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报北大考古专业的高分贫困考生毕业了,她的选择让人钦佩

财富   2024-07-14 22:30   广东  



01

你还记得钟芳蓉这个名字吗?

或许脑子中会有点印象,但是具体发生什么,已经淹没在过去 4 年不断更新迭代的热搜海洋里了。

四年前,钟芳蓉在以湖南省第四名的、省文科第四名的优异成绩,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北大考古系。其背后,是一个付出所有的贫困家庭——父母出外打工,她在小学6年级就开始寄宿学校的生活,一个月才回一次家。

清贫的生活,并没有让她把读书考大学仅仅当成反哺家庭的路径,反而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不断为自己的理想厘清思路。

最终她的高考成绩一鸣惊人,她没有任何犹豫,报考了考古专业。

当时,钟同学引发的争论主要是,考古系作为一个冷门专业,如何能够回馈贫困的父母,如何能够反哺家庭,如何能够赚到大钱。很多网友的发言阴阳怪气:

当时让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小女孩回应外界担心的考古专业就业范围窄、赚钱少等问题时,内心的笃定——

“我觉得我自己不需要很多钱,我父母有工作也不需要我挣很多钱回来给他们,所以对金钱看得比较淡。”


今年,钟芳蓉同学从北大毕业了。


她没有选择继续读研深造,也没有去追求入职大厂,而是坚定践行着自己当初的承诺,继续追随自己的偶像樊锦诗先生,到樊先生守护了几十年的敦煌研究院就业去了。




这个女孩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勇敢追逐梦想的励志鼓舞,更是对公众教育理念的当头棒喝。


02

就在两个星期前,我们的热搜还在上榜某个高考志愿填报“导师”直播间一晚上直播入账3亿的话题。

千万家长们都醉心于花钱去换取报考“秘笈”——

包括但不限于

什么专业将来好找工作?

什么专业符合国家公务员招考要求?

什么专业能够迅速反哺家庭?

什么专业能够实现弯道超车、人生逆袭、阶级跃迁?……

种种被誉为打破普通家庭认知障碍的“救世主”言论,永远是被疯狂点赞的顶流。

但是这种将教育终极目的不断功利化世俗化的追求,在目睹从衡水中学考入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的张锡峰陷入求学焦虑时(点击阅读:1342万人今天参加高考,高分孩子真的就能跑赢人生?看看衡水学霸的经历吧~~),金融系高材生因为前途压力选择轻生时(点击阅读:杀死中金女员工的不是房价,而是不守“本分”的金融行业),难道家长们内心没有一丝不安吗?

在千万试图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学子中,这些个案,目前可能还只是像万里晴空中的小朵乌云,但家长得预判到乌云背后可能接踵而至的极端天气,甚至可能预示着整个气候大环境的翻天覆地变化。

以行业兴荣衰败为基础的择业观,是不是也自然会发生巨变?行业变化如此之快,我们还要围绕就业趋势去做决策吗?显然这个思路正在或者即将失效:


我们的社会正在进入发展的新常态,也就是从40年经历三次工业革命的飞跃状态回落到正常步速前进,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不再有快速创富的机会。


同时,因为基本物质生产力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维持生计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有手有脚,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孩子在未来社会中会饿死。


上限在往下调,下限又在往上提,也就是再努力也不见得能跨越阶层,再躺平也不至于饿死。


这是降低了未来孩子成长的波动性,本身其实是在帮助家长降低教育焦虑的,意味着以就业作为教育路径的决策依据已经丧失了意义

关于这个结论的推断逻辑,我其实在各种文章里都反复分析过了,但是大部分的家长的焦虑不降反增。原因无非有二:

  • 内因是大部分家长都习惯了过去40年以来快速成长的路径依赖,觉得靠学习、靠单一目标改变命运的途径不会消失;

  • 外因就是各种像高考志愿指导师所谓打破普通家庭信息差、认知差的言论,通过社交传播铺天盖地,本来很多家长就缺乏正确认知,这下更被无形中助涨了焦虑。

未来国家的发展预期是:

经济新常态,保持低速成长,把饼继续做大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可以把已经做得比较大的饼做均匀,做到人人都有饼吃,这就是国家反复强调的共同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人人都能走上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才是真正回归教育本质和人性本质的趋势


03

过去20年都遥遥领先的一些优势行业,比如金融、房地产陷入低迷、甚至沉沦,但也有些行业在这几年快速发展,比如随着国家文化自信的宣传加强,各地都在大力倡导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内涵和优势体验的文旅项目,比如博物馆、主题公园,以此来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

从行业发展带旺就业这个角度来看,钟同学的选择似乎是踏对了节奏。但她的成功之处是在于预判到了未来的热点吗?显然不是。


她当年的选择,完全为了追寻自己的兴趣,实现她追随偶像樊锦诗先生脚步的理想,这恰恰是未来教育问题解题的关键。


同理,为什么她没有随大流去考公考研?


作为北大考古系毕业又想走学术道路的学生,按照常规学术路径,大家可能觉得她应该首先考虑考研,但如今她决定从敦煌研究院的普通研究员开始做起。

考古专业是一个在实践中出学术成果的领域,可能对一个立志在这个行业要深耕的年轻人来说,到敦煌研究院边做边学,比在象牙塔闭门造车更能快速成长。

过去说兴趣不能当饭吃,但今天看来,未来唯一能当饭吃的恐怕只有兴趣了。

因为只有基于兴趣,才能在这个领域坚持学习;只有基于兴趣,你才能够将投入学习的精力损耗降到最低;只有基于兴趣,未来才能够在行业内走得更深更远,才能找到一席之地;只有基于兴趣,才不仅能安身立命,更能精神自洽,找到幸福生活的动力。

对于家长而言,把教育做好这件事,需要的不是零散知识点,不是被情绪引导,感动你感动中国,而是搭建理性思考的框架,建立长期主义的思考范式。

钟同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


即便是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依然可以不从众,靠着自己的兴趣,坚定找到未来发展的路径。


如果大家都拼命地趋同,会形成踩踏效应。只有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才不会被乱流裹挟。



最后,分享一则新闻——


国家的教育经费,不想用在躲避就业压力的学生身上


今年3月,全国多所院校就相继发布倡议书,动员2024届毕业生积极就业,呼吁毕业生理性调整就业期望,不要只盯着升学考公考编。

一些985高校这几年也逐渐在招收博士生的选拔方式上做改变,不再采用传统的统考方式,而是更加注重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

还有一些高校放宽了转专业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让孩子在追寻兴趣的道路上拉长了探寻周期。

这种种举措的背后,是高校对于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思考。

国家兴建高校,投入教育经费,不是让大家来躲避就业压力的,而是要选拔出真正有兴趣有热情有创新能力有科研潜力的的人才,来解决卡国家脖子的问题的。

不是每个孩子都像钟同学,能凭自己的悟性找到未来的方向。

如何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就关注ta的兴趣、长板,并逐步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我们有一套可落地的方法。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的旧文,也可以听听我的读书会。

教育减法读书会:《教育变革、经济转型、AI来袭,焦虑父母如何破局?




温馨提示




公众号推送规则变更后,没有加星标“”的订阅号,图文消息可能只显示标题和小图,或者延迟推送,甚至被折叠。


如果不想错过最新消息,请给孙明展公号一个星标。具体操作请看下图▼





本文编辑:谭琴

本公号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金融产品广告

◀︎特此声明► 

记得点赞、点在看,并且分享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所有文章目录

孙明展
谱蓝创始人、中山大学金融系统计系硕士导师、教育减法倡导者,《做自己的理财师》《给孩子的商业思维》《给孩子的财经小课》作者。为成长中家庭提供教育、理财、健康长期规划。坚守13年,帮助数十万家庭远离P2P等理财陷阱,用优质教育资源挖掘孩子天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