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在书房
李敖曾说,自己没什么老师,如果有什么人可以算作自己的老师的话,一个是胡适,一个是殷海光。胡适与殷海光身上有着太多不同:
一个缔造了五四,被称为五四之父,一个被五四缔造,被称为五四之子;
一个温和敦厚,长于变通,一个嫉恶如仇,宁折不弯;
一个是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者,希望改变政局,一个是黑白分明的理想主义者,希望重塑民族精神……
这两个人,一个是宽广的海洋,一个是炽烈的火焰。最终性格决定命运,迥异的个性让两人从志同道合,走向水火不容。但争执背后,却都有着捍卫自由的志趣,更有着黑暗闸门即将落下之际,崇高的人格。二人最终同成为了自由主义的精神图腾。
▲殷海光故居
殷海光生于五四之年,所以跟五四运动的关系并不大。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老师金岳霖,胡适可以认为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之一。因此,终其一生,他都在传播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哪怕是双方交恶以后。所以说,胡适不仅仅是李敖的精神导师,也是殷海光的精神导师。1949年,殷海光加入了由雷震创办的《自由中国》,与他欣赏和尊敬的胡适一同担任编委。
▲大名鼎鼎的《自由中国》
雷震邀请胡适担任编委,看中的不仅仅是胡适作为一代自由主义大师的思想水平,还有他在政治上的崇高地位,希望能让胡适成为《自由中国》的保护伞。胡适当然明白雷震的想法,这也是他的所愿,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缔造者,也希望能用自己的影响力去保护这个自由主义者的精神家园。这段日子,是殷海光整个创作生命中最为愉快的时光,他在胡适支撑起的自由天空下,与自己尊敬的师长一同针砭时弊,激扬文字,推动民主自由价值观在台湾的传播。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年轻的殷海光成长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直到1960年,殷海光、胡适、雷震三个人走到了命运的分岔路口。蒋介石谋求打造家天下,而雷震却强烈反对并组建新党,这触怒了蒋介石。《自由中国》被取缔,殷海光被特务监视,雷震入狱。此时,殷海光秉承着知识分子的操守,公开撰文为雷震呐喊,接连发表多篇文章,对国民党逮捕雷震的行为提出抗议,肯定雷震为自由民主奋斗的精神价值。
但胡适却选择了沉默,不但不发文声援雷震,甚至在雷震入狱后,也不去探望他。殷海光批评胡适:“简直沉沦为一个世俗的人了。他生怕大家不再捧他,唯恐忤逆现实的权势,思想则步步向后溜”,并称晚年的胡适只能打40分,是个大乡愿。中国的两大自由主义旗手自此彻底决裂,哪怕是1962年胡适去世,殷海光连葬礼都没参加。两人在基本价值观上也并没有冲突,何以水火不容?原因就在于,两人对实现自由的路线,有着根本的分歧。▲胡适晚年
胡适除了是一个思想家之外,还是一个老成持重的政治家,但从来不是什么战士。从五四时期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一直选择温和保守的方式推进中国的自由。
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结果,是开创一个相对自由的政治局面。在这样的前提下,不必“认死理”,对蒋介石适度的妥协是达成目的必要牺牲。营救雷震已经是不可能,不如留得青山在,保护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其他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自由保存火种。所以他虽然没有探望雷震,却为狱中的雷震争取了相对体面的待遇。
而殷海光是个纯粹的知识分子,是个是非分明的战士。在他看来,手段是正在形成当中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传承一种不被玷污,不妥协的自由精神,并通过自身的牺牲去感召后来者。胡适所讳言的“飞蛾扑火”、“以卵击石”,恰恰是他心目中知识分子的责任所在。
▲殷海光
他们的争议背后,其实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当过程与结果不能两全时,应该如何选择?胡适选择了结果,而殷海光选择了过程。
彼时彼刻,面对殷海光这个后生晚辈,胡适也许会想起,三十年前那个同样激烈,同样奋不顾身,同样与他亦敌亦友的战士——鲁迅。三十年,时局早已今非昔比,对自由主义的认识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那份“肩住黑暗闸门”的人间正气,却在素昧平生的两个人身上薪火相传,他们天真,他们单纯,他们相信“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鲁迅
可能会有很多人和胡适一样觉得殷海光过于天真,不顾全大局。但历史却和胡适开了一个恶毒的玩笑,他的务实,并没有为当时的台湾迎来自由的曙光,台湾的自由程度越来越低;反而,在殷海光倒下的地方,更多新一代的战士,选择了和他一样以卵击石,让自由的火种越发炙热,最终迎来了铁屋中的第一缕晨光。政治家胡适没能通过务实做到的,书生殷海光却通过坚持原则做到了,历史就是这样的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殷海光晚年的家庭合照,此时殷海光身体状况并不好
哪怕在今天,两者的选择谁对谁错,依然有争议,也将一直争议下去。现实与理想应该如何选择?在这个问题上,殷海光所尊敬的勇士谭嗣同,在与梁启超诀别时,曾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守护自由火种与传承自由精神,同样是自由社会的必需品。一个伟大的事业,需要有人为之轰轰烈烈的牺牲,也同样需要有人为之忍辱负重的守护。尽管两人后来水火不容,却体现了一个时代必不可少的两种崇高人格。▲殷海光之墓
今时今日,那一代大师早已经渐行渐远。在思想和学术成就之外,他们的嶙峋风骨,对真理的执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同样是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为了让更多的人读懂他们,记住他们,先知书店特复活了殷海光先生的作品《中国文化的展望》。本书是殷海光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在当年本书刚一出版就震惊了思想界,但很快被当局封禁,后来才被解禁,并成为海内外华人世界研究中国文化、中国问题、中国未来的里程碑之作。
关注我,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