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不是传说

文摘   2024-11-25 08:30   美国  

作者:‍‍‍‍‍‍法律81 金国中

音乐界有一个“黄金时代”的说法,指的是大约1930年代左右是音乐演奏的黄金时代。但是,关于这个黄金时代,我们往往只是说得多,对这个时代的演奏录音听得并不多,研究、思考得更少。故而,是不是真地有一个堪称音乐演奏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如果这个时代的音乐演奏确实是达到了一种“最高级的音乐演奏艺术”,那么这种音乐演奏的“最高艺术”又是怎样的,好像并不清晰。
近期听了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听了十几个钢琴名家的演奏唱片。于中发现,霍夫曼1936年演奏的肖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特别惊艳,这是霍夫曼与巴比罗利指挥的交响乐团(应该是纽约爱乐乐团的人马)的现场广播录音:

霍夫曼(Josef Hofmann)1936年演奏的肖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

霍夫曼是公认的黄金时代的顶尖钢琴大师,据说,拉赫玛尼诺夫在被问到他心目中的同时代的最顶尖钢琴大师是谁时,拉赫玛尼诺夫的回答是霍夫曼,然后又补充了一句“我也是”。虽然这个演奏可能未必是霍夫曼的最完美的演奏,但确也呈现了一种颇为高级并且在其他钢琴家的演奏中所没有的水平、样式。个人感觉,这应该是黄金时代的“最高艺术”的体现。

我们需要发现、确认这种“最高艺术”。于是,想以之与鲁宾斯坦1931年与巴比罗利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奏版本的第二乐章,以及1999年齐默尔曼指挥波兰节日乐团并演奏钢琴的版本的第二乐章,进行一个比较、分析,来显明霍夫曼的钢琴演奏艺术究竟是怎样的,鲁宾斯坦、齐默尔曼又何以不及。他们三人都是各自时代的真正一流的钢琴家,鲁宾斯坦在1930年代已经是扬名世界的钢琴大师,齐默尔曼则是当代钢琴界的顶级人物,而且,他们三人都是波兰人,都是公认的其时代的著名肖邦演奏家。


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931年演奏的肖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
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1999年演奏的肖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
如何进行比较?这里将运用的方法,不是音乐专家式的,也不是爱乐迷们常用的种种方法,而采用个人认为是一种更具艺术的基础性、普遍性也更为直接的方法:从发声质量、声音的关联性、整个作品的组织方式与感觉效果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发声的质量。每个声音的塑造、发出,是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艺术的基础的基础。就像书法作品,每个点、划、折的笔划的质量是构成一个字、一行字、一篇作品的艺术性的基础的基础,虚、弱、漂、糊的笔划是产生不出好字、好作品的。声音的质量,包含了远不只是音准的很多方面,音质、音色、音形、音体等等。明代古琴家徐上瀛提出,古琴的取音要达到“清、实、亮、采、坚、洁、圆、润......”等等质量。而当代古琴热搞得再热闹,实际上几乎没有古琴家的取音能达到“清、实、亮、采、坚、洁、圆、润......”的质量,所以当代的古琴艺术水平基本上无从谈起。
二是声音的关联性。是指一个有质量的声音,与前后几个有质量的声音的关系感。一个声音有质量,实际上是营造了一个声音的独特、鲜明的存在感。但是,这只是形成音乐的基础的基础,一个声音是不能成之为音乐的。音乐的形成基于几个或一组声音的关系,这是整个音乐作品的音乐性的基础、开始。有质量的几个声音或一组声音的关系,是基于每个独特、鲜明的声音之间的清晰的差异性而构成声音之间的关联性,在差异中关联。在富有意味的高低、轻重、缓急等关系中所生成的几个或一组声音的关系,会产生具有音乐性的感受。就像书法中,一组点、横、竖、折的不同笔划,会构成有意味、有趣味的一个字或一行字。当然,“富有意味的关系”能不能形成、如何形成,是有待考察的。
三是整个作品的声音的组织方式和感觉效果。也就是说,从短句到长句、到段落、到整个乐章或整个作品,声音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组织、关联的以及产生的感受效果是怎样的。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从几个声音的组织、发出到整个作品的声音的组织、发出,只要严格、准确地按照作曲家的谱子演奏,不就行了吗”。音乐演奏,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情。如果是这样的话,用音乐机器或AI系统来演奏音乐就可以了。乐谱上只有视觉符号,没有声音。要根据视觉符号来发出声音,实际上是每个演奏家、指挥家在根据自己对一组声音、整曲声音的关系的理解来组织、发出声音的,每个人理解的声音关系不一样,发出声音的能力不一样,演奏的作品就不一样。如何理解声音关系,如何组织声音系统,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也有艺术性高低的不同。

现在,来聆听、比较一下霍夫曼、鲁宾斯坦、齐默尔曼的三个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的演奏录音。
在发声的质量上,霍夫曼给人的感受是坚实、清晰、明澈、饱满的,可以说让声音达到了璀璨、卓然的存在性。而鲁宾斯坦的发声,在坚实、清晰、明澈、饱满的感受方面,明显不如霍夫曼那样鲜明、完美,一些声音显得发木、含混。比较之下,齐默尔曼的发声质量比鲁宾斯坦更低,很多声音显得平乏、虚浮,没有实现清晰、饱满的声音塑造。
在声音关联性方面,霍夫曼以其每个声音的优异、鲜明、独特的存在性,与前后声音形成了清晰的差异性,或者说在声音的流动发生中充满了清晰的变化性,并且因为声音高低、明暗、轻重、缓急的配置极为自然、灵性,生成了丰富、微妙、动人的音乐意味。
而在鲁宾斯坦这里,声音关系的变化、丰富、紧凑、鲜明都不是很强,所产生的音乐意味并不卓然。这时,不禁令人想起鲁宾斯坦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要达到戈多夫斯基的技术,我还要练五百年”。这是鲁宾斯坦赞美钢琴大师戈多夫斯基的一句话,后者与霍夫曼一样被认为是黄金时代的顶级大师。鲁宾斯坦知道自己不具有最顶尖的钢琴技术,但是,声音关系中生成的音乐性意味着最基础、最纯粹的音乐性所在,鲁宾斯坦比之霍夫曼的音乐性的不足,已然属于艺术性的差距,不只是技术性的问题了。当然,在乐段、整曲的声音组织层面,鲁宾斯坦又有其独到的方式,可以弥补在微观层面的不足。
到了齐默尔曼这里,与鲁宾斯坦相比,连续发生的声音之间的差异性更不明显,声音的关联感也不明晰,声音流动中所生成的很多声音没有鲜明的关联意味,好像是随意地、无所谓地摆放声音。在微观、基础层面,如果音乐性不足,到了整体作品层面,又将如何组织声音、创造音乐性?

在长句、乐段及整个乐章或整体音乐层面,鲁宾斯坦是有一种极具效果地组织声音的方法的,一种以心理、感情的即时运动作为乐句运动、变化的关联方法。也就是说,以歌唱性、宣叙性地呈现感情的运动、变化的方式作为整体音乐性的组织逻辑,来组织、展开声音的发生、变化。语句的抑扬顿挫的呼吸、分句,符合一种心理、感情的律动、运动,以聆听的感受而言,鲁宾斯坦的音乐中让人感受到青春、感怀的意味,并且效果非常动人。这是鲁宾斯坦的独到的音乐性所在。以一般、常规的标准而言,这样的演奏已然是非常优秀、动人的艺术了,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精神色彩。只是,这种组织声音的方式,是以外在因素来组织声音的方式,其音乐意味感是特定化、具体化的,似乎没有达到作为抽象艺术的音乐艺术的无限意味性和超越现实性的境界。
而在霍夫曼这里,在长句、乐段及整个乐章或整体音乐层面,仍然是以在声音关联中生成音乐性、依声音的内在之道来构建声音关系的方式,组织、运行声音;而不以某种特定、具体的感情或思想的外部方式来组织、运行。其效果,有一种不可比喻、描述、言说的纯粹性,有一种超越现实存在的空灵、圣洁、辽阔的意蕴,这是不是恰恰更加切中我们的浪漫主义精神的魂灵?
最后,齐默尔曼这里,长句、乐段及整个乐章或整体音乐层面的组织,似乎也是以类似鲁宾斯坦的方式进行的,以感情、抒情的外在方式来支配、组织声音。但与鲁宾斯坦相比,齐默尔曼达不到鲁宾斯坦的效果和说服力,乐句的呼吸过于冗长、懈怠,缺少了自然性和必要的张力感,组织力涣散,整体音乐性是模糊的。
总的评价、感受,作一个比喻:霍夫曼的钢琴演奏达到了一种王羲之式的内在兼美的高度艺术完美;鲁宾斯坦与之相比,仿佛如赵孟頫,具有模样上的完美感而内在艺术性上不够高蹈、完美;齐默尔曼则明显又要低了一个档次。
当然,这里对黄金时代、“最高艺术”的揭示,只是一个管窥,一个个案的研究。不过,依个人经验、看法,这种情形并非孤例。例如,戈多夫斯基1926年演奏的舒伯特的《清晨的致意》,充分地显示出一种超绝完美的艺术样式:
又如,西盖蒂在1928年演奏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其音乐性、艺术性比之海菲兹广受赞美的1955年版,更为丰满、雄浑:

再如,米尔斯坦1939年演奏的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比之奥伊斯特拉赫1956年的精彩演奏,不仅温暖、高贵,而且更为丰富、细致、生动:

这些演奏,都散发着黄金时代的“最高艺术”的荣光。

高级的发声质量,从声音的关联性中内生出音乐性,整个作品的组织方式内在而且美学境界高迈,这三个方面都高度完美的演奏,在随后几十年中逐步消失。当然,关于黄金时代的演奏艺术及其“最高艺术”内含的研究,有待通过全面、细致的研究来充分说明。

或许,是因为黄金时代演奏大师的录音比较少,而且录音效果比较差,阻碍了我们对他们的关注、欣赏;或许,是我们时代的审美水平的下降,影响了我们对音乐演奏艺术水平高低的敏感性。其实,对当代演奏家的批评一直就有,认为新生代的音乐演奏家们“只有很好的技术,而文化修养、精神深度不够”。个人觉得,这样的批评已然看浅了问题所在。黄金时代的“最高艺术”,从技术性,到音乐性,再到精神性,都是当代演奏家达不到的。

一种精神形式、艺术形式的高峰,往往是不可再现的,不会反复出现的,比如唐诗宋词,比如宋元山水画,比如德国古典主义音乐。我们无法过于苛求当代的音乐演奏水平不够“最高艺术”,音乐需要继续演奏下去。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我们要关注、聆听那个音乐演奏的伟大黄金时代,致敬那曾经的伟大演奏艺术。



推荐阅读

金国中:迷乐记 | 音乐的开始与终结

金国中:寻美记 | 美只是诱饵,真才是所在

金国中:因自由得欢乐 | 纪念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演出两百周年

金国中:茶禅三味之一 之二 之三





本公众号敬邀读者踊跃投稿
投 稿 邮 箱 | editor@pku1981.com
公众号编辑 | 杜若明  施丹  周湘  杨洪林

燕园1981
热烈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本公众号用于1981年入学北大的81级校友沟通交流,并敬邀大家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editor@pku19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