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祝家小姐的一段往事

文摘   2024-11-14 08:30   美国  

初识祝家千金,是我上中学的时候。那时刚刚上演的由贫农出身的文化部长于会泳制作、用西洋交响乐团伴奏的、不是歌剧却胜似歌剧的《杜鹃山》,不让演了。

《杜鹃山》中杨春霞扮演的柯湘

街坊邻居开始关注另外一出戏,里面的男主角叫梁兄,他的女朋友就是祝家小姐。京城小子当然不会去看越剧绍兴戏,可收音机里,三天两头会播放与这出戏有关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1959年5月27日首演于兰心大戏院,俞丽拿小提琴独奏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亚洲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可是因为市场的满足、文化的隔阂和传统的差异,西洋音乐一直没有在亚洲普及流传。阳春白雪几乎与下里巴人没有交集。

1969年,殷承宗与中央乐团合作《黄河钢琴协奏曲》

唯有三个例外,一是殷承宗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二是吕其明的管弦乐合奏曲《红旗颂》;第三个就是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红旗颂》作曲者吕其明

因为《黄河》原本是合唱而非交响乐,而《红旗颂》的长度又不到九分钟,所以《梁祝》实际上是亚洲历史上唯一的一首广为普及和流传的、完整复杂的西洋奏鸣曲。
很快就中学毕业了。打那儿以后虽然听了很多年的《梁祝》,却一直只能听懂其中大概五成。每次听,也就是自我放松半小时,无法理解为何有人听完会泪流满面,更不懂为什么每一场的指挥和演奏家会如此的投入和激动。

直到有一天偶尔看到一张《梁祝》的奏鸣曲结构。从那时开始,就敢跟人谦虚时说听懂八成、骄傲时说听懂九成五了。每次听完,都有心灵震荡。

我不明白,这么好的而且是几乎唯一的中国西洋乐,为什么不普及,不加入教科书?哪天见到教育部长,我会建议每本中学教材里面都应该有这张音乐结构图的。

其实就这张图而言,也只是它的前半部描述还行,展开部及之后的结构过于简略,虎头蛇尾。

“楼台相会” 也有AA的重复,场景是对话。先是小提琴扮祝家小姐英台,接着大提琴扮梁兄,英台还与梁兄很快地对话。

你要是听到两人经过“三载同窗”、“十八相送”、“长亭惜别”和“英台抗婚”,直到“楼台相会”的凄惨对话时,还没有湿了眼眶的话,你就是没全听懂。 

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抗婚”,“哭灵”,“控诉”,和“投坟”,都是有单独的结构和分开的表述的。那几段里面的定音鼓和大钹是十分揪心的,有时只能跳过,不忍心听下去。哪天你听到梁兄的坟炸开的那个鼓点的时候,听不下去了,你就完全听懂了。

奏鸣曲的最后一段是“化蝶”。很慢,很柔,很优美,与主题很好地呼应。用唯美的主题音乐,很温柔地安抚了听众跌宕起伏的心情。

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吕思清

备条小手绢,花半小时静静地倾听一次......
俞丽拿的版本最经典,吕思清的版本最感人。
你不会后悔这半小时的。


推荐阅读

金国中:迷乐记 | 音乐的开始与终结

金国中:去荒岛度余生,带这5张唱片

董   焱:我的古典音乐启蒙(之一)

董   焱:我的古典音乐启蒙(之二)



欢迎订阅“燕园1981”公众号

本公众号敬邀读者踊跃投稿
投 稿 邮 箱 | editor@pku1981.com
公众号编辑 | 杜若明  施丹  周湘  杨洪林

燕园1981
热烈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本公众号用于1981年入学北大的81级校友沟通交流,并敬邀大家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editor@pku19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