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地奔波,常有疲惫之心,安坐一隅,静读《王阳明》,当心静了,世界就静了,“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这句诗涌上心头。
这句诗出自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原诗如下:
苏轼的好友王巩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岭南荒僻之地,侍妾柔奴毅然随行。
多年后王巩北归,苏轼与之相聚,席间问柔奴岭南风土人情,柔奴答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寥寥数语,却道尽了一种随遇而安、内心宁静的境界。
岭南的烟瘴没有侵蚀她的心灵,她以一颗安然之心,将异地化作故乡。那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是对苦难的超脱,对生活的豁达,在风雨如晦之中,紧紧握住内心的平和,不被外界的境遇所左右。
心学强调“心即理”,世间万物的道理皆在心中。王阳明认为,人心本自具足,不假外求。这与“此心安处,即是吾乡”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心安,并非是外界环境的绝对安稳,而是内心有着对世界本质的洞察与笃定。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境遇时,我们的心若能遵循内心本真的“理”,便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找到安宁与归属感。就如同柔奴身处岭南烟瘴之地,却因内心的平和而视之为家乡。
🌾🌾 02 🌾🌾
于我而言,也曾在陌生的城市中迷茫。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喧嚣,初到时,只觉自己如一片无根的浮萍。
然而,当我在街边的角落,发现那一家弥漫着熟悉香气的老店;
当我在公园的小径,邂逅那一抹似曾相识的晚霞;
当我与新结识的朋友,分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心,渐渐有了温度。
我开始明白,故乡,不仅仅是那自幼生长的地方,更是能让心灵得到慰藉的所在。
在这里,我用自己的努力与热爱,用手里的笔编织着生活的画卷,每一笔色彩,都晕染着心安的痕迹。
很多时候是独自一人行走,独自看景,独自爬山,独自行走在街头小巷,明白了人间至味是清欢,独处亦安然。
在山水之间,亦能寻得此般心安。远离尘世的纷扰,漫步于青山绿水之中,听鸟语,闻花香,看云卷云舒。
那潺潺的溪流,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那巍峨的山峦,宛如沉默而坚毅的守护者。在自然的怀抱里,心灵仿佛被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抚触,所有的烦恼与疲惫都渐渐消散。此时,此境,便是吾乡。
“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这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是心灵的归宿。无论身处何方,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只要心中有一份宁静,有一份对生活的热爱,那便是我们永远的故乡。
🌾🌾 03 🌾🌾
有人说:“王阳明的心学,是21世纪人的解药”,我心认同。
心学中的“致良知”,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本能与智慧。
当我们在生活中致良知,
依良知而行,
便能减少内心的冲突与不安。
在陌生的环境里,不被外界的功名利禄所迷惑,坚守内心的善良与正义,内心自然会生出一种安然之感。
此心安处,
无关乎山水是否秀丽,
而在于内心的良知是否澄澈。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忙碌于追求物质的富足,在物欲横流中迷失了本心。
我们焦虑于职位的升迁、财富的积累,在功名利禄的漩涡里打转,内心疲惫不堪。
殊不知,
真正的安宁来自于内心的充实与平静。
正如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内心的信念,在龙场悟道,领悟到心学的真谛。
他虽身处困境,
却能心向光明,
将困境视为磨砺心智的机缘。
我们也应如此,在生活的起起落落中,回归内心,探寻内心的“理”与良知。
当我们在喧嚣的都市中感到迷茫时,不妨停下匆忙的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
也许在一次与自然的邂逅中,在对他人的一次善意相助时,我们会发现,内心的安宁就在这些平凡的瞬间。
此心安处,
哪怕是车水马龙的街头,
也能成为我们心灵的栖息之所。
“此心安处,即是吾乡”不仅仅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更是一种在王阳明心学映照下的生活智慧。
它提醒着我们,
无论身处何方,
无论境遇如何,
只要内心宁静、坚守良知,
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这一句古老而智慧的话语,宛如星子在夜空中闪烁,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归所的渴望。
心安,
是一种内在的宁静与笃定,
它无关乎外界的繁华或荒僻。
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以心为导航,抵达那片心灵的净土,找到永恒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