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学科交叉发展这些关键词汇合在一起时,传统出版的基本面显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整个行业对新发展、新业态、新趋势焦虑与欣喜时,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无形中成了制约的瓶颈。
著名出版家邹韬奋一生办刊物、办报纸、办书店,他高举爱国大旗,坚守信念,百折不挠,提倡和身体力行“竭诚为读者服务”,为理想奋斗不息。在新时代下,对韬奋精神时代意义的进一步探讨,更好地弘扬韬奋精神,既是学习和弘扬邹韬奋高尚的专业水准、文化情怀、出版情怀,更是对新时代出版工作的深刻思考和实践探索。
8月13日,在上海举办的以“弘扬韬奋精神,做好新时代高质量出版”为主题的座谈会上,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龚心瀚表示,出版人应以邹韬奋、潘序伦等老一辈出版人为榜样,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服务社会,探索出版的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全面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实践。
10月18日,韬奋基金会韬奋研究院成立仪式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召开。成立仪式上,韬奋基金会刘伯根表示,要进一步挖掘“韬奋精神”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以此研究审视近现代优秀出版传统和学术传承,研究审视当代出版的发展趋势,推动新时代的高质量出版。
11月5日,以“建强出版人才队伍,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为主题的第十三届韬奋出版人才发展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2012年以来,韬奋出版人才发展论坛已成功举办12届。作为出版界的人才盛会,历届论坛都得到了高度关注并广泛参与;相关领导、专家和出版从业人员积极参加主题征文和论坛演讲,演讲和论坛主要成果已结集出版为12部论著。韬奋出版人才发展论坛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在业内获得了广泛好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届论坛现场还举行了主题征文颁奖仪式。本届征文启动以来,引起了全国出版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广泛关注,带动了出版业界、学界对出版人才培养、出版队伍锻造的探索与思考。投稿文章结合发展新的生产力、应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等多个前沿课题,对出版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参与人数、组织机构与论文数量都超过往届。
论坛由韬奋基金会主办,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报社联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百道网、上海鹰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新华社原副社长马胜荣、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出席论坛。
在这次论坛上,一共举办了主论坛及文化新使命与出版人才培养、文化新使命与出版人才培养两个分论坛。
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魏玉山
在当天上午举办的人才论坛致辞和主论坛演讲环节,来自行业协会领导、出版机构负责人、专业院校及征文获奖代表一起,就出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现状和趋势、实践等做了深入的探讨。人才论坛由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玉山主持,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副总编辑任彦宾主持主论坛。
人力资源的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新时代出版人才建设是实现文化强国、出版强国的关键
人工智能、开放科学与开放出版带来了新的挑战
韬奋出版人才发展论坛由韬奋基金会创办于2012年,为的是继承弘扬韬奋精神,促进出版人才培养,助力出版强国,文化强国建设。12年来在中宣部等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韬奋基金会联合相关机构围绕不同的年度主题,分别在北京、安徽、江西、江苏、山东、陕西、四川、重庆、广东、贵州、广西等12个省区,成功举办了12届论坛,12年来先后邀请到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相关单位的众多领导莅临论坛指导,并发表主旨演讲。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刘伯根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刘伯根表示,40多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的出版事业和产业之所以繁荣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力资源的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是广泛培养引进使用了众多的人才,充分释放了人才第一资源的活力和动力。今年9月25日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工作,回信对于出版文化乃至整个人才培养工作都有指导意义,意义在于立德树人是根本,突出特色是基本,改革创新是基础,为文化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是目标,我们热切期盼我们出版界共同打造的人才发展论坛能够对于适应日新月异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建强人才出版队伍,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有所贡献,能够对于强化战略思维,优化人才机制,发挥人才优势,努力兴业有为有所贡献。能够对于建设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复兴和民族复兴有所贡献。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 邬书林
“出版人才发展论坛冠以‘韬奋’的名字,一方面是纪念韬奋同志;另一方面,是要弘扬和传承他的精神。”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致辞中表示,新时代出版人才建设是实现文化强国、出版强国的关键,培养一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出版人才队伍是时代之需、事业之需。他指出,一是要学习和弘扬韬奋先生坚定的政治立场;二是要学习和弘扬韬奋先生高尚的文化情怀、出版情怀;三是要学习和弘扬韬奋先生高超的专业水准;四是要学习和弘扬韬奋先生与时俱进,善于学习的精神。
从2020年到2022年,我国出版从业人员从320万人减少到300万人,减幅为6.3%,平均每年减少2.1%。数据显示,图书从业人员基本保持稳定,略有增加(增加1100人);报纸从业人员减少1.14万人,减幅6.7%;期刊从业人员减少0.29万人,减幅为4.6%;印刷复制从业人员减少15.29万人,减幅为6.4%;出版物发行从业人员减少3.5万人,减幅为7%。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 吴尚之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在主论坛上指出,当前出版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有几个新形势值得大家关注。
第一个是前沿科学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它提升了内容生产的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同时有一些编辑人员是可以替代的。从业人员减员转岗的趋势还会继续下去,人才流失还会继续下去。第二个是开放科学与开放出版带来的挑战。开放科学开放出版在期刊业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国内图书出版在科技出版方面以后会率先遇到这个问题。第三是人才建设的短板。以科技期刊为例,编辑机构从事内容加工的传统编辑人员多,新媒体新技术全媒体复合人才,包括集群化科学编辑人才相对较少。从专业机构上面来讲,单一学科的人才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较少从人才梯队上面讲,高学历,高职称的领军骨干人才比较少,基础人才比较多。此外,人才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政策和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都严重制约了出版人才的建设和培养。
为此,吴尚之呼吁,围绕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强国这个目标,应该加强六个方面的措施:加强编辑人才建设、补上人才需求的短板、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政策措施、健全多元培训体系。
出书、出人、走正路,回应时代之需、事业之需
新华人要有政治觉悟、文化情怀和教育视野
高层次人才有力推动业务板块的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先后有马守良、周立伟、何成梁三人先后获得“韬奋出版奖”。1979年,一本《飘》引发全国性争论,时任出版局局长马守良慷慨陈词、力挽狂澜,在推动出版界思想解放的道路上留下了浙江人“敢为天下先”的印记。上世纪90年代,周立伟组建浙江发行集团,打造发行管理信息系统,现在成为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书目数据库,打造了书店改革的“浙江模式”。第三位韬奋出版奖的得主何成梁,即将年满60周岁退休。他毕业后就进入了浙版集团,先后任3家出版社的社长,择一事、终一生。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程为民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程为民致辞表示,浙版集团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努力打造一支可堪大任的出版高质量发展铁军。“我们坚持‘出书、出人、走正路’的浙江出版传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激活人才的创造动能。我们在这里举办韬奋出版人才发展论坛,既是对韬奋精神的弘扬,也是以实际行动对建设出版强国、文化强国的探索。”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经理、总编辑、党委副书记芮宏就任还不到一年。作为一名“出版新人”,他带来了更多“圈外”的人才思考,给人启迪。他表示,近几年全球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有社会的变化,也有技术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地方出版集团来说,至少要当好“三个经理”:产品经理、市场经理、客户经理。
今年,浙版集团与相关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了“未来出版联合实验室”,也先后与讯飞、阿里这样的科技大厂深度合作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出版业赋能。芮宏说,“编辑要不断地开阔思路,学习各种新知识、新理念,要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除了纸书,电子书、视频、动画、影视、游戏这些内容,其实都应该去涉足、去了解。”
书出来了还要把它卖好,要拓展更多的销售渠道。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国之脊梁》,出版半年多已经销售过200万册,码洋1.3亿,正是因为在营销在过程中把流量的密码抓住了,踩上一些热点,比如说奥运、亚运,包括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当好了产品经理和市场经理之后,还要当作者和读者之间桥梁。在刚刚结束的浙版集团第一届浙版“杰出作者大会”上,签了新项目,办法了文澜奖,成立了敦煌文学出版中心等。芮宏表示,一定要把作者资源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对高层次人才浙版集团也在努力探索市场化的机制。比如对一些紧缺的岗位通过市场化的选聘,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把人才留住;提高一线营销人才的分成比例,支持把账号做大做强,并通过商务代言等提高收入,跟劳动成果挂钩等。
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编审,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何强2019年主持福建的新华发行集团工作时就意识到,用人也好、选人也好,都需要标准,作为新华书店来说也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下新华人的能力建设要从三个层次展开:一是政治觉悟。“我们希望在从事这项工作时要有一些教育家的眼光。包括教辅怎么做,做多少,怎么发,发到哪里去,都是有一定讲究。”二是文化情怀。“作为一个编辑或者发行员,对书都没有感情,这个工作是做不好的。到了今天还要加上四个字,‘吹拉弹唱’。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对外传播的能力,或者不善于应用新的传播工具,这项工作是很难做好的。”三是教育视野。不管是做出版工作还是做发行工作,一定要有追求。
近几年,清华出版社引进总编、副总编、分社长职位的高层次人才,吸纳具有突出学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综合素质突出的应届毕业生,有力推动各业务板块的快速发展。近3年引进的人才中具有清华、北大教育背景的占12.3%,985、211、双一流毕业生占58%,具有海外留学教育背景的占比15.2%。以期刊中心生命科学与医学分社为例,近3年我们共引进35人,博士占比28.5%,具有海外留学或研究院所工作经历的占33.2%。清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邱显清表示,“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及时加入,加快了我社期刊建设的步伐,促进了医学板块的迅速崛起。”
为了创新人才政策,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清华社还通过“首席策划编辑”制度,进一步释放首席策划编辑的核心能力,匹配相应的激励机制、措施,提升个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成就感,业务业绩在原来高水平基础之上,平均增长了25%;通过考核激励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以重点考核为核心,明确考核指标和考核激励办法为抓手,促进该板块的发展。方案实施后,2023年底清华社计算机零售图书市场占比排名回升到第二位,市场占有率突破了20%;通过项目建设促进融合出版人才队伍成长。2019年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和清华大学的支持下,出版社自主设计研发科技期刊国际化素质出版平台SciOpen,面对这项全新的领域,从职责设定、构架岗位设置、人员招募与培训、考核激励办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通过资深期刊编辑深度参与平台建设,突破复合型人才不足的瓶颈。
出版学科呈现出明显的交叉融合发展态势
名编辑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融合发展的开拓者
教育部公布的新一批博士点申报获批情况,北京印刷学院出版专业博士点获批。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田忠利在论坛上演讲指出,在构建交叉学科体系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启动了新文科的建设,特别是出版学科愈加呈现出明显的交叉融合发展的态势,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出版在理论、历史、文化、技术、实务、经济管理以及宣传思想等方面的这种延伸和拓展,使之成为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
以此为契机,北京印刷学院秉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的办学使命,主动回应出版强国、印刷强国和文化强国急需,不断探索与促进出版学科交叉体系的建设,面向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来聚焦出版业融合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求,创新出版信息交叉学科建设的新的范式。学校在长期学科建设积累的基础上,以学校的出版学科为核心,以高精尖和优势特色学科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矩阵,突出出版+内容,出版+技术,出版+管理,出版+艺术的交叉融合模式,形成了诸如从理论基础编辑这一块,特别是数字出版、管理、版权以及应用方面突出它的技术应用以及我们的出版美学,也就是说服务整个出版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
这次出版博士点的获批,“从行业视角的定位来看要做到顺势而为。”田忠利表示,国外大学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很早就进入了专业化阶段。当前新技术给出版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欧美一些出版集团的数字收入最高达到90%占比,“怎么样加快数字化转型,进一步适应新的智能化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的出版和阅读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发挥交叉平台资源优势的同时,来构建起产业信息技术与出版教育的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这才是我们所说的培养出版专业博士的必经之路。”
作为今年韬奋主题征文一等奖获奖代表、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张立科在论坛上也分享了他个人及集团在人才培养和建设上的感受和实践。
从1999年本科毕业进入到人民邮电出版社工作,从最开始的初级策划编辑,到6年的一线编辑,6年的编辑室主任,6年的副总编,6年的总编辑,直到去年才辞去邮电出版社总编辑的职务,专职到集团工作。张立科无疑是“编辑战线上面的一名老同志”。“出好书,多出书”是他的工作指南,后来的大部分工作也包括编辑的人才培养。他认为,从编辑培养的角度,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名编辑的重要价值、科学分析名编辑的能力素质要求、统筹谋划名编辑的创新培养路径。
张立科指出,名编辑是文化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出版使命的践行者,更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融合发展的开拓者、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支撑。他同时提出名编辑至少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固本培元,厚植文化自信;造诣精深,深化专业能力;审时度势,洞察市场需求;创新驱动引领行业发展;立破并举,推动体系重构。“名编辑要有代表作品、有品牌作者、有编辑思想和良师益友。”
当天下午举办的平行论坛“文化新使命与出版人才培养”上,七位来自行业的嘉宾就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主持。他认为,人才这个概念是多面向的,不是一个评价体系。所以人才培养既要依托于组织的关心、提携和规划,更重要的还是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能够有所建树。这样才能够把自我培养和组织培养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人才培养有两个方面:自我培养、组织培养
市场型人才是核心稀缺人才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编辑徐海首先演讲。他认为,全球出版业经过疫情三年萧条之后,真正是国外出版业走出疫情,走出上升的趋势,而我们还没有,人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感到人才培养有两个方面:自我培养、组织培养。”徐海表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一定要有与组织愿景相匹配的人才,一定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出版强国建设当中相匹配的人才。“德才兼备以才为先,你要找干事业的人,而不仅仅是找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所以‘才’是非常重要的。”凤凰出版集团在内部建立了师徒制以老带新,也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并通过项目锻炼、技巧培训敦促和帮助人才成长。入职前三年非常重要,能不能培养起一个编辑对出版的兴趣,能不能让他从最初开始就知道要终生为此献出自己的一生。“我觉得特别注重对最初三年编辑‘心与心的交往、技与技的培训、手把手的拉动’”,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组织的培养。”
在最初三年的成长中,徐海提到,其中还有自我培养的过程,“你只要心在此,那三年之旅必定有成就,求职欲和成才欲非常重要”。他认为,必须培养起对阅读的兴趣和对出版的热爱,具有开阔的知识面和对世界的敏感认知,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要有广泛的朋友圈,改变自己融入单位的健康文化。
今年年初,开卷公司接受了关于出版行业的人才的调研工作,对出版单位的人才情况做了摸底。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蒋艳平介绍,人才的缺口主要集中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缺少高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二是缺少互联网商业模式下的新型的市场型人才;三是缺少具备数字化技术能力的人才。
通过这次调研,也统计出新时代出版对人才的新要求:一是需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和营销推广意识。如何把生产出来的书更好地卖到需要的人手里,如何做好新的营销,应该是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由于整个经济发展和技术变化都非常快,所以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三是随着国际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具备国际化视野,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开展业务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出版时代整个行业高度依赖行业保护与政策,在面对深恶痛绝的价格战、流量打败质量的渠道困局、产品与需求不匹配、营销能力不足、营销方式落伍、产品价值和特色不够等问题,应该思考,这些问题本质上还是自己的产品价值和特色不够,品牌的溢价能力也不够,“一句话市场化能力不足”。
对此,蒋艳萍提出,市场化能力就是“能看到到底市场的机会在哪里,并且我们有一定的商业模式可以去满足他”。这个过程中,“能深刻的了解用户的需求、偏好”的市场型人才是核心稀缺人才。这类人才能够洞察机会和用户的需求,能够组织协调内外部资源来满足需求。她认为,要成为市场型人才,必须热爱市场、贴近和研究消费者;企业要给他一个市场化的目标、环境、任务,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要有互联网用户思维和和数据逻辑。
上周刚刚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任上报到的李芬就“高质量数字教材开发与出版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做了演讲。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积极拥抱着数字的技术,发挥北京理工大学的优势,开拓了数字化产品的服务。同时对出版流程进行了数字化的再造,也出台了相关的一些高职的一些本科教材的建材规划,遴选建设了一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的教材。李芬介绍说,“我们自主研发了理工智慧数字出版平台,目标是希望能够去领跑数字教育出版的新赛道,开拓数字教育出版的新未来。”
为了完美适配新的数字业务,北理工社严格遵循培养数字人才的需求进行探索,以一个数字赋能、一专多能、复合型的出版人才为目标建立人才矩阵,“不仅是把自己的内容做好,同时也要做好一个整体的产品。编辑也要跟人学会沟通,所以把他作为一个产品管理者的身份去进行培训和培养。”在操作过程中,通过业务培训的制度化,利用常规培训和专项培训,聚焦编辑基本技能、市场营销和先进知识培训三大模块。
此外,北理工社也依托着重点实验室,以及搭建的融合出版创新和应用实践的基地,持续深耕教学教材的研究和融合发展的研究。“我们不仅是在国内有做,同时我们也坚持走出去的战略,提升我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的传播能力。”但人才的缺乏始终是一道坎儿,“我们其实也大量的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这些年也鼓励我们的编辑来参加韬奋出版人才发展论坛,鼓励大家去参赛,去提高技能。”
好内容需要经过时间考验,优秀的人才也要经过时间考验
新型出版人才还必须具备一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能力
此外,在这个平行论坛上,还有三位本届征文获奖代表做了分享。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刘京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育新型出版人才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文获得本届韬奋主题征文一等奖。在平行论坛上,她分享了自己对图书、人才几个亲身感受。
刘京的以为朋友,处理自己的一些旧书。让人意外的是,一本多年前的定价35元的老书,因为是作者签名本且限量发售,在某二手书网站上,有人最高出价1000元。由此她不禁感慨:希望大家还是多买纸书,因为有保值的功能。如果可能的话,尽量买签名本、限量本。这是纸书相比于其他内容呈现形式的优势。在她每天上下班通勤的地铁上,大多数人都在刷手机,但依然在如此嘈杂的环境里可以看见捧书阅读的大人和孩子。“我觉得自己做出版工作特别有成就感,至少这些读者是认可和依赖我们的工作的。”
她说,自己进入这个行业的初衷,也不可免俗的是为了快速增长,希望能赚到快钱。但现实往往和理想有差距。这个过程中,有的人离开去了互联网大厂,有的人不得已跳槽做的别的工作。“好内容需要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的人才是不是也要经过时间考验。你但凡在出版之外的行业做过一段时间,再回来做对比就会发现,做出版确实是一个非常美妙的工作。出版本身能够带给你的除了名利之外还有过程享受,这是我们真正热爱出版、真正享受出版的人才能获得的快乐。”
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源中心副主任锦传银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探析新型出版人才的培育方向和培养路径》获得了本届征文的二等奖。他在分享自己的论文时表示,结合新质生产力在出版业中的不同形式,要求出版人才知识结构广、创新能力要强、数字素养高、规划统筹强。论坛讨论新型出版人才的培养路径,在这一变革的过程中,关键是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构建新型出版人才评价体系;持续学习培训为举措,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以融合发展为契机,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以数字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培养数据创新人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期刊中心《中华高血压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陈小明也在论坛上就自己的获奖论文进行了分享。作为一家学术期刊编辑,他认为,新型出版人才除了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广泛的专业知识应该,还有一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能力,技术运用、内容创意开发能力。新型出版人才是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核心引擎,引领行业发展趋势,推动内容创新;是出版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是技术引领与资源优化配置的人才;应对变革主动求变,具有前瞻性的思维,主动拥抱变化。
但陈小明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当前教育体系与行业需求脱节,实践机会与资源受到限制,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人才流失和引进陷入困境。为此,必须深化教育体系改革,精准对接出版行业新质生产力需求;拓宽实践渠道,增强实战经验;深耕创新能力培育,激活出版领域创新生态;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构建吸引与留才的强磁场。
韬奋基金会的合作伙伴、上海鹰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骁在平行论坛上,从一家游戏公司的角度分享了产品创新与企业公益并举的探索经验。
当天下午举办的另一场平行论坛主题为“出版新生态与出版人才培养”,七位来自业界、学界的嘉宾分享了对这一话题的思考和探索。论坛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副总编辑、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叶国斌主持。他在论坛开始前表示,当下,以数字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跃进,也推动了出版业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前行。新技术革命给我们孕育了很多的机会。面对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如何进一步优化和发展出版人才模式的培养,使其符合出版界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融合的现实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行业呈现出一种新老并存,不断细化、加速迭代的状态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但我们如何找到那些有激情的年轻编辑?
如何从单纯的图书出版转变为综合性的知识传播与服务?
化学工业出版社连续5次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单位奖,副总经理余晓捷1995年开始入行,一直在出版一线工作。他从实际工作的体验角度梳理了对出版人才最深刻、最直观的感受也体会。
当前,整个行业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多种业态叠加发展、交叉发展,业务类型、业务模型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分,呈现出一种新老并存,不断细化、加速迭代的状态。同时,由于受到各种原因被冲击,上下游整个供应链和销售渠道都已经比较固化。一家出版社要么只能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业务领域,要么就必须同时面对多个区分度越来越高的赛道。后者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才去适应不同的细分赛道,人才成本大幅增加。
对此,余晓捷表示,以前简单、单一的编辑工作早就没有了,现在叫“六边形战士”,除了传统的“选组审编”基本技能,之外还得会很多的技能,能够寻找达人,能够编写文案,能够精算成本,能够控制风险……他认为,在这样的人才需求下,整个培训体系明显跟不上,培养效率在大大降低。新技术、新资本驱动下新业务催生新岗位,但传统的岗位设置装不下这些新业务。对此,化工社通过岗位调整和设置,不同部门之间及时进行交流、复盘和研讨,用新人新办法不断试错调整,“我相信这个行业的未来就是新人创造的”。
人民交通出版社是全国的百家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探索综合性知识传播与服务业务。总编辑陈志敏在论坛上以“适应科技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编辑能力体系构建”为题做了主题分享。
在深度融合发展的情况下,图书出版也呈现出一个新的形态或新的情况:“纸质图书+数字资源链接+在线课程”一体化内容提供成为常规的工作;“纸质图书、电子书、新媒体图书”走向全媒体内容发布;出版工作前移,出版咨询、策划、规划都成了一个新的业务。陈志敏说,“从交通出版来说,要做产学研用一体化,我们作为行业的一部分,为行业服务的,要做知识提供服务者。我们的定位是从单纯的图书出版转变为综合性的知识传播与服务。”
陈志敏介绍到,新业态下的科技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有三项工作是重点:深入研究读者需求和知识供给、给定基于新型读者需求和知识供给的模式的知识服务与融合出版模式、开展适应深度融合发展的支撑性能力体系构建。为推进这几项工作,需要着力提升编辑生产力、数智生产力、要素生产力、创新驱动力。为适应科技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编辑能力体系,人民交通社除了对人才个人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也从用人机构的角度提出了能力建设要求:新型编辑出版能力体系构建(编辑生产力)、管理体系构建(要素生产力)、全流程数字化生产体系和支撑性技术平台构建(数智生产力)、适应性的体制机制优化(创新驱动力)。
百道网总经理 令嘉
百道网总经理令嘉在论坛上以《出版子品牌的发展与出版人才的成长》为题做了主题演讲。她认为,出版品牌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套视觉传播体系,但后面是一整套的内容生产机制和营销传播体系的支撑。出版子品牌的大发展,正是出版业守正与创新的一个重要体现之一。
如果从1978年算起,90年代末以前,子品牌主要是以丛书品牌的形态呈现,以后,子品牌已经开始向市场化的品牌延展。2006年以后,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出台,出版子品牌的发展比较稳定地开始往上成长。2016年以后,完全是呈现出像喇叭口一样的上扬趋势,但切口变得更小,建制变得更小。出版子品牌的爆发式增长,也给相应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如何找到那些有激情的年轻编辑?
11月15日,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组委会、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和百道网将在南宁联合主办“2023/24出版品牌影响力大会”。为了筹备好大会,百道网从七月份开始,面向全国同行邀请参加申报出版品牌,共收到近300份材料。从这些品牌涉及的分类看,赛道最拥挤的就是人文社科类,占了近一半,其次是少儿和文学。令嘉表示,“很多人选择做人文社科,一方面是要吻合出版社战略发展的规划,另一方面也和出版社为了发现人才、留住人才的策略有关系,和这些子品牌主理人的教育背景、阅读兴趣、出版兴趣、出版社的人脉资源等密不可分。”
对于年轻编辑在出版子品牌建设和发展中的培养和成长,令嘉以中国工人出版社的“尺寸”和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好望角”两个子品牌举例,他们都是都是两个“三角形战士”构成的。“5个人以下的、运营时间在5年以内的出版子品牌,代表了一股激情最为澎湃的出版新生力量,也反映出出版社要通过搭建子品牌,快速培养人才的最新趋势。”
北京理想众望,是一家集K12全学段全学科教育教研、图书策划发行、青少年读物策划发行、在线教育资源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科技集团。单位整体的人员构成中,师范大学毕业生偏多。主要是因为从事教育,现在的人才实力从源头上保证了众望教育的研发能力和产品品质。但是面对出版的新业态,如“人工智能+出版”正逐渐成为出版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公司总编辑张金玲在论坛上以“出版新生态下编辑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为题做了演讲。她介绍,由于自身产品受众的特殊性,所以重点要强调的是编辑的政治基本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除了定期邀请专家进行专业授课,通过导师制度辅导新人,进教研课堂参加研讨会,学习使用人工智能等新工具,不断提升编辑的专业技能。公司还由内部讲师团定期授课,通过课后测试合格后得积分检测编辑学习过程。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智出版人才培养的三重关系
三种观点共同构筑了人工智能时代图书编辑多元化的职业边界认知
美术编辑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是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结构性困境
广西科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副主任卢颖的论文《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数智出版人才培养的关系逻辑与路径选择》获得了本届主题征文的一等奖。对于未来数智出版人才培养路径规划的策略方面,卢颖认为,应该不断夯实职业素养,加强数智实践转化和生态体系的建设,要培育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和新兴的数据人才。她在论坛上着重分享了新质生产力赋能数智出版人才培养的三重关系。
第一重关系,思维更生——数智出版人才思维框架转变。在传统出版的思维框架下,出版工作更多的侧重于内容的编辑、校对、印刷、发行等相对固定的流程。但是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兴起,必须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从跳脱出来,以一种前瞻性、创新性的眼光去看待出版行业的发展。创新思维也就是数智出版人才思维框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第二重关系,模式重组——智能技术影响培养模式变革。传统的出版培训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实践环节相对薄弱。数字出版行业要求人才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数字化技术工具进行内容的创作、编辑、分发以及营销等工作。加强与企业、高校等机构的合作,是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第三重关系,效能优化——新质生产力提升培养效率。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效率,需要赋予出版人才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尝试新技术、新方法。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出版学院)研究生赵家仪在四川大学出版社社长侯宏虹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冲击与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图书编辑的职业调适研究》也同时获得了本届论文的一等奖。她在论坛的发言中表示,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做了数十位专业人士的采访和调研发现,技术在出版业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更新和迭代已经逐步影响和渗透、改变了传统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在图书编辑的职业认知方面,在22位受访者中,他们主要持有的是三种观点,分别是项目经理人、创意决策人和技术驯化师,共同构筑了人工智能时代图书编辑多元化的职业边界认知。她在论文最后总结,技术发展与职业变迁的影响,不仅是图书编辑,其实图书出版行业的其他工作人员,他们是如何看待技术、如何协同技术去完成工作,这些问题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孙达铭在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任职美术编辑已经15年。她发现,图书出版市场对于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自己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于是,就诞生了她的主题论文《初探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美术编辑人才的培养方向新思路和培养路径新举措》,并获得了二等奖。
在来参加本次论坛前,她负责的一本书要设计版式和封面,但图片精度不够。于是她利用AI工具快速对图片做了调整以复合编辑要求;第二天又有一本书根据文字内容需要把图片中的女孩换成男孩。她再次用AI工具顺利解决了问题。她说,“新技术给美术编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如何去应对,如何培育新型美术编辑人才壮大高质量、高素质出版人才队伍,就是一个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正是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带给我们的课题。”
从美术编辑的角度,她认为美术编辑人才培养面临的是一个结构性困境,是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一个结构性困境。为了打破这种结构性困境,美术编辑人才培养需要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局域人工智能应用平台,构建开放合作平台,建立终身学习机制。她还介绍,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搭建的“凤凰智灵”平台,主要针对美术编辑的功能就是AI文生图、AI图生图、营销配图、智能问答等,已经可以快速生成较为成熟的宣传设计广告和比较简单的插图。
作者 | 李子木 排版 | 小 亚
编辑 | 白首文 终审 | 李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