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即天台石梁,天台山古皆有之的名胜,是世界上独一无二飞架悬崖流水之上的花岗岩天生桥。东西方向,连接着对峙的两座山崖,长7米多,厚近5米,脊面隆起,窄处宽仅20厘米。
石梁下空洞高约2米,瀑布高30多米,溪水三折,冲出桥洞,形成了如虹一般的飞瀑,起舞婆娑,坠入脚下的惠泽潭。
东晋•画家顾恺之《启蒙记》载,天台山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步,步至滑,下临绝冥之涧。
旧传是“五百罗汉应真宝地”。
《西域记》所说:“佛言震旦天台山方广圣寺,五百大罗汉居焉。”石梁飞瀑左下方的下方广寺之所以称为“古方广寺”就是这样来的。
石桥庵:东晋兴宁年间,昙猷云游至天台山,于天台山石梁旁结庐修禅,这个隐居处就称为石桥庵,后毁于火。绍熙四年复新之,中有妙音昙华二亭,应真阁,旧有先照亭,废。
石桥庵在南朝梁时为隐居在天台山的高僧定光的草庵,后亦为上方广、中方广、下方广三个寺方的前身。
北宋•叶清臣有诗《石桥寺》云:“一径凉飙响万松,青霞紫雾秘灵峰。寒生别洞前溪雨,声到诸天午夜钟。仙顶月高犹驾鹤,阴潭云起旧降龙。出尘境界无多地,已上金庭第七重。”
徘徊:纷杂起落。
东晋•陶潜《闲情赋并序》:“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㤯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伺晨,繁霜粲于素阶。”
雪暗:大雪迷漫。
唐•杨炯《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向午:临近中午。
北宋•晏殊《蝶恋花》:“玉碗冰寒消暑气。碧簟纱厨,向午朦胧睡。”
施生:判生者罪。
典出《左传•昭公十四年》:“叔向曰:‘三人同罪,施生戮死可也。’”
杜预注:“施,行罪也。”
“双乌飞上施生台”:疑是暗指发生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
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北宋文学家,翰林侍读学士郭劝之孙,职方员外郎郭源明之子。
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字德粲。
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为河南府法曹参军。
通音律,善汉隶,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总括历代乐府,解题征引浩博,援据精审,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誉该书“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
“石梁飞瀑”,曾被宋代书画家米芾誉为“第一奇观”。
东晋画家顾恺之《启蒙记》载,天台山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步,步至滑,下临绝冥之涧。亦是佛教五百罗汉道场。
石梁是花岗岩天生桥,长7米多,厚近5米,脊面隆起,窄处宽仅20厘米。梁下空洞高约2米,瀑布高30多米,恰似天上银河倾泻而下,飞流直下三千尺。梁以瀑险,瀑因梁奇,世所罕见。
四周林木苍翠、修竹葱郁,昙华亭红墙黛瓦,掩映于石梁上空绿荫丛中,仿佛天上宫阙。
石梁景区集天下山水奇观于一体,李白、孟浩然等著名诗人都为此留下不朽的诗篇。
这里是“唐诗之路”的精华段和目的地、五百罗汉的道场、中国第一部武打片《少林寺》及《少林俗家弟子》、《射雕英雄传》等多部影视片的主要拍摄地。
清代大学问家齐召南在《天台山方外志要》中记载:“盖竹洞天,在(天台)石梁剡……洞深三丈余,中有二峡,穹窿出邃。下视攒峰叠嶂,如列翠屏。”
石梁上下有数十处摩崖题刻,其中有宋代天台县令丁大荣书所书的“盖竹洞天”(篆书)
《天台山方外志·岩刻》中也有记载:“盖竹洞天,右四字大篆,在石桥旁,题云:大宋嘉泰壬戌(1222)奉议郎知天台县事晋陵丁大荣书。”
孙绰《游天台山赋》序云:“夫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从中可见天台山是被看作海上仙山,与道教仙山方丈、蓬莱、瀛洲相提并论,也表明此地向来是神仙游处之地,植根很深。
古方广寺又称下方广寺,居石梁之下,东晋昙猷曾在此结庐修道。旧传是“五百罗汉应真宝地”, 保存着历史悠久的镀金五百罗汉像,弥足珍贵。
寺额为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东晋兴宁年间昙猷尊者开山,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建,绍兴四年重建,1983年重修,1983年国务院发文列入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方广寺附近,摩崖石刻达30多处,如宋丁大荣所书“盖竹洞天”、明甘雨所书“飞梁悬瀑”、清康有为所书“石梁飞瀑”,均甚可贵。下方广寺在石梁瀑布下侧,竹树秀蔚,风景清幽,瀑声山色中,仰观石梁,如在天上。
摄影:leng1327、范伟强、张勇、汤灵敏、鹿鸣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