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食帖》到《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文摘   2025-01-10 13:01   山东  

🍂🍂 01  🍂🍂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生活困顿。


元丰四年,友人马正卿见苏轼日子过得实在穷困,便代他向州官求情,请得黄州城东荒地数十亩让他垦种,才得以解决了他的吃饭问题。


后来苏轼将那里取名为东坡,并修建了雪堂,并就此将自己称作了东坡老人。


晴朗的日子,这个四十来岁的东坡老人便像他喜爱的陶渊明一样,带着农具来此劳作。


短暂休息的间隙,他常躺在地上看天上白云悠悠……


有时候落大雨,他也戴了斗笠出来,沿着崎岖的山路缓缓走上雪堂,一路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在山野间响个不停。 


到东山坡上开荒耕种的第二年,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清明前一天)这天,黄州的天气突然由暖转寒,一早起来,朝霞如彩,谁知到了中午,天边突然乱云飞渡,到黄昏,蒙蒙如丝的细雨竟夹杂冰雹,噼噼啪啪地敲打下来。


东山坡上,已经青中带黄的麦穗被打得七零八落。 眼看一年的辛劳转眼化为乌有,苏东坡再也压抑不住,查看灾情回来,他愤然提笔,在灯下作诗一首。


诗曰: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愁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一夜雨声淅沥。第二天一早起来,天地间雾气生烟,春雨连成绵延不绝之势。


他伤感不已,再次挥笔,将心中的愤懑尽铺于纸上: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中国书法史、文学史上的一幅珍品就此诞生。


因是苏东坡在寒食节当天以诗入书,诗书双绝,后来的人们把它叫做了《寒食帖》。全称为《黄州寒食诗帖》。


它是一幅横三十二点四厘米、纵十八点九厘米的行书作品,共十七行,一百二十九个字。 


后来至今的九百多年间,中外的研究者们,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书画家们对这幅书法作品众说纷纭。


有的说,(其)以书法而论,通篇起伏跌宕,气势奔放,令人赏心悦目;有的则持另一种观点,在此诗帖中,苏轼一改惯常的温柔敦厚,顿挫提按,转腕如轴,加粗、放大、拉长,沉雄、激昂、婉转,墨迹的变化犹如他心情和命运的起伏变化…… 


确如斯言!在《寒食帖》里,苏东坡的笔意比以前有了明显的飞跃,虽然字体大小不同,却无一不是恰到好处。特别是有几个字锋芒如剑,如年、中、苇、纸(帖上为帋),应该是悬腕才能写出的效果。 


后来者说,这几个字中最形象地表达了彼时苏东坡内心那一股怒火的,是纸字下面的君字。


此字在诗句中被指为皇上,但是呈现在书法中的字体却又小又扁,和上面帋字那尖尖的长竖连着,好像君字是被狠狠刺了一剑!


论者们由此津津乐道,愈发深入:在以忠孝为最高的道德标准的时代,苏轼却经历着诗句中所言“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煎熬和痛楚,那种“死灰吹不起”的困顿、压抑和潦倒无助的欲哭无泪,简直穿越千年,扑面撞来!


人们由此说道,在《黄州寒食诗帖》中,看不到他前后《赤壁赋》书卷中的那种平缓温厚,看不到他《中山松醪赋》中的那种畅达浩荡,也看不到他《渡海帖》中的那种率真无畏,只有一股倔强、执拗、孤闷、彷徨,仿佛他在拿头狠狠撞墙!


🍁🍁  02  🍁🍁


然而有趣的是,写完《黄州寒食诗帖》之后,苏东坡转眼就从悲苦愁闷的情绪中,一下子回到了乐天知命的路子上。


就在这年麦收之后,仲夏的一个夜晚,他和当地几个乡村老人在雪堂中,一边听着四周浩荡的蛙声,一边在星空下轻摇蒲扇。


把酒话桑麻的氛围让苏东坡不觉大醉,待他醒来,人们早已经散了,唯有银河中万星如灯。


借着星光,他兴冲冲地返回城里,却不料家门紧闭,他感慨地吟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就在黄州城边滚滚东流的长江那翻卷不息的涛声中,苏轼瞻前顾后,如炬的目光穿透深邃的历史。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人生的谷底间,他如同天地间独自起舞的沙鸥,趁明月清风振羽而起,于渺渺星空下获得了身心的大解放。


此后,心明眼亮的东坡居士白衣飘飘地立于命运的波峰之上,笑容可掬地面对了一切苦厄:


离开黄州之后,他曾一度重新入朝为大学士,转眼却又被贬斥,被赶到了更加边远困苦的广东惠州,然后又是更加遥远的海南,然而他已毫不在意。


在惠州的赤日炎炎下,他开口便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横渡雷州半岛,前往海南的路上,眼看天地间波涛茫茫,仿佛走到了天尽头,六十二岁的他回望身后渐行渐远的大陆,一生经历如电光石火般在心头闪过,虽已是将军白发的年纪,他却从容吟道: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三年后,公元1101年8月24日,六十五岁的苏东坡从海南返回,行到江苏常州时,死于馆驿之中。

行走的山石
温一壶月光下酒,用文字温暖岁月,行走人世间,用情怀做教育,用赤诚书韶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