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邪,或为内六淫,或为外六淫。
外感风燥证与内伤肺燥证症状有相似之处,治法大不相同。外感受天之燥气而伤津液;内因由精血亏损而现燥象。
先谈外感风燥证。
燥为干燥,“燥”乃津液不足之象,缺乏湿润之气,分温燥(燥偏于热)、凉燥(燥偏于凉)两种。在自然界这种气候多流行于秋冬季节。秋日燥烈,草木焦枯;冬季严寒,水冰土裂。在机体的反映,温燥为津液受到损伤,凉燥为津液不能布运,所以表现的症状虽同属干燥,但前者是焦枯型的,后者却是冻结型的。所以焦枯必须甘润、清润,如麦冬、玉竹、石斛;冻结必须辛润、温润,如萝卜汁、细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风(闭)燥气
多发于夏秋之交。
症状—— 呛咳 咳声清高 痰少 色白而粘或黄, 声略嗄 鼻燥 咽干而痛 甚则微喘 。舌尖边红 苔薄白而干 脉多浮数
治法——辛凉甘润
这个润,非内伤燥气之滋润。一般辛温,开而不润;辛凉,开不多也不润。唯萝卜汁,辛辣汁多有辛润之义。此处绝对不能用润而闭之的元参等药。
方药:桑菊饮去芦根、桔梗加青菜、萝卜汁,咽哑者加马兜铃。
吴鞠通——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由于本气(秋本气燥,肺气亦燥金)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叶氏亦有燥气化火之证,其方亦用辛凉甘润。以上为外感风燥用桑菊饮加味的依据。
医案一则
王某,1954年10月21日就诊。
病已四五天 喉痛红 咽物哽阻 喉痒 咳嗽 小便夜又三四次 心中热已有一年,素易头眩,早起呕黄水苦(素有) 头颈痛背胀 咳多 痰白浓夹黄 鼻涕黄 大便昨四次 软不热 经停三月余 带下稀白
诊断:风燥侵袭肺胃,中上二焦,卫分兼气
处方:西藏青果 2枚 含萝卜汁 四匙冲
反馈:咳止,喉痛减。
附:青果萝卜汁,又名青龙白虎汤,出自王氏医案,本方辛润苦涩兼用,适用于风燥轻症——干咳无痰,咽喉鼻子干燥。青果为刚中之柔药,性苦涩。萝卜辛而清火轻,辛凉一体,又滑又凉,清火而略兼苦涩之性。
2、凉燥
多发于秋末冬初。
症状——咳嗽不畅,咽干或痒,有痰稀而不易出,怯寒怕风,鼻干而反流清涕,呈现出尽管有水分,也觉得干燥的感觉。咽干,咽或有少许血丝,即使色红也不深,自觉咽喉梗塞,反欲热饮。
治法——辛开温润
方药:杏苏散 枳桔二陈加减
3、寒风闭火——寒包火
秋冬之季,若秋天很热,冬燥过甚,骤加寒风所致。
症状:恶寒鼻塞,咳嗽不爽、口干咽痛,甚则音哑气喘。流清涕而鼻中出气觉热或干燥,咳紧特甚,牵引胸痛,其声重粗,痰不易出,色白而少,久咳或稍挟黄痰,甚则带血,口干不多饮,或喜热饮。
治法——解表清里
处方:麻杏石甘汤,气分适用
4、鉴别——津虚肺燥
此燥为内因,且以燥为重,不专为津液枯竭。外感与内伤不可混为一谈,应当鉴别。
症状——干咳,劈劈连声,痰粘而艰涩难出,咽干,口燥,脉虚浮。
脉虚是浮而无力,虚脉只在浮部出现(虚从浮见偏大些,弱从沉见偏细 些)。《内经》论秋燥的脉是会浮的,“秋毛”,毛为浮而无力。如羽毛状,不及 浮洪而芤那样厉害。
治法——滋阴清肺
处方:清燥救肺汤
附:姚氏对润肺药的分类
(1)气分
梨(皮):生津消痰降火;
落花生:润肺舒脾;
秋露水:润肺;
沙参:清肺泻热,生津除火;
款冬花:润肺消痰,除烦止渴;
枇杷:润中下气,止渴生津;
百合:宁咳清热,润肺敛气,宁神;
柿干:滋脾行血,润肺宁嗽;
天冬:清金泻火;
葳蕤:润肺阴,除风湿;
天花粉:生津止渴,降火除痰;
瓜蒌仁:降火下气,润肺除痰;
杏仁:解风散寒,下气除喘,祛痰消积,润燥解毒;
(2)血分
紫苑:润肺下气,消痰止嗽;
麦冬(兼利咽喉):消痰止嗽,解热除烦;
燕窝:大养肺阴,化痰止嗽;
关于姚荷生老先生的简介,可点击底下这篇文章
姚荷生:三次给毛主席看病,批注伤寒论61年,中医泰斗的传奇故事
参考文献:
《姚荷生论六因辨证》《中医内科学评讲》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