了很多虚拟的管理制度,某些管理手段已经被打游戏的人验证过可行了……

一方面这会让未来的社会变得更有趣,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未来教育会变得更具有挑战性,因为它不再是线性化的单一任务,而是复合型的,同时要完成多条任务线,增加了强度和难度,对个人的韧性和耐受度要求会更高。

如何达成这个教育目标?就是像两位诺奖得主一样,真正回归到孩子对某一件事的最本能的兴趣上来,围绕这个兴趣进行衍生。

无论跨界还是融合,最后的落点都是基于孩子对学习内容最深层的渴望,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盲目追逐热点,或者以应试升学这些短期目标为终点。

家长如何激发孩子找到自己最渴望的知识落点,我们教育减法体系,有一套可落地的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的旧文,也可以听听我的读书会。


教育减法读书会:《教育变革、经济转型、AI来袭,焦虑父母如何破局?


打开你的视野,拓展你的渠道
了解教育减法体系给你提供的
面向未来的全新教育方法论
报名读书会请扫码






温馨提示




公众号推送规则变更后,没有加星标“”的订阅号,图文消息可能只显示标题和小图,或者延迟推送,甚至被折叠。

如果不想错过最新消息,请给孙明展公号一个星标。具体操作请看下图▼




本文编辑:谭琴

本公号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金融产品广告

◀︎特此声明► 

记得点赞、点在看,并且分享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所有文章目录

孙明展
谱蓝创始人、中山大学金融系统计系硕士导师、教育减法倡导者,《做自己的理财师》《给孩子的商业思维》《给孩子的财经小课》作者。为成长中家庭提供教育、理财、健康长期规划。坚守13年,帮助数十万家庭远离P2P等理财陷阱,用优质教育资源挖掘孩子天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