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贾康先生在永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2024.10.19)。
谢谢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我的发言是结合大会这个单元的“和融共生,迈向人类文明新时代”主题,想从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去深化认识理解怎样进一步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首先得正视一个基本现实,当今的人类世界,自人类脱离自然界中的动物世界以来,已有至少二百多万年的发展历史,这个背景下,影响巨大的,是大概一万年之前的农业革命、三百年左右之前的工业革命和现在正处在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信息革命。这三轮重大的革命性进步的基础之上,人类社会仍然还在不断表现出矛盾冲突,比如说大家当下关心的俄乌战争,还有中东火药桶式引爆的局面,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等等。其他不少地方的紧张局面,也此起彼伏。但同时也要看到,人类文明进步中间,确实还有长时间和谐稳定的区域和案例值得肯定,比如说“福利国家”概念之下,我观察几个北欧国家他们可以称为代表,虽然也有一些不良的极端案例,但为数很少,我的印象里多少年前有瑞典首相遇刺,有挪威青少年夏令营的枪击事件,但总体而言就发展的和谐程度来说,他们走在前沿。
中国现在也在努力继续构建和谐社会,包括中国面对着一些矛盾追求和平发展的种种努力,也包括力求以和平方式解决祖国统一等未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哲理视角上,我想探讨一个必然涉及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是哲学研讨中间的一对概念。比如“人”这个概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任何的个人,都有不一样之处,哪怕是双胞胎,也都有自己的个性,可以同年同月同日生,未必同年同月同日亡;同时,任何的个人都属于人类社会,这又是“生而平等”这样一个理念对应着的普遍的共性。民族的概念,是人种人群的概念,它也是这样: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而任何民族都属于人类社会,都不应受到种族歧视,这是共同的共性的权利。再比如,我们作为学术界,做研究者,希望和认同所加入的学术研讨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就是尊重基于个性的探讨;而同时又要知道,中国一位学贯中西、很有影响的大学问家钱钟书先生有个概括:“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他讲的就是无论你怎样做学术研究,毕竟存在着不可移除的共性之处——在学科上来看,最典型的数学、逻辑学,还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物理学、化学等等,直观的表现,它们并不可能冠之以不同民族的什么不同的数学和逻辑学,整个全人类只能是讨论一种数学,一种逻辑学,等等;社会科学固然有更多的特定差异的个性因素,但也绝不能否定其共性因素,比如经济学努力发展的数量模型,难道可以有统一研究对象上的“中国数学模型”和“中国逻辑”与“美国数学模型”和“美国逻辑”之分吗?
在这样一些认识的基础之上,我想强调一下:基本思路与诉求上,中国古代的贤人们早就提炼了一种我认为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大同”理想,也可以说是早早就有的中国古人对于人类社会未来的一种憧憬,这典型地体现在《礼记》这部古代文献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疾、废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这样的一种理想境界,其实在人类社会其他很多的重要思想文献里都有表现:我们知道西方社会从最早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莫尔的乌托邦,以后的所谓空想社会主义,一直到科学社会主义,在逻辑上是延续着和呼应着这样对未来社会“和而不同”和谐状态的认同的,也可联想到西方文艺复兴后形成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理念。马克思、恩格斯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共产党宣言》里勾画的理想,是未来人类社会应该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这在哲理上跟我前面说的中国《礼记》文献里的认识,是完全相通的。我前些年曾经到中国的一个佛教著名道场九华山去过,在山上我看到它的大标语是这样八个字:“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那么我马上感受到在佛教的这种诉求和情怀上,也和前面我所提到的大同世界等的憧憬完全一致,就是所谓“解放全人类”——人类社会的理想未来,应该是基于共性而包容个性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这样看来,可作的一个总结,就是在我探讨的哲理基础之上,人类社会不同的人们的共存共荣、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应是认识到全人类共处于一个“地球村”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其实还放大到就是整个宇宙之中——人类于现代社会已经在探讨地球之外的星际生存,美国的先驱者要准备火星移民。在这个大环境之下,我觉得中国原来著名学者费孝通所说的16个字,就非常值得我们重视——有这么多的差异性,有这么多不同的、在具体场景中间看到的个性,但是应该是推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每个民族,每个个性,他们或他自己值得延续的、可作肯定的要素,应该得到尊重,其他的个体应该理解别人之所以要坚持这种精华而“各美其美”的相关依据,达到"美人之美";进而"美美与共",就是大家共享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去不断地趋近“天下大同”的更美好境界。我认为这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和各方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追求现代化和平发展中间打造“人类文明共同体”这个重要概念所内含的根本诉求。虽然在这个大方向上,我们得承认仍然充满着挑战和坎坷,但是必须坚持这个大方向,这个大方向我认为是别无选择的。中国有古代著名的话语叫作“咬定青山不放松”,讲的是那种特别能够经受各种变化考验、严寒气候中都有自己坚定性的青松,它把它的整个根系,扎实于青山之上,我们就是要按照这样的精神做不懈的努力。
如果按照这样的认识,我觉得不言而喻,“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也是要求我们共同努力、积极致力于造就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共生体”——对应着我们这次大会“永续发展”的主题。
这些看法汇报出来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长按如上所示二维码,关注“贾康学术平台”!)
贾康学术平台|版权属贾康先生,转载请注明“贾康学术平台”,感谢关注与支持!
做学问的甘苦,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但关于做学问的“指导思想”,我愿意在此一披襟怀:写出一些论文或著作并不是目的,这是探索之途上的一小步,是争取为人类的思想认识之海中加一滴水。我深信,一切人生的虚荣浮华都是过眼烟云,而真正的学术和真知灼见,才能垂诸久远。
—— 贾 康
也欢迎关注“新供给经济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