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贾康先生在第21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全国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峰会上的发言(2024.11.30)。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很荣幸有机会与大家共同研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课题,特别是以数字经济形成的新质生产力助力县域经济在数实融合的创新大潮中提质增效升级发展。在此愿从国家战略发展、政策引导和个人建议几个层面,与大家交流分享。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形成的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面分析中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涉及数字产业化规模、产业数字化规模、互联网经济规模、大数据产业规模、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新兴技术市场规模、融合创新产业规模等。国家统计局的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明: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将达63.8万亿元。数字产业化规模约9.2万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约41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超1.2万亿元。在此可作两个重点方面的点评:数字产业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形态。近年来,国内数字产业化规模持续扩大,涵盖了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多个领域。产业数字化即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成果,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实现产业升级。国内产业数字化规模巨大,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个领域。随着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规模还将不断扩大,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大数据产业以数据资源为基础,通过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应用等环节,形成的新型产业形态。国内大数据产业规模迅速增长,为政府决策、企业运营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新兴技术市场包括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市场规模。这些技术在国内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大数据产业和新兴技术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综合考虑中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有望保持快速增长。随着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和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全面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当前,我们身处信息革命时代数字化转型日新月异的创新大潮之中,数字经济带来的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数字化创新正以“数字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数字化”的“数实融合”,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力量。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发展全局的“底盘”,其转型、升级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以及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数字经济以其高效、便捷、智能的特性,可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大的新活力。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成果的应用,我们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从而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交易费用,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数实融合也能够有效促进产县域直达草根层面的业融合和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为县域经济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新质生产力不仅仅包括数字经济、数字技术赋能,还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绿色发展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坚定不移在改革深水区推进制度创新,我们可以充分地打开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潜力空间,推动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人才培养,我们可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通过绿色发展,我们可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数实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努力之中,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正在取得显著成效。许多地区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抓机遇、开新局,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县域经济的数字转型、升级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比如,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人才短缺问题亟待解决,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还必须结合县域的实际情况攻坚克难等等。因此,我们需要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工作更抓实,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实融合形成的新质生产力在县域经济中带来普遍的活力释放,打造出勃勃生机。推动县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与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和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愿在此提出以下一些具体的要领和建议:政府应制定明确的全局发展规划和政策导向,在明确以数实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基础上,做好“规划先行,多规合一”的地方辖区国土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并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策,引导企业和资本投向数字经济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其快速培育。数字经济的基础是数字技术,而数字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因此,政府应与企业合力加大对县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宽带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提升县域数字经济的硬件支撑能力。国家层面“新基建”的七大重点,要因地制宜落于县域场景之中。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是一大创新重点,在县域升级发展中大有可为。传统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其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政府应积极鼓励引导企业采用数字技术,对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进行改造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应利用地方财政政策在分级财政框架下的可塑性,积极运用财政贴息、政策性信用担保、产业引导基金等,支持新兴数字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经济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县域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培养一大批具备数字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还应积极引进外部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多益善的智力和人力资本支持。政府应积极搭建产学研金合作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共同研发、成果转化等方式,推动数字经济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在县域经济中的实际应用和推广。县域发展亟应推崇守正创新、守正出奇思路,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在全国统一市场构建中,切实贯彻上海自贸区原则体系——企业负面清单+政府正面清单与责任清单,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应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行为,为数字经济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化保障。特别要在"问题导向"下消除贯彻中央两个毫不动摇大政方针的堵点和阻碍因素,支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中,充分释放其数实融合的潜能。女士们、先生们,我国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之路虽然面临一系列挑战,但也充满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数实融合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重要命题,加强创新驱动,推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我相信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在推动县域经济数实融合转型升级发展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国家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的不断实现,贡献更大的力量!
贾康,著名经济学家,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1985 年开始在财政部科研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科研所副所长,于2001-2014年间任所长。在国民经济、财政税收、金融、公共事务等的理论、政策研究领域,有数十年的丰富工作经验。1988 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1997年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参加国家经济政策制订的研究工作和主持或参加国内外多项课题,撰写和出版数十部专著和 数百篇论文、数千篇财经文稿、访谈。2002年6月24日受朱镕基总理之邀座谈经济工作。2006-07年,两次受胡锦涛总书记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2013年后,多次应李克强总理之邀座谈、或按全国政协安排向李克强总理建言经济工作。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的讲解人之一。参加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 PPP 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财政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上海、福建、安徽、西藏、广西等多地人民政府特聘专家、顾问或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21年与刘薇合著出版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又被评为年度“中国好书”和全国党建精品教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数据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长按如上所示二维码,关注“贾康学术平台”!)
贾康学术平台|版权属贾康先生,转载请注明“贾康学术平台”,感谢关注与支持!
做学问的甘苦,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但关于做学问的“指导思想”,我愿意在此一披襟怀:写出一些论文或著作并不是目的,这是探索之途上的一小步,是争取为人类的思想认识之海中加一滴水。我深信,一切人生的虚荣浮华都是过眼烟云,而真正的学术和真知灼见,才能垂诸久远。
—— 贾 康
也欢迎关注“新供给经济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