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读者最大的真诚就是坚持做读者关心的事情。每年辞旧迎新之际,《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都会盘点一年来课堂改革中的“关键行动”。
刚刚过去的一年,无论国家层面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焕新,还是微观层面各地领跑学校展开的具有风向标意义的课改行动,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这一年的识别度。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发布一年多来,各地涌现了一批教学方式改革成果显著、有效落实育人要求的教育教学新成果和新经验。在过去的一年里,记者先后走进杭州、深圳、郑州、西安、沈阳、兰州等地不同学校的课改现场,触摸教学改进中的每一个切面、每一个故事、每一丝温度,清晰地感受到改革深化的脉动,耳闻目睹的不仅有让人为之兴奋的创新成果,也有那些无法预设的挑战。
尽管不同学校和教师投身改革的时间不同、改革的程度不同,遭遇的问题也不同,但显然一线教师的困惑更值得倾听。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以来,一线教师陷入了多重迷思。不少教师被迎面而来的新概念所裹挟,有些不知所措。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等热词虽然从不同维度回答了“素养导向”和“实践取向”教学落地的方向问题,但是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到底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一线教师需要进一步厘清认识,需要看见真实的案例、链接具体的指导。
显然,课改纾困是一种进行时。一种新理念在落地过程中必然伴随一系列问题和困惑的出现。就像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结果、一无所获的课改一样,也无法想象没有困惑的课改。课改的张力何尝不是在这样的遇困和纾困中凸显的!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新时期,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一线教师需要穿越概念的丛林,更需要穿越实践中的迷思。
值得关注的是,关于课改的不同声音与论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实,争论本身就是一种建设,它客观上促进了对那些模糊、混淆认识的进一步厘清。
就躬身入局的一线教师而言,其行动的逻辑起点往往是自己的认知。认知在哪里,行动才会到哪里。有争论和冲突并不可怕,因为成长正是在产生认知冲突的时候发生的,因为争论是为了刷新认知,逐步消除认知差,而不是加固错误的认知。
02
值得关注的是,学校里是否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还没有纳入应有的评估。
03
项目式学习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着眼于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养导向学习的重要方式是项目式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其目的就是用“做事”改变学习,让学习基于真实问题解决。
在过去的一年里,上海曾组织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优秀案例评审,共评出优秀案例96个。按照上海市教委印发的《关于实施项目化学习推动义务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2026年义务教育学校常态化实施项目化学习,基本形成教与学的新样态。这意味着未来上海市中小学将批量产出项目化学习的优秀案例。
04
2024年12月27日在教育部召开的2024年全国教育数字化工作总结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说,要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推动数字化应用,将应用效果纳入评价体系,实现“用得好才是硬道理”。
怀进鹏部长意在强调,对于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来说,关键是四个字“应用为王”。
05
当收到这期报纸时,您已经沐浴在新一年的阳光里。很多时候辞旧与迎新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但是,我们依然珍惜每一次这样的观察,借此既记录课改的年度记忆,也诚挚地问候新的一年。我们坚信每一次这样的记录都是对课堂改革进程的标注,也积蓄着教育变革的未来。
(文章来源:北师大项目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