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道上,美不暇接

情感   2024-09-19 22:05   江西  
读书的滋味,不同年岁,自有不同感悟,于我而言,仿佛行走在山阴道上,美不暇接。

清人张潮说:“少年读书,如管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人到中年的我,颇有共鸣。识字以来,到底读过多少书?没有做过统计。但读书所经历的少年阶段的生吞活剥,和而今中年的“于我心有戚戚焉”还是十分清晰的。

日子像翻书一样溜过,记忆也像日子一样渐渐无痕,很多看过的书甚至连书名都不记得。但依稀中那些在特定时期对自己滋养较多或引发思考的书,还是能说出一二。《第二次握手》《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灵与肉》《蛙》《灵山》《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伯爵》《雪莱诗选》《普希金诗选》《朦胧诗精选》《泰戈尔诗集》《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李白诗集》《东坡诗集》《诗经》《课堂教育心理学》(江绍伦)《教育漫话》(洛克)《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论学习》(谢德民主编)《学习的革命》(珍妮特.沃斯)《思维与语言》(霍华德•加德纳)《教学的勇气》《论语》《孟子》《庄子》《老子》《生存空虚说》(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边界意识 摆脱情绪勒索》《人的行为》《通往奴役之路》等,这些书或对我滋养,或引我深思。

一.青涩年华的浪漫引领

懵懂的青涩年华,读书不过是为了安放迷惘的青春,小说是最能解决青少年那颗突突突不安分又常常无助的心的,那时我的床头案桌,堆放的自然是小说居多。读初中时的一个暑假,偶然从表姐家的书桌上看到一本大部头《第二次握手》,对一直只看过连环画的我来说,甚是稀奇,世上竟然还有这么厚的书,于是向表姐开口说借来翻翻。

第一次读大部头,我本是出于好奇随便翻翻的,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哪知一读竟然就放不下来,眼睛累了从书中抬起头来,才发现夜已深了,家人都已进入梦乡,村子静悄悄的,依山的小屋天籁有声。万人景仰的科学家,玉洁冰清的美女,还有那种叫爱情的情感……许多稀奇古怪闻所未闻的事物硬生生闯入一个少年的心扉,我整天激动得恨不得自己也成为书中的人物。第一次知道世上还有一种叫小说的文学作品,从此我一发不可收,凡是表姐看过的书,我都要借来看看,模仿书中的写作,我的作文从此成了老师常常用来点评的典例。高中时,我第一次参加全市作文大赛,竟然轻轻松松拿下第一名。

读大学时,我就像饿牛走进草原,整个课余时间都扑在看小说和剧本上。当我读完《人生》和《红与黑》时,对高加林和于连的人生遭遇,既同情又迷茫,好在紧接着又读了《灵与肉》《青年近卫军》等小说,鸡汤进补及时,对未来心里萌生了一种信念:热爱脚下的土地,守望自己的家园。那时也痴迷雪莱、拜伦、普希金、泰戈尔、北岛、舒婷、顾城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几句诗一直鼓舞着青春迷茫的我,相信未来,我要用我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以高尚作为百年后的墓志铭。对文学的狂热,已经不能满足于仅仅阅读他人的著作,自己也舞文弄墨开始涂鸦了,记得第一次向校园广播站交了一首课间草就的散文诗,被采用播出时,听着播音员字正腔圆朗读,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激动得颤抖。大三时我创作的四千多字的短篇小说在学校周年庆征文大赛中荣获第三名(唯一一个在校生获奖)时,周围的同学都沸腾了。大学的毕业论文写的是《两个多余人——安娜与黛玉形象比较》,获得优秀。

青涩年华虽然读书只是管中窥月,浮光掠影,但读的小说和诗歌多了,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明晰的思考,潜移默化中对语言的运用和叙事文的写作也感到得心应手了,这对我日后的写作和教学都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今天能发表和出版百多万字的散文著作,回头看,和青少年时对文学的狂热追求是分不开的。

二、初涉职场的谆谆教导

20岁大学毕业,嫩得出水的年龄,自己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姑娘,面对讲台下黑压压的生机勃勃一刻不停的学生,惊惶不已。他们就像气泡一般,这边摁下去了,那边又鼓起来了,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压根就不把我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多少的老师放在眼里。我大声吆喝,严厉批评,往往管不了几分钟,45分钟经常弄得自己度日如年。

“教师进行谴责时如果能用积极性的语言总比用消极性的语言有效。教师最好能提出学生可能去做点什么,以代替一味制止他做什么。”第一次从江绍伦先生的《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读到这句话时,曾经荒芜杂乱的心里茅塞顿开,豁然透亮了。我一字不落反复研读着这本教育心理学著作,依葫芦画瓢般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中,用积极的语言与学生沟通,用罗杰斯所提倡的信任、真诚、尊重、支持、移情等方法来与学生交流,不知不觉间,曾经声嘶力竭维持的课堂变得春风和煦。

尝到阅读教育心理学著作的好处,之后我又读了《教育漫话》《大教学论》《民主主义与教育》等一系列著作。“学习文字只能依靠阅读和谈话,不是零零星星死记一些作家就可以学得好的”“如果想使学生发生兴趣,我们就应用心使方法符合胃口”这些话真是如醍醐灌顶,让我比较早就开始自觉寻求课堂教学的改革。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刚上讲台几年的我,因为从市教研员处借阅了《学习的革命》《论学习》《思维与语言》等著作,读后顿悟,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比我教他们多少知识要重要得多,后来又从《学记》中发现老祖宗早就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我决心着手课堂教学改革,第一步申报了《语文导学实验》的市级课题,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法指导,并以此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法指导。每堂课在备课时,按照维果茨基在《思维与语言》中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设计出一些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解决问题,之后再由学生质疑和讨论合作解决新发现的问题。为了将导学实验开展下去,那时我还潜心研读了《叶圣陶教育文集》《中国教育改造》《民主主义与教育》《学记》《论语》等著作,对“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理念反复领会后设计加工运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中。

每堂课把学法指引当作第一要务,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我把作文课搬到校园观察,街市寻访,直面生活收集第一手素材,从生活中体验教育,从做中学,带领学生书写真情实感,做知行合一的人。课堂上学生一直处在活动中心,忙得不亦乐乎,学语文的劲头越来越大,这些普通班的孩子成绩竟然比重点班的均分都高出五六分。如何改变传统的“成绩好,听话”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一直很彷徨。偶尔邂逅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智力的结构》,对他的“智力多元论”深为震撼,突然联想起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之说,一个理性概括,一个形象描述,他们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特别惊讶我国其实一直不缺先进教育理念的,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是智力多元理论的形象版,而且比加德纳的早出几千年,只是我们读书时没有融会贯通、体悟运用到教育中而已。有了智者的理论指导,于是,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我开始以智力多元论来评价他们,用放大镜来找他们的优点,我看他们也越来越可爱,而得到肯定的学生学习越来越自信。因为评价的改变,真正形成了“相看两不厌”的境界。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的系列阶段成果像《高中语文开展学法指导与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措施》《文本的多元解读与经验唤醒》等发表于核心期刊。后来我又把课题研究进行拓展,申报了省级课题,学法指导的研究二十多年从未停过,推广应用到几十所学校,2018年研究成果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初涉职场的跌跌撞撞,到日后站在讲台上的挥洒自如,一批批学生学有所成,自己也被评为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实在是得力于那些教育心理学经典著作的谆谆教导。

三、漫步教坛的如鱼得水

也许正如张潮所说的:“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读书,不再是囫囵吞枣,而是更重视咀嚼,对书的选择也更加精致了。

对学术著作和历史著作的偏重,已经取代了饿牛吃草般读小说的热情。《中国通史》《全球通史》《罗马帝国衰亡史》《人类简史》引领我踏着人类跋涉的荆棘丛生之路踽踽独行,愤怒、悲悯、惊喜、振奋,时常把寸心闹腾得翻江倒海。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如何学会质疑和思辨,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其实更需要教师有充足的筹备。要想给人一碗水,为师者至少要具备一川活水,才能更好地滋润生命的成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短歌行》逼得我不得不再次审视《水浒传》《三国演义》,带领学生以现代眼光探究:梁山上的108将是否都配得上“好汉”的名头?结合《三国志》来看曹操,他真的像《三国演义》里描写的那样不堪入目吗?

翻阅完《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后,又集中背诵了一本《李白诗选》,我突然萌生了编写《走进李白的山水诗》校本课程的念头,面对当今学生动不动就脆弱得抑郁的现状,觉得唯有用李白的诗情和豪情来提顿他们才适当。于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夜以继日的艰苦劳作,终于编写出了《李白的山水诗》一书,该校本课程参加省精品课程大赛时荣获一等奖。此后在全校一个班一个班我来讲授《李白的山水诗》,在学习探索中,学生跟随诗人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终于明白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内涵。

每当讲授《陶庵梦忆序》时,我就会自然而然想起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篇短短的随笔,似乎一眼望穿的内容,背后却藏着一口深不见底的井,我一口气读完《陶庵梦忆》后,接着读了《前朝梦忆 张岱的浮华与苍凉》(美 史景迁)《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罗宗强)《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终于能感同身受张岱的亡国之思,家破之痛,引导学生去领会张岱的追忆与哀思也就得心应手。

为了弄清楚李白到底是不是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我从网上阅读了《唐六典》,还参阅了《李白与杜甫》等学术著作,了解到唐代科举考试的报考资格要求,从而明白了李白为何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政策原因。孔子杀少正卯居心何在?历史总是遮遮掩掩,读李零教授的《丧家犬》、李硕的《孔子大历史》,心里就有了答案。经常为了弄清教材中的某个细节,去研读一系列的学术著作,像为了弄清楚梁启超为何谈到高皇帝在九天就涕泪俱下,除了研读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资料,将《明史》《崇祯往事》这些著作也快速浏览一遍,读完后觉得自己又爬上几节楼梯,天涯路又望得更清楚了。

我们很多的矛盾就是因为不懂边界意识造成的,自从读《边界意识》和一些奥派著作后,在作文命题和阅读材料中,我会有意识引导学生去思考边界意识的重要性。师生共同研读《乡土中国》,将乡土社会的以自我为中心和现代文明的边界感进行对比,让学生从自身的体验来谈树立边界意识在现代社会交流中的重要性,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如何尊重边界和谐共处。

余秋雨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圆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人到中年,虽然我还未修炼成熟,书生意气仍很浓郁,但饱受生活的锤炼之后,一本《庄子》,常读常新,足以安抚躁动的情绪,学会真正的尊生。尽管一直非常努力,生活总是厚积薄发,迷惘时想起庄生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名者,实之宾也”,困顿失意顿时冰解。“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为师的恬淡安静,只管付出的过程,不问收获的结果,无为而为,对满负重荷内卷白炽化的学生,无疑是打了一针安静剂。在长期波澜不惊的情绪氛围中浸染,我的学生大多不会为了结果而或得意忘形,或气急败坏,或萎靡不振,尽管高三学习任务繁重,看他们该嬉闹则嬉闹,该睡觉则睡觉,一个个神闲气定,安如泰山,确实令人放心。

“爱是恒久忍耐 ,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教学之余,躲进阁楼成一统,沉浸在油墨书香中,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嚣,和一个个高尚的灵魂对话,发现这世间一切是如此美好。

黑塞说:“(读书)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对我而言,读书,是在预防思维的僵化,与不断发展的世界同频共振;是在对生命的滋养,让思想丰盈壮大;是在踽踽独上高楼,不畏浮云遮望眼:是在登楼后望尽天涯路的万千惊喜。

感恩相遇,长摁关注
本文发表于《教师博览》


南山松随感
以教育的眼光看世事,坚持原创为主,以随笔、随感、文学的形式展示独到的见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