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开考日。每年高考首日都是万众瞩目,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42万人,比去年又增加了51万人。
在这么多考生背后,有多少家长是把眼下高考成绩和孩子未来发展路径之间的关系想透彻了的?今天就再来聊聊高考这件事。
在我过往的推送热点里,印象中只有像戴维·斯文森、巴菲特、丘成桐这样的世界级大师,有被我引用、谈论超过3次的记录。但今天要聊的这位同学,不是大师、不是什么名人,就是一个普通孩子,却是我第三次专门写文章讨论他——他就是衡水中学的张锡峰同学。
早在2019年,张同学刚刚入学衡中还在读高一的时候,发表了一个热情洋溢、旁征博引的演讲视频,火遍全了国。
当时这个男孩风趣幽默的演讲,刷新了我对衡水中学的刻板印象。在那次校内演讲中,他是放松的,他坦言——
他向往外面的世界,不想再在抖音和电影里观看他人的世界;所以,他要付出时间去奋斗,“当别人打游戏时你在学习”,“当别人睡懒觉时你在学习”,没有人在年少时想成为一个普通人。
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进不了好学校,等于被美洲豹吃掉”,世界不一样,焦虑一样》。
到今天,我还是相信那个张锡峰才是最真实的。
可是当他第二次出场时,就是在2021年他高考前参加了一档演说综艺节目,视频里他嘶喊出“要拱了城市白菜的土猪”这句雷语。
虽然也有共情点,但是那个演讲状态却让很多人感到不舒适,好像有一种面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仇恨的感觉。
以至于我不禁猜测他三年高中生涯,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一个曾经如此有青春热情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好像随时准备对社会发起冲击、掀翻社会制度的人?
我又写了一篇文章《立志当“土猪”“拱城市的白菜”的孩子,你可能想错了。。。》。
最近我又在网上看到了张锡峰。
过去三年,他已经如愿在中国最好的985大学之一浙江大学、最热门的专业计算机系就读。此时他正面临找实习单位,接下来要找工作的关键期,接受了一个媒体的视频采访,又掀起了大家的讨论。
在这个视频里,我看到的是一个虽还未老去、但已经眼里无光、对这个世界充满无奈、正在茫然寻找未来的年轻人。
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千千万万大学生的普遍状态。
这不禁让我深度思考,到底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孩子身上产生了什么作用?
在最近这个采访中亮相的张锡峰,谈吐依然清晰,言辞充满感染力,逻辑严密,表现出的思考深度也很睿智,在同龄的年轻人中应该算非常有洞察力的了。
不过这些素质和能力,在他高一的演讲中就表现得很充分了,就算不是他天赋的一部分,起码也不是后来这一系列教育过程赋予他的。
高中三年的教育,带给他的是一大碗浓烈的鸡血,效果如同吃兴奋剂一样,充满了对未来的狂热和抗争的激情。
大学三年则经历了疫情中的强行政管制以及管制放开之后整个社会的跌宕,他又发现所有一切与自己当初的幻想有巨大落差,甚至他明确说当初因为计算机就业热门才选了这个专业,学下来才知道自己对这个专业完全没有兴趣,到面临就业时陷入茫然。
对,就是某些教育博主特别不屑提及的教育中最该关注的兴趣。
当有某些教育博主大放厥词,说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资格谈兴趣时,普通家庭出身的张锡峰说后悔了,学了自己没有兴趣的专业。
大学教育给他带来的就是落差之下更清醒的自我认知。
再说一点扎心的事实。
很多像张锡峰这样的孩子,如果对自己的专业学科没有原生兴趣,就算以特别高的高考成绩进入大学,都很难保持持续领先。
原因何在呢?
因为高考的成绩其实还是针对少量知识高度重复训练的结果。通过无效的内卷型努力,来战胜千军万马,这样的能力除了去应试,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进入大学,学习的知识密度会大幅提升。以数学系为例,学生们一个学期所学的数学定理数量是相当于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所有数学的定理量乘以10都不止。
这时,那些所谓的高考优胜者,以往所有通过刷题得到的学习技巧就会完全失效。
只有依托原生的兴趣,产生追求知识的兴奋感,和迅速向前学的能力,才能在大学的学习中脱颖而出。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孩子顶着名牌大学的光环,浪费四年时间,学着自己没有兴趣的专业,成绩一落千丈。
这样的心理落差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感,觉得过往十几年的学习投入都毫无意义,有些孩子调适不过来就可能一蹶不振。
这些所谓小镇(农村)做题家,自己拼了命地卷,家庭也极力投入各种资源,最后终于以为“逆天改命”,争取到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可以说完全按照很多鸡血博主的剧本在走,可是带来了什么呢?对社会的失望?还是颠覆自我的巨大痛苦?
当然,孤证不立,从一个例子不能推出普遍的规律。统计数据也不代表规律,逻辑才代表规律。
事实上在张锡峰这个视频发布后,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有些差不多奋斗经历的博主争相回应。
有个孩子说,当年他以全省战胜全省99.95%考生的成绩进入985高校学金融,但现在也面临找不到工作的情况,甚至连前几年找到好工作的师兄师姐都已经下岗待业,开始创业做就业辅导了。
那些高考填报志愿的博主说的什么“人生成功路 志愿第一步”之类的毒鸡汤,显然在张锡峰这些孩子身上得出的就是一种背道而驰的谬论。
之前看新闻,说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比去年还要多21万人。可想而知就业压力得有多大。
据我所知,某985高校计算机系去年就已经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这些孩子改命了吗?似乎并没有。
他们拼了命去卷的所谓高考名校好专业的路径有什么用呢?这真的是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唯一能够“逆天改命”的路线吗?
让我们再用正常的逻辑来思考。
之前我就一再强调学习不能背离自己兴趣。
在人工智能时代,用应付高考的那种全方位刷题的方式提升分数,就算你过了高考的关,过了填报志愿的关,在后面大时代的潮流中,也注定会被AI淘汰。
如果你的孩子对数学和算法没有兴趣,不要主修计算机;如果你的孩子对美术、艺术、美感没有感觉,不要主修设计……兴趣是生存的最后凭依。
我们这一代人的经验,的确可以凭一个“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哪怕没有兴趣,靠勤学苦练也能蹚出一条路来。那是因为我们成长在一个社会经济崛起、机会多人才少的时代,很容易找到安身立命的活法,有些甚至还能获得阶层跃升的机会。
但未来AI时代,颠覆的淘汰的就是这种没有底盘支撑的人。
比如像张锡峰这种兴趣不在计算机的孩子,学了计算机,可能可以掌握一定的编程技能。但一个人力编一年可能还不抵ChatGPT编3个小时的工作量,如果没有兴趣、没有原创性的贡献,就想在这个行业混口饭,很难很难。
因为对于企业来说,明明只要一年花3万元就能完成100个人的工作量,为什么非要降标,花8000元一个月的工资去招100个985名校的毕业生呢?
不是社会不给机会,而这就是未来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必然逻辑。
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既然已经可以通过理性的逻辑分析,推演出未来社会生存状态的走向,现在的父母该怎么安排孩子的教育资源投入,方法也是显而易见的了。
大部分家庭可能都属于城市中下层,或者来自18线小镇、甚至农村,如果孩子不是天赋异禀,用传统路径去打鸡血卷高考,终点的上限就是张锡峰,而能成为张锡峰的概率可能也不超过1%。
难道我们让孩子千辛万苦去挤独木桥,就是为了这样一个上限吗?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样的上限已经很不错了,都属于改命了,总好过在流水线上打螺丝、工地搬砖吧。
问题是,就算成就了这个上限,未来依然茫然。
如果孩子在大学之后还要在痛苦中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还要再从自己初中之前就已经具备的那些优势素养中重新寻找方向,重新回炉,那我们受的高中大学的教育又有什么用呢?
我建议每一位家长现在不要再单纯为了应对未来的高考,去给孩子的学习加码,要让孩子尽快按照自己内禀的天赋与兴趣去规划未来的发展路线,这才是我们唯一能够在未来脱颖而出的方式。
这个过程,不是在孩子6岁时就把6岁到16岁所有的事情都确定,而是通过让孩子多元化尝试,尽早的减掉那些不适合自己孩子的路线,在金钱上做减法,在孩子的心理压力上做减法。
换一种陪伴方式,不要再去强调考试分数上的得失,家长要做的就是协助孩子去发现自己,去鼓励他,去强化他的优势。
不要让孩子们到20多岁时靠自我觉醒再来重新规划人生,那个时候不要说之前浪费的金钱、精力,就是人生又有多少次重新出发的机会呢?
就像张锡峰,以他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心理调剂能力,尤其是他面对当时网暴时那种稳定的心态,他可能更具备成为一个优秀律师或者优秀教师的素质,却学了计算机,不喜欢做编程的工作,现在要重新规划职业路径。
不过还好这个孩子的自省精神不错,这是让我想继续讨论他的更重要的原因。
他终于明白支撑他继续向后走的不是在衡水中学所打的鸡血,而是现在重新思考“我是谁,我对什么事情感兴趣,什么是我”的价值观。
他面对未来的规划,尽管还是迷茫的,但有一个方向在思考中逐渐涌现,他说他选择要用AI做教育。
这个转型的方向是值得欣喜的,他也说自己对演讲很有兴趣,所以才会参加各种演讲活动。做教育,就具备了天赋和兴趣双倍加持的技能。
虽然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学了不太喜欢的计算机,但是他也没有放弃专业来给自己赋能,而是想着拓展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相信无论他将来成功与否,这样一条路一定是非常有价值的尝试,这个尝试的意义远高于在衡水中学三年打的鸡血。
全新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为个人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来创造条件。
这条路的最大困难在于,它不像高考模式已经生成了既定流程,而是一条充满变数、需要不断做动态调整的路。
现在的教育改革已经在向这个方向引导,可是我们很多家长还停留在旧认知里,有些是因为缺乏渠道视野有限,有些是懒于动脑不想走出惯性逻辑,这样的家长日后必然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巨大阻力。
现在这里有一个机会,打开你的视野,拓展你的渠道,带着你一起来帮孩子做减法规划,请认真听一听我们教育减法体系给你提供的面向未来的全新教育方法论。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的旧文,也可以继续听听我的读书会。
↓↓↓
教育减法读书会:《教育变革、经济转型、AI来袭,焦虑父母如何破局?》
温馨提示
本文编辑:谭琴
本公号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金融产品广告
◀︎特此声明►
记得点赞、点在看,并且分享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所有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