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梅龄 | 从伤寒论条文讲解白头翁汤的临床应用

文摘   2022-03-16 11:06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白头翁汤


1、方药组成及功效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

煎服法: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功效:息肝风**** 凉肝热*** 燥湿**

白头翁:白头翁特性为有风则静,无风则摇,为治疗肝经血分内风要药。

2.病理要素

病因:风热夹湿
病位:足厥阴肝经,血分兼气分
病机:气血两燔、以血分为主;肝风下迫。
主治:足厥阴血分兼气分风热里实证

3.主要症状

(就伤寒论而言)

发热下利,急迫坠胀,便脓血,大便色深,渴欲饮水不差,舌质红苔黄,脉沉弦滑数。

或频频欲利、腹痛拒按、肛门坠胀灼热,肛周较红,便后痛减。

(拓展应用)
      
主要症状:出血阵发而急迫,血色鲜红,脉弦数。
佐症:出血时常疼痛或有急迫感,发热,口干口苦,舌质红,脉滑。

或见症:出脓血,舌苔黄。风象(详见文中)。

(拓展病症)

符合本方病因病机的高血压、阴道不规则出血、带下、盆腔炎、巧克力囊肿、甲亢、尿路感染、节段性肠炎、直肠癌、膀胱癌、宫颈癌等、头痛头晕耳鸣、咳嗽、肝硬化、皮疹等。

4.相关条文

伤寒论:

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3条: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367条: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363条: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365条: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258条: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金匮要略: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春分雨脚落声微
柳岸斜风带客归
姚梅龄:要用好经方,首当辨清脉证
——以白头翁汤的化裁运用为例而论

说明:以下内容为姚梅龄教授于“第十一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上做的讲座内容,有删减。由于讲课篇幅较长,本文选取姚老讲解医案及条文的部分内容,其他内容将于下期发布。

今天,我们想以白头翁汤的化裁运用为例,通过谈怎么样用好白头翁汤了解怎么认清疾病,怎么辨清脉证。用经方,要先议病,而议病不是针对症状,更不是针对证型,疾病是千变万化的,是不可能定型的。“型”指的是中国古代铸造器物的模子,是已经定格的,方方面面都确定的。而疾病是不定型的,也不可能定型的。我们只有根据疾病表现出的症状、脉证来认识疾病。辨脉证的“证”就是指证据,证据包括症状、体征、发病的时间、发病的过程、发病过程中的表现和表现的变化,还包括个人史、既往史、治疗史等。所有这些跟疾病相关的客观依据均是证据。张仲景那个时候的“证”不是现在辨证论治的“证”的概念,现在辨证论治的“证”的概念是个独立的疾病概念,是指辨别病种不同的疾病,而张仲景当年的“证”是指证据,所有跟疾病相关的实际情况,否则他怎么会脉证并提?所以我们要用好经方就先要认识疾病,要认识疾病就先要辨清脉证,也就是要收集证据,然后逐个辨析、分析,辨别清楚,分析清楚,最后做出综合判断。



一、医案两则


首先,通过白头翁汤的临床运用来谈一下经方运用的价值。我先讲几个实际案例,给大家一点启发。

1.谢双湖治验癃闭案
我对白头翁汤临床的灵活运用是受到父亲的启发,而父亲是受到其老师谢双湖的启发。谢双湖是中医爱好者。他特别爱好医学,没事就读《伤寒论》,严格地说,谢双湖只读了一本医书——《伤寒论》。谢双湖很聪明也很严谨,他把《伤寒论》真正地读通了。

有一次有位病人请他出诊,这位病人有高血压病,也是个商人。此人在农历六月天,相当于公历七八月份出来追债,太阳当头,他又心急似火,为了追债,在太阳下跟别人争吵,争吵时突然昏倒了。昏倒以后,那个欠债户就急得要死,于是把他抬回家并请谢双湖出诊。谢双湖当时看见那位人牙关紧闭,双手握拳,呈痉挛状态,意识昏迷,面色红,脉浮弦旺而弹指。

当时判断这是风暑,风暑引发卒中,外风引动了厥阴肝风,走阳热化,病人则面色通红,身高热;昏倒后牙关紧闭,双手握拳,呈痉挛状态,类似抽筋角弓反张一样,身体强直,手足拘挛,西医称为热痉挛。风暑引起厥阴手足经的风热,暑热内闭于手厥阴心包经则病人可出现昏迷。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则可出现抽筋。他的昏迷和脑动脉痉挛有没有关系呢?我们现在也不得而知。

谢双湖虽读通了《伤寒论》,可是他又苦于只读了这一本书,找不到合适的方子。我父亲说,谢双湖当时拿着个水烟筒在厅堂里转呀转呀,转了几十圈还没想出方子,急得满头大汗。当时,我父亲还担心地说:“等下病人没救过来,你中暑了也不好办。”后来,谢双湖突然大腿一拍,说:“哎呀,我怎么这么傻呢,拿笔来,拿笔来!”于是,谢双湖就开了一剂白头翁汤。我父亲当时莫名其妙,白头翁汤怎么治这个病呢?

其实,这是因为病人有一个典型的无尿症状,整整12个小时一滴尿都没有。当时也请了西医会诊,西医医生说是中风引起尿潴留,立刻给病人导尿,但一滴尿都导不出来,并且病人血压很高,一直也不下降。谢双湖开了白头翁汤,他用的剂量比较大,马上煎后立刻让病人服了。服后五六个小时,病人还没有苏醒的时候就排了1次尿,尿了一脸盆之多,接着病人就醒过来了,也不抽筋了。

我父亲很奇怪地问谢双湖:“你为什么用白头翁汤呢?”谢双湖说:“暑也是热之气嘛,厥阴风热上亢,白头翁汤可息厥阴的肝风、清厥阴的肝火。”肝主疏泄,如果肝的气血搏结为于上化为肝风上逆,气不向下疏泄则可产生便秘,也可产生癃闭。我们用白头翁汤就是依据这个原理。白头翁汤一息风,气血渐平,肝气就可以向下疏泄,疏理肠气,大便就得以顺降,疏理膀胱,气化则能出矣。

由此,我们对白头翁汤的作用机理就深化了。只要符合厥阴的风阳上亢、风热上涌,就可以用白头翁汤治疗。

2.姚荷生治愈血尿案
第二个故事是在“文革”时期,是1970年的事。福州军区某政委得了“尿血病”将近17年,腰痛时,小便就呈纯血尿,有时候会伴随尿道疼痛。当年没有CT,他只做了膀胱镜、A超、肾盂造影等检查,但什么问题都查不出来,之后他又在北京、上海等大医院对症治疗,但也没治好。后来,他来到江西,找到了我父亲姚荷生。我父亲一摸脉,病人脉弦数急,尺脉弦旺,关脉也弦旺。我父亲就想,肝肾同源,肝肾血分之风热下迫可导致纯血尿,而且很频繁,风热下迫之故。于是就开了白头翁汤。病人吃了4剂就好了,再没发病。

综合分析
第一个病案是厥阴风热上涌,而这个病案是厥阴风热下迫,而且是血分的风热下迫,而且他有口渴,他有性急,急了就会发作,甚至伴随着剧烈的风热下迫导致的腰痛、膀胱坠急之症,排血尿的时候尿道里面都疼痛,一派风热证象,急迫的证象,这当然可以用白头翁汤来清热泻火息风。

这就是紧扣理论指导临床,灵活、严格运用经方。灵活在于不管它是什么病,严格在于紧扣病因、病机、病所。

二、白头翁汤条文串解


讲这一点之前,我们要先谈一下怎么从理论高度认识和分析白头翁汤。认识白头翁汤首先要紧扣张仲景的基本理论,而张仲景的基本理论是后世张志聪、徐延祚、张令韶三家,以及陈修园加给他的。他们依据《素问·天元纪大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标本中气学说来解释六经和六气。《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本是指以六气为本,以三阴三阳为标。而《素问·六微旨大论》与其稍微有些不同,它们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主之”,另一个是“治之”而已。“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主”指的是什么呢?天有六经,人也有六经。六经的阴阳之前是六气,这里“之上”我认为是“之前”。如风是厥阴的主气,感冒的小孩抽筋,那是厥阴风化所致;又如刚才所举的谢双湖先生治癃闭的案例,中暑之人病传厥阴,从风化,所以昏迷抽筋,没有小便;再如,《伤寒论》有云“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此“消渴”就是厥阴经的风消。风消者消瘦特别快,20天内可以瘦10kg,这是因为病传至厥阴就容易风化,而传到了少阳,或者寒邪直中少阳,就容易从火化,如中耳炎流脓或是受寒以后得了乳腺炎流脓,这就是少阳病,从火化。

所以张仲景就用“口苦,咽干,目眩”作为提纲,“口苦”是火之气,火之味。那么“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就是说病传太阴则容易化为寒湿,出现“腹满而吐”。而“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所以“阳明之为病,胃家实”,表现出胃中燥烦实。“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少阴易生心火,如黄连阿胶汤证就是少阴的热化证。这几条在临床中的参考价值比较大,且确实能指导临床,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一点。

每一经都有各自的主气,包括生理的主气和病理的主气。如“厥阴之上,风气主之”,生理上厥阴的主气是风,肝属风,它过亢就可以化成病理的主气,出现抽筋等现象。而《素问·六微旨大论》谈的中见之气仅是生理主气,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要设专题讨论。

那乌梅丸怎么理解呢?首先,厥阴病跟少阴病的特点不同,少阴病很容易单纯从热化,或单纯从寒化,从而导致休克、心衰。厥阴病就不一样,厥阴病往往是阴阳错杂。如中毒性休克,既有高热昏迷,又有休克,它有邪实的一面,又有正虚的一面,之所以这么复杂,这是因为风邪容易兼夹其他的气为病,风可以夹实、可以夹虚、可以夹热、可以夹寒,所以会把病变得虚实错杂、阴阳错杂、寒热错杂。接着,厥阴病和少阴病虽然都很危险,但厥阴病是一种“挣扎中”的危症。少阴病有点像“没有抵抗”的危症,要不就休克死了,要不就心衰死了。厥阴病会正邪相搏,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阴阳动荡,气血逆乱,形成肝风,所以我们要从肝风去理解乌梅丸,用乌梅丸治病就要考虑到息风,为什么?因为风是厥阴的主气,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掌握乌梅丸的运用了。

那白头翁汤呢?白头翁汤的作用机理不是单纯的清热,首先是息肝风,内风,同时又凉肝血,它配伍黄连、黄柏泻肝火,而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本身又有燥湿的作用,它治的热痢下重夹湿。所以,白头翁汤不仅是泄热,而且还息风、清热、燥湿。这样作用机理就清楚了,否则会局限了《伤寒论》的内涵,也局限了白头翁汤的临床运用。白头翁汤的息风作用好极了!

那么从理论上讲我们就可以确定,白头翁汤证的病所在厥阴,肝经血分风热为主,兼气分的实热,病因是风和热,病机是气血两燔、以血分为主,病因还可以夹湿。这样,病因、病机、病所就掌握了。在临床中我们怎么知道这个病有厥阴的内风、厥阴的内热呢?怎么区分病是在气分还是在血分呢?另外,怎么判断这个病的主证是肝风呢?这个非常难,因为风主动,可以到处窜,它窜到不同的地方所表现出的主要症状完全不一样。刚才我们举的两个例子,毫不相干,一个是高热昏迷抽筋,并见癃闭;而另外一个不但不癃闭,还频见血尿。从西医的角度来分析,这两个病人的临床表现似乎毫不相干,可是这两人所患疾病的本质是一样的,这就是同证。同证就可以用同一类方剂,甚至同一个方剂。

下面,我讲一下白头翁汤的脉证鉴别。关于白头翁汤的条文,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有5条。

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怎么掌握有没有肝风呢?第一,热利,临床中如果是气分的热利,气分的风湿热下迫得比较急,下迫的程度比较甚,热利急迫,往往伴随着明显甚至是剧烈的坠急腹痛。热利,有不痛的吗?有。但是最常见的症状是“下重”,所以张仲景在这里用词很严谨,他没有用“后重”,后重表示的是解完大便以后重。“下重”是什么呢?肛门重坠,往下坠,这个坠就是肝风迫肠的一个重要标志,临床表现往往是肚子坠急作痛,伴随着明显的肛门坠痛或者重坠,大便后可以缓解一点,甚至可以暂时消失。这是因为风主动,风往下迫,坠急,而它平息的时候又可以暂时缓解。因此,如果患者得了肝经的风湿热重,而且是气分的风湿热重,那症状就会频频发作。

第二,要从临床事实反证热利的特点。热利往往便中有血。这个后世医家的认识是比较正确的。理解为痢疾的“痢”,是正确的,因为它往往是脓血便,而出血就涉及血分的风热。

第三,这个热利在临床中还有什么情况呢?就是纯血痢,排的全都是血。典型病变之一是节段性肠炎。不知道大家在临床中见过没有?手术可以看见小肠一节一节发黑、坏死,西医学称为节段性肠炎。它在临床中的特点就是果酱便,属于纯血痢,没有脓,没有黏液,与细菌性痢疾不同。另一种病变是直肠型的溃疡性结肠炎,也可以出现纯血痢。患这种痢的病人感觉坠急,急迫得很明显,而且风热下迫的症状特别突出。表现得急迫,加上弦数脉,说明风象明显。

所以,“热利下重”结合临床就有很多内容可以补充进去。首先,凡下迫者,大部分属于热;其次,热利者大便的颜色很深,甚至有其他热象,比如小孩肛门红彤彤的,那就是热象;最后,舌质红苔黄,全身发热,这些都是热利的表现,当然还可以补充其他内容。

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热利,有气分的热,所以口渴;血分的热口不渴。这和温病所讲热迫营血时口不渴一样。

367条: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这条是什么意思呢?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证多半是厥阴伤寒,但是厥阴经是阴尽阳生之经,可以从热化。原本是寒利,像四逆汤证的下利,如果出现脉搏比较快、口渴等现象,那就是阳气来复,那么寒利就快好了。但如果出现脉数而渴、下利不止症状,那就要小心了。张仲景讲,虽然这时候阳气来复、寒邪已去是好事,可是阳复太过,就会变成热,一旦转成热利就必定会便脓血,那么原来四逆汤证的下利就会转成白头翁汤证,或者是寒热夹杂的乌梅丸证了。

363条: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这一条是谈脉。脉浮主什么呢?主表,主风。脉数主什么呢?主热。尺脉有涩象则涉及血分,有这种脉象的病人就可能下脓血了。那么这条结合临床应该怎么理解呢?临床中,如果厥阴的风湿热比较重,或者是风火,或者是风热夹湿邪,不管是厥阴的表风还是厥阴的内风脉都是浮弦数,也可以说是脉弦旺。注意,在张仲景那个年代,没有脉旺这个说法,也没有脉弹指这个说法,脉旺、脉弹指是后世医家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来的。因为,弹指脉脉位高,张仲景一般写为“脉浮”。比如,他所写的“脉浮而动数”,实际上不是标准的浮脉,而是浮而旺的脉。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取比浮取还有力。那么,脉旺、弦,张仲景就写为“寸脉反浮数”,为什么呢?厥阴病的下利多属于寒利,寒邪伤阳的里证脉应该沉弦、沉迟才对。那么,这个下利脉不但不沉,反而浮,不但不迟,反而数,那就不是常病,不是最常见的厥阴寒利,而是另外一种——热利。如果尺脉有点涩,说明厥阴邪气下迫,患者的下半身就会有病,直肠可能有问题,预示着不出几天患者就会便脓血。

尺脉涩,结合临床会有什么表现呢?第一种情况,当尺脉浮弦,三阴就可能出问题。哪三阴呢?第一便脓血,第二尿血,第三子宫阴道下血。这三方面,总有一方面会出问题。假如下部脉弦突出,独尺脉弦旺,而寸脉只有一点点浮数的话,这三方面就总会有一方面出问题,这是因为尺脉指示下部。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慢性病。如克罗恩病,这个病会反复发作,会伤阴、伤血,所以它的尺脉是偏细、弦、涩的。

《伤寒论》的条文,多数情况下每条就是一个的具体病案,他并不是在讲通则。如“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就是在讲病案。这个下利的病人寸脉比较弦旺,尺脉比较细涩,张仲景就推测他会下脓血,而且气分血分的热都很重,风象也重。从这个条文我们可以看出张仲景是如何辨脉证的。

365条: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这条可以借用白头翁汤。不是谈具体的病变,它是概括性地从脉象来判断厥阴下利的预后。这里说的是寒利,“脉沉弦者,下重也”,意思是肝经风下迫引起下利。但是我们要结合临床实际,脉沉弦而下重的下利80%90%都属于热利,而不属于寒利。属于寒利的,如风寒下迫的乌梅丸证,这个下迫并不是因为风热引起的,而是因为风中夹寒。所以下迫是风的指征,而多数风是夹热的。如果脉大呢,说明“脉大为病进”,就是说病的发展趋势是下利不止,不管寒利还是热利,特别是热利,出现这种脉象就表示病是在急进性的发展过程中。“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这是指什么呢?沉弦是肝风,风寒也好,风热也好,脉有力则说明邪实为主,到了后期,脉转为弱,说明虽然正气虚,但邪气也不盛,所以脉没有那么弦,脉不大了,正邪同退就说明这个病在缓解,寒利很快就要自止了。“虽发热,而不死”,如果阳气恢复了一点,又不化成热利的话,病人就不会死,而会自愈。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载:“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这个产后病证以血分为主,产后阴血虚,厥阴风湿热相搏,气血两燔,所以呈现虚实夹杂之象。这个时候合用阿胶、甘草比较好。临床中,运用白头翁汤要注意几点:第一,要有白头翁汤的症状,既热利,又要有下重,又要有风热之象。同时,可有虚象,但虚象可以不明显,因为产后本身就体虚。即使是顺产,也必然会对人体的阴血有损伤,所以哪怕虚象不太明显,我们也必须加阿胶和甘草。

第三,我的临床体会是炙甘草配阿胶的止血效果相当好。原文用的是生甘草,有效,但我感觉炙甘草的效果会更好。

第三,我要提醒大家,现在的劣质阿胶充斥市场,如病人服用可能贻误病机。


文章内容摘自《名师经方讲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李赛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未完待续
姚梅龄教授简介

SPRING

姚梅龄,江西南昌人,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名誉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执行院长,江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主任,姚梅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五十四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用纯中药治愈了不少现代医学公认的不治之症和疑难疾病,对急性发热性及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尤佳,近期内重点开展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内科疾病所致瘫痪、红斑狼疮、皮肌炎、牛皮癣(银屑病)等重大疾病诊治门诊。
杏林真传
师承豫章姚氏,供给中医干货,提高临床水平,科普中医常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