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2023年4月21日20版,作者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
今天我们怎样读经典
互联网时代,在海量信息面前,选择读什么是困难的。这种情况下,经典阅读的意义更加凸显了。经典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考验,是经过可靠筛选流传下来的好书,凝结了一个民族的思想精华。它们让人初次翻开却如逢故人,即使多次重读还有收获。如果我们想要比较深入地理解经典,应该如何着手呢?唐宋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我想以此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漫话东坡》
唐宋诗词之所以是经典,在于它用优美凝练的方式写出了普通人共通的情感、价值和思考。当年,我做青年教师的时候,中秋、国庆期间到新生宿舍去看望学生,遇到一个云南来的学生,因为想念母亲,一个人对着屋角抹眼泪。当时安慰他,我想到的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乡游子共有的情感,让我们在人生的某些时刻发出相同的感慨,因而能抚慰心灵。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所以被称为“千古第一中秋词”,也在于它写出了我们面对有限生命时心里的所思所感。这些情感、价值和思考,是人同此心、古今一体的,因而成为自古至今人们抒发人生感悟、沟通彼此心灵的最好媒介。我想,这就是唐宋诗词佳作之所以流传到今天还有生命力的奥秘所在。
《杜甫十讲》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人。一开始读诗词作品时,我们可能会比较关注艺术层面的东西,如遣词造句和平仄、对仗如何工整等,但慢慢地往深层去,最后一定是读人。透过作品,我们和古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读李白的诗,仿佛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就站在我们面前,到这个境界,就算是读进去了。读杜甫的诗,能看到一位漂泊者对中华文化的仁爱、以人为本作出生动丰富的阐释,感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这也算读懂了。苏轼一生多坎坷,长期处于逆境,但恰恰是写于逆境中的诗词和小品文,对后代读者有巨大的启发意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的一生中,或早或晚、或多或少会碰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态度去面对。苏轼用博大的胸怀、愉快的心态去拥抱人生,相信只要坚定、从容地走下去,事情就会有变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认为好的学者读书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读书要排除功利目的。在契诃夫小说《打赌》里,年轻的律师主动放弃银行家承诺的大笔赌注,只因打赌的15年里他沉浸在书的世界,过上了更有意义的生活。这篇小说也说明: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的生命,提高人生境界。我想,这就是我们应当秉持的读书态度。
莫砺锋,1949年生,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有《漫话东坡》《杜甫十讲》《莫砺锋讲唐诗课》《莫砺锋讲杜甫诗》等。
往期推荐
「主编专访」《南大法学》主编解亘教授
「观点」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
「数迹」C刊公号热文——综合性社会科学(一季度)
「刊界」CSSCI源刊公众号阅读量一季度榜
「书简」谈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代学人
「智汇」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
「悦读」可以听的视频论文(1)||《从公孙龙子看中国语言哲学的困境》
「撷英」“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主题论文汇编
「方圆」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科研诚信规范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