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逢四九是小城的大集,之前兴冲冲的计划要去看看小城的人间烟火气。
每一年年前的二十四和二十九,都是大集人气最旺的时候。
几分钟车程就到了大集北面入口,果然是人山人海,宽大的马路上已经摆了三道摊位,中间路也都是临时卖年货和挂件的。
北面是连着的四个花店,先去看了花草,可能是下午的原因,都不是很新鲜,花有些蔫,但是价格却涨起来了,比平时贵出许多。
并不是非这个时候看花,于是往大集入口走去。
只见半天走一步,人挤人,小贩的喇叭声高分贝的交织在一起,吵得头疼。
瞬间就萌发了回家的念头,从人群中挤出来,回返的路上有炸酥条的(玉米做的空心酥加糖),买了一包五块钱,尝了尝,并没有小时候的味道。
回来的路上就想,:为什么对大集不感兴趣了呢?
一是年龄大了,回忆只在灵魂深处。那些小时候对大集的向往是因为物质贫乏,大集上好吃的多。
现在随时可以吃美食,坐在家里也能享受外卖的便捷,当东西没有了被赋予期盼就失去了味道。
二是那个会带给我们大集惊喜的人渐渐远去了。那时候长辈们都还年轻,每次赶集都会捎点果子、煎包、油条之类的给我们。
所以,一群孩子在村子路口等赶集的父母,去迎接他们如欢快的小雀,那是期望了五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快乐。
人到中年,疼爱记挂着我们爱吃什么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他们迎我们来到人世间,我们送他们离开人世间,渐行渐远。
三是这个大集再热闹也不是小时候家乡的大集。
再热闹丰盛的大集其实并不属于老家的集市,虽然它比老家大好几倍。这里没有老家大集的锅贴、水饺包、大油条、胡辣汤、炸蜜角果子,没有小时候父母牵着走过一个个摊子的温暖。
那里泥泞的小路,简陋的小摊因有父母伙伴的牵手走过而意义非凡。而今,伙伴天各一方,长辈渐行渐远,属于我们的烟火气又在何方寻觅?
翻看去年赶大集的文章,重温一下老家大集的热闹。
人到中年,好像对什么都没有了兴趣,走过小吃街没有想吃的东西,去逛商场除了必须的生活用品没有什么想买的,衣服干净就好,首饰不戴最利索,连出门如果不是必要的社交也都免了。
更喜欢一个人独处,读一本历史书,听一段音乐,喝一杯素茶,晒晒太阳,静静地发会呆,日子真的过成了一个人的清欢。
是老了吗?我想是的吧!但还是希望满怀热烈与希翼的优雅老去……
抽时间还是去一趟老家的大集吧!那里会遇到许多的熟悉的面孔,会邂逅曾经的百年老店,再去寻一段童年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