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花亭:《天台山方外志》载,流花亭在桃源(今天台桃源春晓景区)。
翚:古书上指有五彩羽毛的雉,亦指锦鸡,振翅疾飞,亦形容宫室的飞檐。
宋•范成大《吴船录》:“真君殿前有大楼,曰玉华,翬飞轮奂,极土木之胜。”
按,此种屋翼檐角向上的建筑形式,俗称“飞檐”,近代建筑学称“翚飞式”,为我国古代所特创。
唐•杜牧《题池州弄水亭》:“螭蟠得形势,翚飞如轩户。”
玉砌:用玉石砌的台阶,亦用为台阶的美称。
典出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镜之虹於綺疏,浸兰泉於玉砌。”
李周翰注:“玉者,美言之也;砌,阶也。”
南唐•李煜《虞美人》:“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重闉:指几重宫门或城门。
唐•杨炯《浑天赋》:“列长垣之百堵,启閶闔之重闉。”
留连:即留恋不舍,舍不得离去。
唐•李白《友人会宿》:“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
眷言:亦“睠言”,回顾貌,怀念回顾状。
言,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典出《诗经•小雅•大东》:“睠言顾之,潸焉出涕。”
明•夏完淳《六君咏•祁中丞》:“睠言从彭咸,乘风驾縹緲。”
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北宋官宦,书画家,润州丹阳(江苏丹阳)人,字季明。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绍圣三年(1096年)知临海县。
徽宗大观初为开封府刑曹参军,宣和元年(1119年)为大理寺正,七年,为江南西路转运判官。
善书画,学苏轼书及竹石,皆逼真。有《图绘宝鉴》《山谷集》《书史会要》等传世。
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古书名家,皆有代笔,苏子瞻代笔,丹阳人高述。”
清代姜绍书《韵石斋笔谈》:“能仿东坡书者则有高述,丹阳人,名不甚朗朗,与坡公同时书法惟肖乃附之以传。”
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刘阮传说,是流传于天台山一带关于刘晨、阮肇采药遇仙,与仙女结为姻缘的神话爱情故事。主要流传于浙江省天台县及嵊州、新昌、宁海等周边县市。东汉时起,“刘阮传说”就在天台民间口耳相传,后经文人的记叙而流传更广。除了民间口头相传,还衍生到民间戏剧、曲艺、工艺、美术等,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传,汉永平五年(公元62年),剡溪(今嵊州市)郎中刘晨、阮肇二人入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仙女搭救,并双双结为伉俪。仙女私自将天上仙药传于人间,而被镇为双女峰,刘阮二人修炼得道、悬壶济世,……。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东部,历史上就是“佛道双栖”的圣地,有着“仙山佛国”之誉。东汉时起,“刘阮传说”就在天台民间口耳相传,后经文人的记叙而流传更广。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刘晨阮肇》)、宋代的《太平广记》(《天台二女》(东晋干宝))都有记录。唐代以后,出现了民间口耳相传与文人采写创作相互并存、相互推动的态势,“刘阮传说”成了被中国古代文学引用最多的经典传说之一。除了民间口头相传,还衍生到民间戏剧、曲艺、工艺、美术等,有着广泛的影响。元代杂剧中就有以“刘阮传说”为题材的《刘阮误入桃源洞》(马致远)、《刘晨阮肇误入天台》(王子一)。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阮传说》的发生地,桃源景区位于县城西北13公里上宝相村西北的桃源坑中。桃源坑中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自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记载了汉朝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的的神话传说流传以后,唐代文人相继来天台游访。
著名诗人元稹又写了“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刘阮山》)等优美的诗篇,更引起人们对刘阮遗踪的向往。
桃源坑是一处深峻的山谷,桃溪随山曲折,两岸峭壁参差,若陈列着一扇扇锦绣画屏,镜潭帘瀑映带其间,涉目成赏,有鸣玉涧、金桥潭、双女峰、朝阳峰、合翠峰、桃花坞、迷仙坞、会仙石、浮杯亭、惆怅溪等景点,无不充满诗情画意。
桃源以双女峰最为著名,北宋郑至道在《刘阮洞记》中首次点出:“其东峰则危峭拔,仪状奇传,上有双石,如绾码发髻,遂名之曰:双女峰。”
诚如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五步一峰转,十步一峰变;重重天堑形,幅幅屏风面。神光果离合,青红遽隐现。”循溪而上,绿水如湖绉舒展,泉声如佩环相叩,余韵清远。
北宋县令郑至道根据前人编绘仙踪图籍和护国寺僧人传说,在护国寺东北2里许山谷中,发现一大胜境(即今宝相岙),视为刘阮遇仙之处。捐俸“凿山开道,立亭于其上,环亭夹道植桃数百本”,并作《刘阮洞记》。
在所植桃树开花之际,邀约同僚学士游憩,“幅巾杖藜,徜徉行歌,沿涧而上,观草波之涟漪,听寒音之潺湲。”并为桃源胜景取“鸣玉涧”、“桃花坞”、“会仙石”等一个个富有诗意的芳名。
鸣玉涧之上的山坡隐有两个非常美丽的山洞,是刘阮遇仙故事的原型洞,名桃源洞。涧东平旷之处,桃花吐艳,落红飘拂,称“桃花坞”,相传是刘晨、阮肇成仙升天的地方。
从此,“桃源春晓”成了天台山著名胜景,宋、明以来,招引了无数游客。
摄影:肖连飞、龙之吻、文化超市摄影社 等
诗路天台┃《秋晚历游台山》 清 • 释大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