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江问渔:对于读书问题的我见

学术   2024-09-24 13:29   江苏  

本文刊于《出版周刊》1935年第124期,作者江问渔先生。

☞为什么读书

只有三者兼备,才能成为一个好人。

○优良的品性

○丰富的知识

○应变的才能

作者进一步阐述了成为好人的两个层面:

○主观上:追求个人生活的圆满,即精神上的发展和满足。

○客观上:对社会有所贡献,表现出个人的价值。

☞书是什么

○书的广义和狭义:书不仅仅是文字和图画的集合,也可以是广义的,包括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经验。

○读书的真正目的:读书是为了学习做人,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

○学习的多种途径:

- 读古人书:学习前人的智慧和经验。

- 受师友训导:从师长和朋友那里学习。

- 观察事件:通过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来学习。

- 验之于行事:通过实践来验证所学。

- 反省:通过自我反思来提升。

- 记载:通过记录来巩固学习。

☞怎样读书

○读书的步骤:

- 选择书籍: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书籍,并考虑阅读时间。

- 阅读方法:区分精读和略读的内容。

- 阅读后的工作:包括做表解、摘录要点和评论。

○读书的三戒:

- 戒盲读:避免无目的的阅读。

- 戒浪读:避免没有明确目标和断断续续的阅读。

- 戒死读:避免不思考、不与实际结合的阅读。

○读书的四要:

- 与观察事物相印证。

- 与体验事物相融合。

- 考虑目的、时间和需要。

- 思考和学习相结合。

○写日记的重要性:

- 记录重要信息和个人感想,以便日后使用。

 - 通过日记积累经验。

对于读书问题的我见

江问渔

我读书虽然数十年,毕竟还是一个大门外汉,以一个门外汉,来硏究门内事,当然很困难的。可是古人说过:“我非智者,而爱智者。”我也有同样的说法:“我非学者,而爱读书”。现在且把我对于研究读书问题的一些心得,分三点来说一说。 

为什么读书

这个说法,似乎很离奇,比如有人问“为什么吃饭?”这不是和“为什么读书”一样么?这却是很难回答。但仔细一想,也有些道理在里面。为什么读书?我的答案是“为学做人而读书。”有人要说是为文凭而读书,这当然是绝对错误了。为求学问智识而读书,为谋职业而读书,虽然有一部分理由,但仍未免把读书的价值,看得太低。所以我要说“为学做人而读书”。我不敢说这个答案一定就对,因为不读书的人,也有会做人的啊。但是,我可再答一句说:“不读书的,且会做人;那末,读书的,不更应该会做人么?”继此,再进一步,来硏究怎样去做人罢!我以为要做人,要做一个好人,一定要具有次例三个条件:

(1)优良的品性

(2)丰富的知识

(3)应变的才能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定要把这三件,完备起来,且融会贯通起来,才能成为好人。倘若缺了两件,固然不行,就是缺了一件,亦复不可。若三样没有,那末便如古人所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了。本来三件都不全的人,便可以说和禽兽差不多。盖有了知识,还得要有善良的品行,去统御他;知识原是空的,没有才能,也无从运用啊。所谓才能,就是应付困难的能力。中国被外人压迫,说没有法子,这便是没有才能的表示。要做一个好人,要从读书入手,其目的就是为借读书的作用,来增加知识锻练才能,矫正品性。但是现在到处都看到书呆子,知识虽很丰富,差不多什么都知道,可是遇事却无应付方法。这就是因为他“只知为求知识而读书,不是为学做人而读书”的原故啊!若是具体的说来,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好人呢?我以为要分两层来说:

就主观上说,要得着圆满的生活──个人的感觉。 

就客观上说,要有益于社会人群──事实的表现。 

圆满的生活,到底又是什么呢?一班阔老,洋房,汽车,什么都有,衣食住是非常舒服,在普通人看起来,总以为这就是圆满生活了。但是就客观上讲,他的行为,是往往夺人之利以为己利,算得有益于人群么?所以圆满的生活,绝不是在物质上的享受,而是在精神上的发展。

中国先哲人性论


孔子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食者,未足与议也。”他老先生的说话,大概是不会错罢!他是一向赞美“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的子路,“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颜渊的,那末,他的用意,也就可以推知了。欧洲有一位哲学家,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宁愿做一个终身穷苦的苏格拉底,不愿做一个快乐的猪。”这是什么意思呢?骤然听了似乎有点令人怀疑。其实,这就是他感觉着“圆满生活已经得着了”的表示啊。如我国宋代的文天祥,被元朝捉去后,关在狱中,他还作正气歌,一无忧虑之色,那末,他的泰然自得,也就是他得着圆满生活的表示啊!由此可以证明,生活的圆满,是有时离开物质超过物质,也纯粹在于个人人格的发展。盖他能为社会谋福利,他能决心杀身成仁,能舍身取义而不悔,人格之所以伟大者在此,感觉到得着圆满的生活也在此。而以肉体虽死而他的精神永久不死。因为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是终身奔走,为社会人群服务,认定必如此,才算尽了做人的责任。 

不过人人都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么?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一部分人,还没有因读过书,而得着修养,还未必皆明白做人之道,所以智识高的,才力强的,应该对于国家社会,多尽一点责任;地位高的,更应该对于国家社会多尽一点责任。现在再来研究研究“做人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做人的根本,恐怕是“为求生”罢!说起求生,种类也很多了:乞丐的讨钱,是求生;奸商的骗钱,是求生;谋职业也是求生,慈善家赈济饥民,是求多数人的生。孙中山先生奔走呼号,首创革命,是谋全民族的生。同一求生,而范围的大小,行为的邪正,迥乎不同了。因为求自己的生,而妨碍他人的生,当然是罪恶;牺牲个人而谋大众的生,这才能算是道德。为求生而表现出道德之行,这便是一个做人的最大标准,千千万万不容忽视,因此又要说到中国一向德目中所列的仁义二字了。因为这两个字,是和读书学做人,有极密切的关系啊!

仁字的意义:

(一)仁人为人,是社会的起源,所以仁字含有社会的意义。

(二)我们吃的瓜子,叫瓜子仁,杏核有杏仁,为什么这些东西都叫仁呢?这是表示仁在土中,能渐渐发育成长,所以仁又含有生机的意思。

(三)我们说“麻木不仁”,也就是“麻木不动”,所以仁又有流动活动的意义。

(四)仁者爱人,这是普通的解释,就是所谓博大的同情心。

所以“仁”实含有四种意义:

(一)社会的结合,

(二)生机成长,

(三)活动不息,

(四)博大的同情心。 

义字的意义,是以个人为立场的,认为需要的,应当的,就做;反之就不做,要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他是和仁的德行相辅相助的。

无论新的,旧的道德学,关于仁义的德行,皆是特别注重的,我们不读书,不学做人则已,要读书要学做人,我以为一定要依据仁义,以求得圆满生活。那末,对于第一点,“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我的答案,道“读书是为学做人”,也就可以明白了。 

书是什么

爱迪生发明许多东西,并不是纯由读书得来的;达尔文的许多优生学上的贡献,是从研究小动物得来的。现在一班学者在实验室里所做的工作,在社会上所做的调查,并不是读书,但是也可以说读书。 

那么,“书”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有人说,书是以文字图画表示,订成本子的东西。但是这个答案,不能算十分对。我说书可以分做广义的和狭义的,抽象的和具体的多种。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为三人中,除我外,其它二人,皆可以吿诉我一些不知道的东西,那末,这就无异于读书了,这可说是“广义的书。”所以就广义的书来讲,地上万物,都是书,即考古家掘得了地下古物,也是书。

农村改进的理论与实际


陶渊明写信给他儿子,教他儿子善待仆人说:“彼亦人子也。”这句话,后人读了,受到感动,改善了他的行为,增加了做人的学问,这固然可说是“具体的书”;但如释迦牟尼因为看见了死人的痛苦,就厌恶了世界上生老病死,而决心出家,这死人,便可说是释迦牟尼所读的“抽象的书”。 现在我既解释了什么是书,并且认定了读书,是为学做人,似乎读书的功用,可以明白了。若专来说做人哩,我以为,应有下面的六套功夫:

(一)读古人书,

(二)受师友训导,

(三)观察事件,

(四)验之于行事,

(五)反省,

(六)记载。

这也可说一种是“读活书的办法”。本来名人遍天下,我们又何必专靠已死的古人呢?只靠书本,一定不够用,离开具体的书本,抽象的书多得很哩。广义的与抽象的书,比狭义的与具体的书,实在是重要得许多。所以我说:“书不仅是具体的一本一本读物。凡是各种事物,都可以做我们的书。” 
以上所说,是我对于书的意见和解释。

怎样读书

如此说来,书的范围,未免太广漠了。现在我再要缩小范围,就具体的狭义的书,来研究一下罢! 

(一)读书的步骤

1. 读书的时候,要注重书的选择:

(1)审明内容是否为我所需要。

(2)配合时间,是否能在一个定期内读完。 

2. 读书的时候,要决定怎样读法:

(1)哪些需要精读。

(2)哪些需要略读。 

3. 读完以后,要做几种重要的工作:

(1)做表解──分析书中内容,阅之一目了然;

(2)摘录──摘录书中要点;

(3)评论。 

(二)读书有三戒 

1.戒盲读:不加选择,一会儿看这类,一会儿看那类,徒耗时间,一无所得。

2. 戒浪读:虽经选择;而不确定目标,且忽作忽辍。

 3. 戒死读:不反省,不详察,不求与事实相考证。 

(三)读书有四要 

1.要与物的观察相印证。 

2. 要与事的体验相融和。 

3. 要配合目的、时间和需要。

4. 要思学合一。 

为什么读书?书是什么?怎样读书?这三点总算略略说过了。我仅把我的一点心得简单说出,实在浅陋的很!此外还有一件与读书问题有关的,便是“写日记”。近代成功人,可以说没有一个不靠“日记”的。因为读过的书,有紧要的地方,记了下来,虽是段言词组,也可以终身用之而无穷。还有时人名言及个人感想,日久易忘的,也必须要把他记载下来。如此日子愈多,材料愈富,经验也就不断增加了。最后一点,我以为要硏究读书问题,同时,应该明确认定,我在此时对于国家,对于民族,应该负了什么责任!

作者简介

江问渔(1885-1961),原名江恒源,字问渔,号蕴愚,别号补斋,连云港市灌云县板浦镇人,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曾担任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等职,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女子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等多所职业教育机构,同时创办了《职业与教育》期刊,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之先河。著有《伦理学概论》《中国先哲人性论》《职业指导》等。

 往期推荐 

「观点」新时代文学不是小圈子的文学,而是不断敞开的文学

「数迹」C刊公号热文——政治学(一季度)

「刊界」CSSCI源刊公众号阅读量一季度榜

「书简」谈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代学人

「智汇」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

「悦读」可以听的视频论文(1)||《从公孙龙子看中国语言哲学的困境》

「撷英」“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主题论文汇编

「方圆」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科研诚信规范手册》

声明

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持图文完整,并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二维码、作者,谢谢!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编辑部出品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
本公号依托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十层次项目、文科“双重”工程项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已有的“3C”数据优势,旨在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进行全景式、结构性和历史性的多维呈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评价话语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