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天台┃《寒山扫地赞》 南宋•释大观

文化   2024-11-17 09:45   浙江  

横也扫,竖也扫。

七佛之师,狼藉不少。

按:《物初大观禅师语录》

释义:

寒山:即寒山子,唐代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中过进士,做过小官,弃仕归隐。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

作诗随性而为,一旦心有所感,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就写在树上、墙上、石头上。

其诗通俗随性,但仍合于典雅,多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后人辑成《寒山子诗集》3卷。

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

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扫地:佛家术语,“扫地五德”的简称,指扫地之五种功德,扫地是劳作,更是修行。

自心清净,又作自除心垢;令他心净,又作除他垢;诸天欢喜,又作去骄慢;植端正业,又作调伏心;命终当生天上,又作长功德。

唐•崔峒《题崇福寺禅院》:“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

赞:即“贊”,一种文体,用于颂扬人物,如小赞、像赞。亦指佛经中佛教徒歌颂释迦牟尼及其他佛陀的文辞。

七佛之师:佛家术语,称文殊菩萨为“七佛之师”

。所谓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和迦牟尼佛。

宋•程俱《文殊维摩画赞》:“是妙吉祥,七佛之师。”

释大观(生卒不详)

南宋僧,字物初,号慈云,俗姓陆,庆元府鄞县横溪(今浙江宁波)人。

师事北涧居简于净慈寺,悟旨,典文翰,声称籍甚。

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住临安府法相禅院,历住安吉州显慈禅寺、绍兴府象田兴教禅院、庆元府智门禅寺、大慈名山教忠报国禅寺。

景定四年(1263年)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卒葬寺西庵。

有弟子元德溥等编《物初大观禅师语录》

寒岩夕照

寒岩洞位于天台县城西30公里,洞高近10米、宽60米、深45米,号称天台第一大洞,平坦宏大,冬暖夏凉,因唐代闻名国内外的白话隐逸诗人寒山子曾长住于此而得名。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洞中书有“潜真”二字,又名“潜真洞”。

洞顶巨嶂覆盖,“飞岩若坠接苍溟”,气势雄伟。

洞前有寒岩寺遗址,洞口有石头茅草覆满,据说叫“宴坐石”,是寒山子宴坐之处,传为当年寒山、拾得、丰干小憩吟咏处。洞口两侧有奇岩“上山龟”和“出洞蛇”洞两侧有石似蛇龟头,卓然而立,高约丈余。附近的鹊桥、月亮岩、龙顶洞等景象都以幽奇著称。

洞壁阴刻的“寒岩洞天”,笔力遒劲,传为清内阁学士齐召南手书,右侧有“雍正二年季春之吉”字样,在此北五六米下方,有“小清凉”三字,细辨两边字迹,有“康熙”、“古越”字样。

洞中有“寒岩古井”,其貌不扬,大旱之年,地势比村野要高的这口井却永不枯竭。

出洞后转左百步处,峭壁如嶂,高约百米,一挂飞泉飘洒,似珠似沫,时疏时密,夕阳映照其上.珠沫闪闪烁烁。特别是阵雨过后,彩虹挂在岩壁间,使人眼花缭乱。这就是“寒岩夕照”的来由。

寒岩洞右半山上,两崖对峙,中架一石桥,桥洞高五六米,桥下冬夏无水,故称旱石梁,又称“鹊桥”。


摄影:肖连飞、大方无隅、超然、杨卫武、陈红军、不谢 等

诗路天台┃《铜壶滴漏》  清 • 齐周华
诗路天台┃《台山篇》 南朝(梁)• 李巨仁
诗路天台┃《天台纪游 六首 国清独宿》  清 • 魏源
诗路天台┃《登天台山》  东汉 • 葛玄
诗路天台┃《天台十景 螺溪钓艇》 清 • 齐召南
诗路天台┃《新山别馆十景 其一 桃源春晓》 元 • 曹文晦
诗路天台┃《杜鹃花》 清 • 张联元
诗路天台┃《天台十景 寒岩夕照》 清 • 齐召南
诗路天台┃《天台十景 桃源春晓》 清 • 齐召南
诗路天台┃《天台十景 断桥积雪》 清 • 齐召南
诗路天台┃《天台山十景 琼台夜月》 清 • 齐召南
诗路天台┃《天台十景 双涧回澜》 清 • 齐召南
诗路天台┃《天台十景 华顶观日》 清 • 齐召南
诗路天台┃《天台十景 赤城栖霞》 清 • 齐召南
诗路天台┃《天台山十景 石梁瀑布》 清 • 齐召南


天台山文化
“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开放的群众展示舞台。” 天台县文化馆欢迎你! 公共文化服务咨询及监督邮箱:8122931@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