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一个让人感觉非常难受的新闻:一位94年出生的金融投行女孩不幸离世,有传言说她是因为降薪后房贷压力大想不开、也有说是因为被裁员。后来她的公司出来声明,说降薪裁员都是谣言。
对于真相是什么,我不想妄加评论,今天想就我的认知聊一聊,金融行业在经济周期变化中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昨天,我在广州一所高校给金融系学生开讲座时,就谈到,现在很多毕业生已经不愿意去"不稳定"的金融行业,想去考公考研,你们有没有想过,如今的金融行业不稳定是因为什么?如今的"大落",是因为过去的"大起"。
未来的金融行业才真正回到本质,回归"稳定",回归本份,不过金融系毕业生已经内心抛弃了自己的专业。
因为,ta 们考入金融系,是被社会被家长所包装的金融"容易赚大钱"的吸引,一旦光环褪去,热情亦随之退去。
"杀死"中金女员工的,是过去不切实际的妄想。经济下行时代,这类悲剧估计会继续。
普通人说起对金融行业特别是投行的印象,第一时间想到的估计都是什么无本万利,资本家的帮凶、走狗、吸血鬼,帮着资本割底层人民的韭菜,所以才能赚到大钱。
特别是疫情期间,还是这家公司,一位90后券商交易员的夫人秀出82500元的月收入证明。她的这种炫夫显摆,让很多受疫情影响收入大幅下降的人拉满了仇恨。
所以,我觉得经济下滑,对金融行业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让这个行业回归它的本质。
金融行业,字面意思就是让资金能够有效融合到具体项目中促进项目的发展,依附金融而生的投行,本质就应该是一群从业者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让钱和有价值的项目能够匹配。
就好像一个医生就是找到最好的治疗方案去匹配每个自己接诊的病人,老师就是让最好的教育方案匹配到不同的学生。这些职业彼此之间无所谓孰高孰低,因为这些职业都需要具有非常专业的行业知识,而只有大家都做好自己专业内的事情——病人得到救治,孩子能够成才,这个世界才能变得更美好。
同理,合适的资金匹配到合适的项目,这样的项目越多,就越能一起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像今天大家用的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各种电子游戏、各种互联网产品……没有投行引入的资金,这些东西可能都发展不起来。
我们今天便捷的生活,确实要归功于投行的专业人员做出的推动贡献。
但是投行从业人员的收入是不是溢价过高了呢?
我们过去所经历的40年,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飞速发展时期,甚至有人说可能是“用4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300年的路"。
网上有数据显示:2000年的时候,中国城镇化率36.22%,高速公路16000公里。才经过十九年发展,到2019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0.6%,平均每年提高1.29个百分点;高速公路15万公里,平均每年新增7000公里,这个长度接近日本全国现有的高速公路里程。
在这个遍地都是机会的发展过程中,金融由于直接跟实体项目的快速扩充挂起钩来,于是很容易就能分到经济上升周期里的很大一杯羹,以至于很多从业人员觉得金融行业挣这么多钱是天经地义的。
现在经济下行了,对资金使用的效能要求更高了,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更认真地去做研究,才可能匹配到资金。这不就回归到行业的本质了吗?
当行业回归本质的时候,就意味着从业人员该回归初心了。这个初心就是基于自己的兴趣、优势、特长,去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从这个初心出发,当医生、当老师或者当投行金融精英,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不过就是基于不同的职业兴趣和不同的职业潜能进行的社会分工而已,谁也不比谁创造的社会价值更高尚,凭什么在职业收入上有这么巨大的差距呢?
所以所谓的行业降薪、退还灰色收入等等变化,不过是潮水退去后薪酬收入水平去匹配人才真实价值的正常调整,挤出水分而已。
一个曾经那么阳光向上,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品味的女孩,以如此惨烈的方式遽然离世,无疑是让人心痛的,是不是因为行业巨变直接造成,这个不能简单下结论,但至少因为这件事,让公众看到了行业下行的真相,也让我们意识到之前对某些行业的神话和追捧,是多么病态。
这种病态的背后,是由于过去 40 年的快速发展,给某些行业赋予了不应该有的光环,带来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像和错觉,比如以为某些行业天然就属于高收入行业,永远不会凋敝。
反射到社会心态上,起码在教育层面,让很多家长在教育的出发点上迷失了方向,培养孩子不是基于孩子的初心,而是为了那些功利的目的——什么行业好挣钱?什么行业工资高?什么行业有机会可以赚得灰色收入?
这样的教育理念,在经济持续向上的时候,固然有可能帮助孩子挣到钱,甚至实现阶层跨越。
但是经济快速生长到了一定的状态趋近饱和,现在进入换挡降速阶段,那些积累的各类巨量热门行业人才,基本上逃不掉在一个快速饱和、长线萎缩、深度内卷、缓慢出清的状态下度过职业生涯的大半时光,甚至成为“燃料型人才”。
将教育赋予功利目的,是教育制度最大的bug。
中国自古就有将教育工具化实用化的渊源。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诱惑面前,又背负家族希望和个人逆天改命的渴望,“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功利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不可否认,教育当然是帮助人们改善生活改变现状的途径,但当社会物质文明进入到相当发达程度以后,通过教育提升物质条件的需求没那么迫切了,如果再单纯将教育和就业进行挂钩,庞大的教育投入就显得性价比没有那么高了。
我之前也多次讲过,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天然内驱力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只能基于天赋、兴趣、热情这些形而上的因素。
显然基于后者进行学习的孩子,也许物质上不一定能大富大贵,但是人生肯定不会走进死胡同,相反还能有更持续的发展后劲,精神上也必然非常满足。
温馨提示
本文编辑:谭琴
本公号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金融产品广告
◀︎特此声明►
记得点赞、点在看,并且分享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所有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