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湿邪的治疗,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湿之方法繁复多样,不拘一格。湿邪侵扰人体,江南岭南一带尤为多见,因其江河众多,依海傍水,气候潮湿,湿邪易于为患。
本文重点介绍跟诊江西姚派刘英锋老师的心得体会,因篇幅较长,分为上中下三篇连载。上篇介绍湿邪为病的来源、特性、显症特点、鉴别要点,中篇总结湿邪的症候特点、方药经验等,下篇总结护理调摄,病案举例分析。
湿邪的形成包括内外两因。
1、外因:
外受湿邪——
雾露之气,雾霾频发,阴雨连绵,气候潮湿。(金匮云湿伤于下,雾伤于上。)
摄生不慎——
涉水淋雨,久居湿处,夜间洗头,洗澡频次较高,过度使用空调风扇,另有水中作业,汗出沾衣、汗出骤然投入冷水洗浴、夏日贪凉赤脚等。
2、内因:
饮食不节——
多食酒水乳酪及肥甘厚味,嗜食水果,多饮水浆(糯米制品、某些保健品、牛奶奶茶咖啡绿茶冷饮等),夏日贪食冷饮啤酒雪糕。
劳逸过度——
现代社会工作繁忙,多见熬夜耗神,精血内耗,元气损伤,体质先虚,为湿邪内生及外受提供条件。另有运动过少,气血运行缓慢,湿痰易停滞体内。
情志失调——
现代工作压力大,社会竞争残酷,人际关系复杂,压力大思虑重,气机易于郁滞,气郁则湿邪难化。
体质因素——
先天体质孱弱,内伤形成之湿,多由脾肾先虚,不能运化水谷,或水不化气,则湿生于中焦。(沈氏所谓脾不虚则湿不生,肾不虚则难留。)
1、病因特点:
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重浊,起病缓慢隐匿,病程较长。
如张氏医通所言:湿气熏蒸,人多不觉。刘老师在治疗疑难杂病时,常常考虑湿痰阻滞,刘老师常说湿性缠绵,且来路隐秘,难以鉴别,临证易被医家忽略。
2、病位特点:
湿性弥漫,无处不到,牵涉的病位较广,可相兼为病,内及脏腑气血,外犯四肢百骸,肌肉筋脉,腠理营卫。
叶天士认为湿热可在一经不移,因湿邪粘滞,病位不会轻易传变。
姚国美老先生亦言,外因之湿,其邪固在肌表;内因之湿,其邪固在脏腑。但久病不已,则在肌表者可内传于脏腑,在脏腑者亦可外溢于肌表也。
可见病久日深,湿邪可由表及里,或里溢于表,甚则由气分渐入营血分。
3、病机特点:
湿性凝滞,阴邪能损人阳气,凝滞可以阻气。湿邪每多兼夹,程杏轩言湿为无住着之邪,必依附于物而后行。湿邪病因夹杂,多病位相兼,多层次病机叠加,则寒热虚实错杂疑似,衍生疑难复杂的病证。
叶天士有湿盛则阳微之论,湿邪重者状若阳虚。湿邪凝碍,最易阻滞气机,刘老师于治湿方中常合入理气方如小柴胡等,刘老师认为,湿邪导致气机壅滞,气机壅滞亦会加重湿邪阻滞,两者互为因果,兼顾行气则可帮助化湿,两者兼顾常可事半功倍的疗效。
湿邪为病,病因病机易兼夹,症状则不过典型,医生诊断病情则存在一定疑惑及困扰。刘老师分析此类病情,总能理清主次,条分缕析,论治抓其扼要,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一则刘老师重视疾病的发病原因,刘老师常说有的疾病发病原因非常关键,贯穿始终,因为病情发展,显症会逐渐复杂,难以鉴别,如果抓住疾病的源头则能理清思路。
二则刘老师擅于分析疾病发展的过程,把病证放于时间轴则可洞悉其演变过程。试举一例,如一位有慢性咽炎、鼻炎10年的患者(湿热在胃表之苗窍,可参考甘露加葛根),8年前发现胃痞胀,兼有口苦便溏(湿热渐入胃之里,可参考柴胡泻心汤),6年前发现胃肠有息肉(湿热日久生痰,加入化痰散结之品),近2年发现下肢有暗色斑疹(湿热已从气分渐入血分,可参考当归贝母苦参丸)。说明:本案仅为简单举例。
就湿邪而言,感寒则发为寒湿,受风则变为风湿,遇热则蒸变为湿热;湿邪可以伤气伤阴,郁火生燥,生痰生瘀,蓄水蕴毒,牵涉厥阴可化风动风,闭郁少阳则少火悉成壮火,日久可由气分渐入营血分。
1、寒湿
湿从阴者为寒湿。湿中无火,则湿本水气而留聚为寒,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其外感湿邪,不易化热。
2、湿热
湿从阳者为湿热。湿中有火,则湿热熏蒸而停郁为热,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必易化热。湿与热合,其气氮氲,其质重浊,其性胶滞,其病缠绵,湿遏热伏,病难速已,偏热伤阴,偏湿伤阳,终至阴阳两伤。
3、风湿
湿邪挟风,谓之风湿。喻嘉言道风也,湿也,二气之无定体而随时变易者也。
4、火为湿郁
湿郁为热,热化为火,即吴鞠通所谓"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古称湿火是也" 。
湿火之病,多发于夏热郁蒸,火土交旺之时,或见于阳旺阴虚,膏粱积热之辈。大抵湿偏于热者湿化为火,湿火是湿热的深化;湿热多伤气分,湿火则兼伤血分。
5、燥湿相兼
燥中有湿,湿中有燥,二气同病,燥湿互见。其复杂情况有如阳虚里湿之体,复感外燥,则见里湿而外燥之证;阴虚内燥之体,复感外湿,则见内燥而外湿之证;或湿邪日久伤津化燥,则可于同一病位见燥湿相兼。
附:燥湿转化
石寿棠"燥郁则不能行水而又化湿,湿郁则不能布津而又化燥。"
燥湿转化过程每因内外条件的影响,如
①原属湿病而过用温燥或苦寒,则湿可化燥;原属燥病而过用清滋或腻补,则燥可化湿。
②"阳虚甚者,阴亦必虚,往往始也病湿,继则湿又化燥;阴虚甚者,阳亦必虚,往往始也病燥,继则燥又夹湿。"
湿邪可侵犯人体表里、上下及各脏腑,湿病常见表现有:
病位偏表:
伤于上部往往兼挟风气出现鼻塞声重,说话如从室内或翁中发出,自觉头部沉重麻木如被布裹,胸部发闷,咳嗽声低,痰多色灰暗。
伤于肌表腠理则头身困重,肢体酸楚,啬啬恶寒不舒;湿溢于肌肤,发于营卫而致水肿、湿疹;湿挟风邪上犯,乘入阳明之络则口噤,走窜太阴之经则拘挛,而眩晕呕恶;痹阻经脉则着痹肿痛,流注关节则骨节疼痛。
病位偏里:
湿困脾胃而致脘痞腹胀,恶心欲吐,纳呆神疲;湿滞大肠,致大便秘结或便下黏滞不爽;兼入肝胆则易发黄疸、肝炎;兼入肾与膀胱则或见小便不利、带下、下肢浮肿等症。
说明:因湿邪侵犯病位及广,病因病机多变,本节仅为有限举例。
神色形态:
语声低沉重浊,形体偏胖,面色或晦黄或淡黄。精神困倦,举止反应迟缓。
舌脉:舌形偏胖大,边有齿痕,舌苔多白黄灰苔。脉濡或软,不流利甚则偏涩。
病史:男有阴囊潮湿,女有阴疮。皮肤病,家族遗传狐臭 脚气油耳等。
二便:大小便的畅度,是否有解不尽感,大便是否成型挂厕,小便是否有沉淀等。
津液:是否有口干口苦口粘口淡口涩等,饮水量,饮水后是否解渴。汗出部位,出汗是否可达全身,或仅局部汗出,是否有黄汗及异常气味。
头身痛:是否有头痛头重身重 腰酸关节痛,是否与天气变化相关,局部是否湿冷等。
经带:白带是否量多,月经血是否色暗质粘等。
问个人生活工作史,寻找湿邪来源,如文首提到涉水淋雨,居处潮湿,喜食生冷等。
姚荷生:脏象学说与诊断应用的文献探讨——脾脏 六因辨证
姚国美:医学讲义
路志正: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精要 中医湿病证治学
宋兴:宋兴教授辨治湿病学术思想的总结
整理作者:王言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