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早晨,瞅着上周末剩下的马蹄烧饼,还有四个,啃也啃不动,掰也掰不动,泡在鸡蛋茶里,半天也没有泡出来,内心一阵自嘲:“让你再贪小便宜,多买无用还得扔。”
小区旁边不远处有个马蹄烧饼店,巴掌大的烧饼,烤的一面焦黄一面起大泡,上面洒满了芝麻,刚出锅非常香。
我喜欢吃有芝麻的那一面,没有芝麻的一面都给了我家先生,配合默契。
烧饼平常都是一块钱一个,我自己的时候也就是买两个,但是人家也是有促销活动的:“买十个赠一个。”
上周末,家里人多,我脑子一热就买了10个,美滋滋的得到了一个馈赠,一共十一个。
但是那天孩子想吃米饭,就蒸了一锅米饭。就我趁热吃了一个烧饼,其余的都放在了桌上。
这个烧饼适合趁热吃,放凉了就硬,不好吃,一天两天还行,天数多了就只能扔了。
等到周一还剩七个,我一般一天也就是能消化掉一个,周二周三不在家,到了周四,已经是硬若磐石,且生出一点霉味。
无奈只能一边心里念着:“粒粒皆辛苦,罪过,罪过,下次可不敢多买了……”一边收拾进了垃圾桶。
🍂🍂 02 🍂🍂
不禁盘点这些年贪图打折促销脑子一热买的无用商品:
买两大包方便面送的劣质碗和塑料框;
买牛奶,豆奶粉送的劣质花里胡哨的玻璃杯;
买两件打八折的衣服,
充值积分,购买积分,
买一双送一双的鞋子袜子……
静下来盘点贪图打折促销而踩坑,背后的心理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心理账户效应。我们在心理上将钱分成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打折商品往往被视为“额外节省”的一部分,而非从整体预算中扣除,这使得打折商品看起来更加划算,增加了购买的冲动。
二是锚定效应。在做决策时,我们会过度依赖最初接收到的信息(即“锚点”)。在打折情境中,原价就是锚点,即使折扣后的价格仍较高,但相对于原价,我们仍会感到获得了实惠,从而更容易被吸引。
三是损失厌恶。我们对损失的敏感度高于收益。打折时,我们若不购买,会感觉“失去了”折扣,这种心理促使我们尽快做出购买决定,以避免损失。
四是社会认同感。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当看到他人购买打折商品时,我们可能会产生模仿的欲望,以获得同样的“好处”或“地位”,从而增强了购买的动机。
五是即时满足。打折商品往往给我们一种“立即行动,立即受益”的感觉,这种即时的满足感迅速提升了我们的愉悦感,促使我们更快做出购买决定。
六是自我满足。购买打折促销商品会让我们感到自己“聪明”和“精明”,这种自我满足的感觉增强了购物体验。
我们自以为的省钱赚了大便宜,却忘了老俗语所说:“从北京到南京,买的永远赶不上卖的精。”
🌾🌾 03 🌾🌾
痛定思痛,咋么办?怎样才能不踩坑?
我想要避免打折促销的坑并实现理性消费,可以遵循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需求。在购物前,明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只购买真正需要且符合预算的商品,避免冲动购买。
二是比较价格。不要被表面的折扣所迷惑,要比较打折促销前后的价格,以及与其他渠道或品牌的价格差异,确保真正获得实惠。
三是研究商品。在购买前,了解商品的质量、功能、用户评价等信息。确保购买的商品符合自己的期望和需求。
四是警惕限时促销。对于限时折扣或限量销售,要保持警惕。不要因为紧迫感而做出仓促的购买决定。
五是使用优惠券和积分。合理利用优惠券和积分等促销手段,但不要让它们成为购买不必要商品的理由。
六是制定购物计划。在购物前,制定一个明确的购物计划,包括要购买的商品、预算和优先级。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购物行为。
七是培养理性消费观念。认识到打折促销只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不要过分追求折扣和优惠。培养理性消费观念,根据实际需求和经济状况做出购买决定。
脑子一热之前,多问自己几句:“天上不会掉馅饼,你真的需要买吗?必须买这么多吗?”
不要被那:“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吆喝声迷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