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缺少观察力和提问能力,谁之责,师何为?

文摘   2024-12-18 19:35   山东  

听齐鲁名师送教活动,在一节数学课伊始,名师短暂暖场后,问到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或者想问我的问题吗?”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考验同学们的质疑、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大屏幕的课件上已经出现了三个信息:一是这堂课的内容,二是这堂课老师的学校 ,三是讲课老师的姓名。


结果第一个孩子问的问题是:“老师,你是数学老师吗?”大家都笑了起来,因为是同课异构,提前都进行了预习,这个问题未免有点明知故问。


老师巧妙表扬了一下他的勇气,且肯定的告诉他:“我是数学老师。”


接着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大屏幕,谁曾想第二个勇敢站起来的同学提问:“老师,您来自哪里?”


老师引导这位同学看大屏幕,读出老师的学校。


接下来,第三个同学举手提问:“老师,您叫什么?”


三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的呈现在大屏幕上,打眼一看,答案立现。


现场听课老师和讲课老师都笑了起来,我站在那里,感觉脊背发凉:

明明抬眼就能感受到观察到的问题,竟然连续三位同学视而不见的提出三个与数学课题无关的问题 看似很小的笑话一样的细节,折射出学习上课堂上的大问题。


不会观察就不会思考,

不会思考就不能提出问题,

提不出问题就没有解答问题的兴趣,

连兴趣都没有如何能够真正爱上这个学科,

因为数学课堂是辨思的过程。


谁抹杀了孩子们的观察及质疑能力?


我想还是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形式。虽然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生本课堂,自主合作探究,但老师们仍然是我行我素,你们不要说话,你听我讲,老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替代。


更有甚者,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直接让学生记住做题的公式和题型,缺少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造成了题能做对,但算理不通。


当数学课成为背诵技巧的课,学科的吸引力荡然无存。


怎么办?


一是学会放手,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大胆质疑,假设,验证,研讨,在观察中质疑,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算理,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


二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的核心素养“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数学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每一节课都要清楚的知道这堂课的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要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


三是提升个人的学科专业素养。紧扣新课程改革,用大概念核心问题统整知识点,作为教师既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有课程的全局观,要时刻有评价意识。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

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

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做到心中有学生,从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开始培养,把学科素养在一堂堂好课中慢慢养成。

行走的山石
温一壶月光下酒,用文字温暖岁月,行走人世间,用情怀做教育,用赤诚书韶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