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四: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防范

财富   2024-11-07 12:18   北京  

(2024.8.5,清华公管学院报告厅)

最后第八条,要正确把握好金融创新发展和风险防控中“发展中规范”与“规范中发展”权衡关系这个权衡关系的正确处理势在必行,但确实非常不容易,我们要不断处理这样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这两个概念,有什么问题?各自本身没有问题,都对,在发展是硬道理中去形成规范,就是承认发展是硬道理的地位,而且现在说高质量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硬道理。实践中人们早已在说,“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我们现在看,一些不发展的地区,会困难得一塌糊涂。发展中去寻求规范,大家可以接受。但要碰到一些地方出了问题以后,对规范中发展,大家马上感受到它的重要性。比如那时候讲科技金融、讲互联网+,来了一个P2P。实话实说,当时一些领导的态度也是积极鼓励支持,属于创新嘛。结果后来成了一个全体溃败,P2P全国涌现了多少家?现在一家都不能存在了,没办法,就是失败了。

现在总结起来,在P2P出了问题之后,规范了再求发展,可能出手晚了一点,也是没有经验,结果形成的是全国有多少人的大规模“P2P难民”。我过去在政协有一个委员身份,很多人就反复跟我联系,也在新浪微博上给我留言,要求把这个事情往上反映。我个人作为政协委员,一直努力做这些反映,说实话,也确实起不了多大效果,这些人就“吃憋”了。有些人说,至少有几千万的“难民”,如果把直接受损失的人跟他求亲靠友去借钱的人合在一起,几千万可能并不太夸张。有人说可能影响到家庭成员、朋友等等,可能还得上亿,这无从证实,反正这是吃了教训的。所以上述两个方面都不可缺少,我现在想说的,是从长期发展和总的发展基本思维框架和逻辑来说,还是得承认,两个重要的概念,顺序上却不能颠倒。

要说如果是先讲规范中发展,再讲发展中规范,实际上是把后面一个否定掉了。规范是什么意思?全面依法治国是最高的规范,必须有白纸黑字的依据,中国现在从宪法、各个专门法往下,一直到政府的红头文件都有法律法规的效力,必须有白纸黑字才称得上是规范。有了规范再发展,这实际上叫守成。按照已经有白纸黑字的规则去做事情,这个规范中的发展有必要,但解决不了试错创新的问题。要真正的创新,一定要突破原来白纸黑字的条条框框。怎么突破这个条条框框?我们改革中其实是不断地在处理这个问题。包括宪法都得修订,修了几轮,我认为以后还得修。现在说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说要立法,厉有为同志指出,要从根本大法开始把它理顺,我完全同意。

宪法的上一轮修订,私有产权入宪,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它的措辞显然还有问题。当时那个氛围比现在宽松,说了也没人敲打我。我说宪法文本表述上的重大进步,是说“合法的私人财产不受侵犯”。过去没有这一条,现在写进去了,这叫私有产权保护的入宪。但比前面那句话“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还不是在一个平台上的表述:“神圣”是个形容词,写在宪法上,在严谨程度上有点问题,别的国家一般不用这种字眼,说不可侵犯,就说清楚了——“不可侵犯”的语义非常清楚:如侵犯了,一定有惩治措施跟上。那什么叫“不受侵犯”?前缀讲合法的有道理,私人产权有些不合法,只是合法的不受侵犯,但“不受”字眼,没有回答“受了侵犯怎么办?”受侵犯,一定是他者给一个主体的侵犯,怎么办呢?讲不受侵犯这另一表述有什么必要?都是“不可侵犯”多好。

到现在为止,宪法仍然是这样一个有区别的表述,我认为厉有为就点到了这个关键之处,如何形成真正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的表现?

在创新的过程中,把“规范”的水平越提越高是必然过程,在没有达到一个临界点、真正变白纸黑字之前,得允许有一个弹性的试错创新空间。比如,前面讲到的中国终于有痛苦的烧钱阶段冲出来的头部数字平台公司。最早的时候,现在有重大正面效应的做扫码支付的两家中,微信一开始是自己别出心裁伴随出朋友圈和发红包功能推出的,人们七嘴八舌发帖时说什么的都有,胡说八道也就发上去了。当时内部讨论就有人讲,这会给政府带来麻烦,是不是要管一管?李克强总理说了个意见:审慎包容,先按这个态度不急于处理,再看一看。结果“审慎包容”四个字,就使腾讯这个微信冲过了“烧钱”的痛苦的瓶颈期,最后跟支付宝一起,双方作为竞争对手互相成就,达到了外国人惊呼中国怎么轻易超超信用卡普及阶段的影响。这样一个成就的取得,不是政府做了什么,而是政府忍着没做什么所带来的。如果当时给规则,说微信扫码支付和朋友圈应怎么怎么样,要给出好的规则来做规范的发展,恐怕这是空话,谁也不知道怎么立这套规则。一直到现在,整改中认定“二选一”不行,那叫垄断,要罚款来做规范了,后面跟着的是有针对性的规范中发展。在前面,首先还是得有发展中试错的弹性空间,这个在扫码支付方面,可说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顺便说一句,我知道这样的新技术,中国移动很早就意识到了,微信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中国移动就给我的手机发它的“飞信”消息,邀请参加飞信。当时我弄不懂,也没时间去搞懂,后来知道飞信也一直没成气候。可想而知中国移动领导班子一起讨论怎么“烧钱”的时候,恐怕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敢承担国有资产损失的责任?这种烧钱的痛苦阶段,一般而言国有企业的机制是不适应的。腾讯这边其实也是很痛苦,曾想把微信卖掉,没人接盘,没想到突然一下冲过瓶颈期,一飞冲天了。

考察这种情况,我是觉得从长期来看,“发展中规范”还是要作为第一条。但是要紧跟上“规范中发展”这第二条。我们要吸取P2P的教训,紧密跟踪试错过程,发现不对头的时候,就要给它拢一拢,别等到整个溃不成军了再去救。总体说这个事情要处理好,我这书生之见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试想真正讨论具体案例的时候,谁敢做精确的预测?到底这一招出去以后,历史评价会是对还是错?很难的事情,但我们却一定要正视和经受这种考验。

还有一点,也得考虑警惕以防范风险为名而引出的风险,甚至是系统性风险。这正是合成谬误。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地说,要坚持党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把经济运行维护在合理区间,之后韩文秀副主任(中财办主持日常工作的领导)明确指出我们的运行中出现了两个谬误,第一个是合成谬误,最典型的就是房地产市场上的防范风险。2021年初,已经有前面的三条红线,跟着所有的政府管理环节在从严从紧、防范风险这方面都努力做到位。当时郭树清同志说,房地产市场上的灰犀牛正向我们冲过来,因为看得太清楚了(灰犀牛事件指的就是确切已经知道存在的、将产生冲击的不良情况),结果到了年底,实际的灰犀牛冲过来,可不是从原来担心的泡沫化过热这一边,而是从恒大爆雷事件带来的整个房地产市场一片愁云惨雾、大家担心要崩盘,并严重影响整个经济发展态势冲过来的。恒大事件带出来的,当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网上有人排了后面三十多家,都是很有名的开发商,一一列出碰到类似问题;一波一波的不良案例中间,还带有“断供潮”,还闹到了碧桂园、万科,香港背景的世茂集团也资金链断裂,等等。当然其后针对断供潮,中央说了“保交楼”,我就知道决不会崩盘了,因为虽然地方政府困难。中央既然说得出来“保交楼”,在我们体制下,就意味这各个地方政府辖区之内,都必须保一方平安,就是各自摁住不能出事,自己困难也得用各种腾挪手段把这个情况摁住,不要形成系统性风险。这也是中国特色,于是断供潮也并没有闹成系统性风险。现在可以说,中国房地产市场整体而言是处在筑底阶段,火的这边,已经有明显向好的苗头了,冰的那一边,得具体分析,还有不同的困难,但总体来说不会崩盘,已经是有完全把握说出的话。值得很好总结的,是怎样于供需出现重大变化、房地产领域转为买方市场为主的情况之下,走完波动中间的回暖过程的同时,认识到一齐发力防风险却带来合成谬误的教训。

韩文秀说完这段话以后,我们都觉得言简意赅。他没有回避问题。官方媒体在中国特定情况之下,不展开讨论这个事,有些学者自己发文章,还是点到为止说了而没有被封帖。这个事情确实对我们来说,是反面的经验教训。评说起来,都在从严从紧,防范风险,都在火线立功,都表现自己守土有责,而且体制内公权环节上做这种从紧、“管得住”的工作,自身感觉是没有风险的,都觉得是在认真贯彻中央政策,体现了讲政治、服务大局,有工作力度,结果合成的是韩主任说的“宏观上的负效应”。我们要警惕这个事情。

现在我的一点观察,也跟各位直率谈一下。在强调党管金融之后,有一个磨合期。金融领域里现在人气是受到一定影响的,要整改、要倒查、包括有的要退薪,这种情况之下也是一个考验期。防范风险,纠正过去的偏差,这个事情上怎么掌握实事求是,不走极端?该纠正的一定要纠正,但不要纠正偏差时走极端而带出来另外一个偏差,形成合成谬误。

现在网上已经有人说了“金融耻(羞)辱”,我觉得这是很糟糕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谈何耻辱或羞辱?但金融业界不少人现在感觉自己抬不起头,似乎说到金融不是自豪的概念了,是被社会民众撇嘴,议论纷纷。确实也有很多在金融领域有影响的人士陆续倒台,带来有冲击性的问题。就像我前面提到的PPP,财政部门两个最关键岗位上的一把手先后出事。但这不应带出来对整个工作系统的偏见。这个方面我们还得进一步把磨合期的事情处理好。要承认金融的重要性——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国民经济的血脉,中央这个态度是非常鲜明的。按照这个理解,金融怎样更好在创新发展中处理好防范风险的事情,是始终存在、永远不会一劳永逸解答完毕的重要问题。动态中间,我们应该是越来越有正反两方面经验可总结,把这个答卷答好。

问一:贾教授,机会难得,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我是从事三农小微业务。今年我们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市场上需求有一个大幅的下降,也是资产方长期债券受到影响,30年国债收益率已经降到2.5%左右。我想请教的是,国内的经济是我们感受的那么差,还是说处在改革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谢谢!

回答:这个背景上,我自己感觉统计局在上半年数据出来以后说到一个概念,宏观和微观的感受上有“温差”。宏观上说仍然是一个向好的态势,政治局又特别强调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甚至安全部门也说了,必须介入这个领域,不唱光明论,会被施加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统计局在这方面说了一句话,“形有波动,势仍向好”,这就有点汉语里面的辞藻效果。形有波动——确实6月份的指标情况上有点儿不好。但我觉得如果处理得好,货币政策就降息了,再要有比较果断的财政政策方面的加码,应该争取在下半年,把向好的势头巩固。如果巩固下来以后,您说到的现在市场上需求下滑情况,会随预期和信息有关的向好取向,得到校正。关键是怎样切实地提振市场信心,改善预期?有效措施带出来的应是经济活动更活跃,投融资这方面跟着更活跃。

要出实招,既要有政策的,更要有改革的。各地情况当然有区别,我这一段确实也听到很多反映,大家都是讲困难多,讲地方上由于困难动作变形多,比如跟企业过不去,倒查30年,把一些有影响的企业都给逼跑了,逼得人家活不下去。这种变形,绝对不是跟中央政策保持一致的,需要及时有对“温差”的消解,这个事情是可以看得比较清楚的。如果按照中央说的,跟整个宏观政策保持一致,各方面的把这类事情处理得比较好,下半年经过努力,全年我觉得应该说在5%甚至再高一点儿水平上,这个目标还是有希望实现。年度增长情况,去年5.2%,今年如果仍然是5%左右或以上,市场上的“疤痕效应”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抚平。特别要再加上其他的配套措施,如果按照中央三中全会说的自觉地把改革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来解放生产力,跟着会有市场信心的重新提振,随之而来,金融面对的市场环境、市场需求的景气重新抬头,那就可以期待了。

问二:一个问题跟您今天的主题有关,像我们作为间接金融为主的银行,有很多三农的色彩,我们来做支持实体经济,应该怎么走。据您了解,间接金融在世界其他国家支持实体经济和新质生产力这个方面,有没有一些成功的、好的案例?

回答:我对咱们成都农商银行了解很不够,我印象里面,咱们是有区域背景,而且刚才两位发言提问,都提到了面对三农。而我认为面对三农这个领域,肯定离不开政策的因素。咱们银行的相关功能定位、文件里面未必有很清晰的表述,可能不直接讲是承担什么样的政策性融资职责,但实际上,又离不开具体工作中支持三农的任务。我觉得要处理好,还会碰到复杂的、创新的问题。如果是商业性金融定位,又是间接金融位置上去支持三农,我们自己的表态当然首先应该是在讲政治层面,非常鲜明地表态尽心尽力,但也还要如实地、以实事求是态度向领导反映。如果是商业性银行的定位,我们总体的可持续运行,必须遵循商业性银行的基本规则。商业性银行的功能定位,更多的是锦上添花为首选,在效益比较高、风险比较低的项目中选,选择一部分靠上的项目来给予支持。那么,三农领域里面,同样也是这个规则。要是有极端的、特别救急的、扶贫的等等任务,如果是按商业性银行的定位,我们就并不适合在这方面唱主角。有些事情,表态亮相免不了。我过去曾经做过光大银行的独立董事,光大银行说在农村要建一个乡村银行,选择毛主席的家乡韶山,那是在树立品牌、树立社会责任形象。但如果按乡镇银行的方式,来覆盖光大银行主要的业务,是不可能的,它就是商业性大中型银行定位,得搭配着来。对此心里一定要有数,一定要掌握好自己业务上的可持续,这样才能够不被风险因素颠覆。其他国家在以间接金融支持三农方面,据我所知,也是考虑要有特定的贴息、补助、保险等政策性安排的,涉及商业性银行与具体政策实施管理部门与政策性融资机构的协调配合问题。

问三:刚才您讲的时候提到了人民币国际化现在还没有实现惊险的一跃,我们还没有向国际社会提出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承诺。我就想请问一下,我们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惊险的一跃会不会实质地走出来?

回答:我是觉得得这需要有最高决策层周密考虑以后,在具备时机、条件情况下最后下决心。因为这个事情上,什么时候正式宣布资本项目下完全可兑换,就得准备受到国际上游资、快钱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的冲击。如果结合着我们自己国内市场金融波动的因素,形成了一个带明显冲击波的不良事件,就可能再出现类似于2015年股灾时的紧张局面,这个事情,我们还无从判断什么时候能够真的具备条件。

比如现在看来,咱们中国股市还是长时段中抬不起头来。对这我说得直率一点,光讲技术因素,于事帮助已不大。除了优化管理机制和技术性的问题,最关键的是中国整个市场上的信心和预期怎么真正解决好。因为经济学这些年早已经知道,预期可以自我复制、自我强化。企业都觉得困难甚至要躺平,怎么可能预期普遍向好,又怎么可能在运行的基本面上有支撑力?只是一些阶段性的政策打气和技术高手在短线上每次赚点钱就跑,不可能出现整个股市由基本面支撑着的、像样一些的牛市过程。这是我自己的粗线条看法。

问四:请教两个问题,第一,现在国家也看到出一些企业的税收,包括现在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这块已经下滑了。地方重视倒查和非税收入,未来为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税源,您认为房产税在什么时候大规模推出?

第二个问题,美联储要降息了,美国股市可能会往下走,大量的资金会认为可进入到中国来,也可能在离岸市场。我现在也注意到有外资背景的私募在北京开始布局招人了,我认为他们是看好中国的股市,您是怎么判断的?

回答:我尽量简短回应一下。现在地方上“刮地皮”,我觉得是有明显问题的,值得警惕,什么倒查30年,税务总局已经在舆情压力下表态说没有这个运动,也没有倒查30年这样的规则。确实没有这个规则。但税务总局后面那句话,讲现在各地的动作主要是按照法规在加强管理,我认为还不全面。其实有些就是管理变形了,是必须纠正的。这种变形对于整个运行态势可说是雪上加霜,跟中央政策没有保持一致。

房地产方面现在的收入,应该讲今年土地批租收入下滑可能不会太深了,上半年看到有些地方又开始出现地王,这一定是开发商自己有了非常严密的市场调查之后,才可能下决心去拼这个地王,才可能出现杭州、宁波、厦门3个城市同一天出现地王这种情况,预示着土地批租收入在一些中心区域还可能会往上收。同比不一定能够达到过去那个水平,但不至于继续往下大滑坡了,关键要看能够怎么样走过这个波动中的回暖期。

推房产税试点扩围,现在肯定没有时机。这一次三中全会,在财税改革里只字不提。有人说中央不讲这个事了,不对,它转到第44条去了。44条主题是讲社会保障,而社会保障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房地产领域,在这个领域的最后一句话,是“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完善,要靠改革来,隐含着改革的伏笔,什么时候有时机,才可能动。

美联储降息这个事情,我现在看到的信息,是说美国人也在争议,最新又有一些担心美国经济有问题了,那么降息的时间就要往前提。降息后肯定资金有新的向外的流动,如果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外国的一些市场主体,在中国布局是合乎逻辑的。毕竟中国市场的潜力,大家心里都有数,我们可以密切跟踪这个过程。什么时候自己该动、该怎样跟进、要做好预案,这方面我就没有更多的发言权了。

学委总结:感谢贾老师今天给我们带来了非常丰盛的思想盛宴,下面我代表培训班做一个简要的课后复盘总结。

在开始今天的课程内容之前,贾教授给我们分析了当前金融和宏观的经济形势,中央提出来要金融强国建设,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具体到金融机构来讲,中央一系列重要指导文件和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作为指导,中央也给出了五篇金融大文章的工作任务,金融发展与安全都势在必行。中央提出五位一体,四个方面,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第一个基本的认识:创新发展取得成功属于高阶位的金融安全保证条件。

贾老师给我们讲了八个方面的势在必行。在讲之前,给我们分析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必须克服不利因素才能达到愿景目标。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之下矛盾重叠,第一是物质生活的视角,如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问题;第二是人的视角,和谐社会受到挑战。最突出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分配问题。这样的问题不解决的话,难以达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目的。在引领新常态的路上,我们必须选择L型的转换,可以达到追赶西方发达经济体目标的发展速度,保持在5%以上的中高速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是现代化主线,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关系合理化,以及公权利与纳税人自然关系的处理问题,是制度结构变革的基本内容。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解决好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克服的弊端,必须是以制度的创新、以及技术的、管理的创新结构性的改革中、思想意识的变革,以达到引领新常态的发展。

今天讲的金融创新八个方面的势在必行是:

第一,金融创新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升级发展的势在必行。“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需要金融的介入和支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贾老师认为,可以把金融理解为经济的心血管系统,是必须承认的核心。而其风险特征也特别突出,金融风险容易出现系统性的问题,打击社会经济的发展,让核心变成空心。目前中国尚没有经历非常严重的极端的系统风险,但局部的风险是存在的。比如说温州已有的经验教训,温州的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非常规的金融导致的风险集中爆发,要防止产业的空心化,否则社会全局发展就会受到牵制。为了爬坡过坎,中央特别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第二个方面,以金融多样性的改革形成无缝对接的金融与资本市场势在必行。中国金融存在过度垄断的问题,金融供给多样性是不够的,中国直接金融的占比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较起来还是比较低。成功的金融改革,创新是最有效、最根本的防范金融风险条件建设。怎样理解金融垄断的问题?贾老师从上市公司的利润以及行业利润的平化程度,以及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金融领域的数据比较,得出了一个客观情况判断。因此指出,过度垄断导致金融供给多样性不足,以多样性消除过度垄断是真问题,是需要解决的势在必行的任务。

第三个方面,逐渐提高直接金融的比重也势在必行的。在中国金融体系当中,宏观杠杆率居高不下与间接金融为主等因素有关,这种金融结构不利于数字化经济的发展。但是直接金融所适合的项目风险,对于银行来讲是没有办法承受的,因为银行的资金来源于吸储,银行必须确保老百姓资金的安全——这种方式不利于数字金融发展。中国走向现代金融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其中积极发展直接金融,应当提高直接金融的占比,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四,以健康可持续的政策性融资体系匹配金融创新支持超常规发展势在必行。这是战略层面必须要认识的一个问题。政策性金融发展的曲折与争议,贾老师给我们讲到了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以及财政问题之间存在的矛盾背景。目前,我国政策性的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双轨制发展,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发展的需要。西方国家早已推行财政对金融的政策性支持,一些发展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商业金融对小微、三农、创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支持,可以紧跟政策性金融的步伐协调配合,支持实体发展。

第五方面,在金融创新当中对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势在必行。互联网+是产业革命中的历史机遇,不断发展中,冲击力也易产生不良的案例,面临监管的难题。金融发展必须抓住互联网+的浪潮,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作用的重要表现。数字经济是金融必然面临的一个新局势,数字金融是金融机构必须解决好的头等大事。

第六个方面,PPP等投融资机制创新支持有效投资和民生改善势在必行。在产业基金、担保引领、基金对接互联网+和PPP等创新领域,创新驱动大有作为。现在国家已由发改委牵头新一轮PPP项目建设发展。PPP有六大方面的正面效应,政府的履职胜任愉快,使项目绩效造福于民众,使许多企业得到投资主体更广阔的舞台,使混改形式更强劲发展,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倒逼法治化、阳光化。

第七个方面,在金融改革中积极创造条件实行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从而决定性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势在必行。目前人民币这“惊险的一跃”还没有走出去。人民币在渐进国际化过程中已从周边化推进到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框架下的特别提款权,但何时可实施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也存在明显不同意见。这一方向应坚定不移,关键是如何形成可行方案。

还有第八个方面,正确把握好金融创新在“发展中规范”和“规范中发展”的权衡关系势在必行。正确处理发展中的规范与规范中的发展,要首先特别注重讲求审慎包容,给出试错的弹性空间。发展中规范与规范中发展都具必要性、重要性,但顺序不可排错,在创新中一定是发展试错在先,规范跟着在后。要警惕以防范风险为名而引起的风险。怎样在动态中处理好发展与风险防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贾康这位女同志的文字整理能力真是太好了。非常感谢!

(全文完)

专  简 介


贾康,著名经济学家,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1985 年开始在财政部科研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科研所副所长,于2001-2014年间任所长。在国民经济、财政税收、金融、公共事务等的理论、政策研究领域,有数十年的丰富工作经验。

1988 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

1995 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

多次参加国家经济政策制订的研究工作和主持或参加国内外多项课题,撰写和出版数十部专著和 数百篇论文、数千篇财经文稿、访谈。

2002624日受朱镕基总理之邀座谈经济工作。

2003年后,多次受温家宝总理之邀座谈经济工作。

2006-07年,两次受胡锦涛总书记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

2013年后,多次应李克强总理之邀座谈、或按全国政协安排向李克强总理建言经济工作。

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

20101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的讲解人之一。
参加20165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

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 PPP 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财政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上海、福建、安徽、西藏、广西等多地人民政府特聘专家、顾问或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

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

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21年与刘薇合著出版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又被评为年度中国好书和全国党建精品教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数据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长按如上所示二维码,关注“贾康学术平台”!)

贾康学术平台|版权属贾康先生,转载请注明“贾康学术平台”,感谢关注与支持!

      做学问的甘苦,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但关于做学问的“指导思想”,我愿意在此一披襟怀:写出一些论文或著作并不是目的,这是探索之途上的一小步,是争取为人类的思想认识之海中加一滴水。我深信,一切人生的虚荣浮华都是过眼烟云,而真正的学术和真知灼见,才能垂诸久远。

                                                                                         ——  贾  康


也欢迎关注“新供给经济学论坛”

贾康学术平台
本订阅号是唯一官方学术平台,将实时发布新供给经济学、财税研究、宏观经济研究等领域的学术思想动态,欢迎大家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