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作||【大年初二回娘家】■王京元

文摘   文化   2025-01-31 11:14   山东  


作者简介

王京元,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山东平阴县退休干部。近年来开始写作,作品屡见县报,齐鲁文学社签约作家。


大年初二回娘家【原创】


大年初一把年过 ,大年初二回娘家,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中国风俗。根据传统习俗和习惯,出嫁的女儿这天要回娘家,不能自己回去,必须夫婿同行,回娘家给自己的父母拜年,因此民间俗称为“迎婿日”。

过去的时代,人们认为“嫁出去的姑娘泼去的水”,出嫁的女儿属于丈夫家的人,不能无故回娘家,更多的时间是要用来伺候公婆和丈夫。并认为女儿在除夕和初一不能回门,女儿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初二以后才能带丈夫,孩子一起回娘家。

大年初二回娘家,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发给娘家的小孩,在娘家吃顿“团圆饭”,家人欢聚一堂。送礼时有些“禁忌”要注意:首先是送礼别送单。取好事成双之意,图的是个吉利,装点心匣子或装果篮子,也要双数,四样或八样。其次是如果年礼的谐音“犯忌”不宜送人。送水果时不送梨,因“梨”与“离”谐音不吉利。不送钟表,“送钟”与“送终”谐音。给生意人送礼,不送书,因“书”与“输”字谐音。拜年时讲究送酒,因“酒”与“久”字谐音,有天长地久之意。

时代在进步,旧时的各种陈规陋习已得到了改善,正月初二回娘家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人们的习惯。为嫁出去的女儿提供了一个回娘家看望父母的机会,世上最温暖的地方,永远是父母的怀抱。许久未见的兄弟姊妹得以重聚,那份亲情始终如一,血缘纽带无法割舍,那深厚的情感源远流长,无论何时何地女儿也不会忘记娘家这个永远的家。人们常说“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大年初二这一天,满大街都是提着礼物随妻子回娘家的夫婿。

大年初二回娘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正月初一清晨,见到来给自己拜年的安庆公主和女婿欧阳伦感到非常气愤。大发雷霆说:“皇帝是人,普通百姓也是人,先去给你公婆拜年,老老实实在家侍奉他们一天,明天再来给我们拜年。”朱元璋说着回了书房,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女儿,上写着“羊跪乳,媳敬婆”,横批是“天经地义”。于是正月初二回娘的习俗便延续了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大年初二回娘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一是为了感恩父母。女儿回娘家可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同时可以陪伴父母让他们感到亲情的温暖。二是为了家庭团聚。大年初二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女儿回到娘家可以和父母,兄弟姐妹,一同共度佳节,增加家庭的凝聚力和温馨。三是文化传承。大年初二回娘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这一习俗,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庭历史和文化传统。

初二回娘家,主要是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又慰藉了思乡之情。这让我想起了春节晚会上,朱明瑛唱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回娘家》。“风吹着杨柳嘛,唰啦啦啦啦啦。小河里水流得儿,哗啦啦啦啦啦。谁家的媳妇,她走得忙又忙呀,原来她要回娘家。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咿呀咿得儿喂……”甜美的歌声,悠扬的旋律,悦耳动听,余音缭绕,生动地刻画了媳妇回娘家的感人场景。

家乡的风俗也是如此,每年春节,正月初二,我都随母亲回娘家。姥姥家住太和村,在我村的西北方,相距约有八里路,步行一小时即到。姥娘家境贫寒,生活艰难,姥爷无奈早年卖兵,一年后杳无音信。母亲来我家做了童养媳,家中姥姥和姨妈相依为命。后来姨妈结婚,姨父是济南保温瓶厂的工人,姨妈一直陪伴姥姥生活。姥姥身材高大,背显微驼,面目慈祥,话语不多,身体硬朗,后来一直活到了95岁。初二一早,姥姥姨妈翘首以待,盼望着我们到来。一进大门老人热情相迎,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见面后少不了一阵寒暄,问寒问暖,情切切,意浓浓,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家人聚在一起,温馨无比,其乐融融,屋里弥漫着年味和亲情。我忙着给老人汇报学习情况,母亲和姨妈忙着聊知心话,聊些过去的家庭往事,乡村里短,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柔情蜜意,情意绵绵,家人欢聚一堂,叙旧事,话家常,既增进了感情,也加强了交流与沟通。交谈过后,我们又去本族的二舅、四舅家拜年。回来之后,姥姥已备好家中最好的饭菜,对我们盛情招待。记得那肉炖白菜,特别好吃,白花花的肥肉片和炸酥肉,香气扑鼻,诱人味蕾,直至如今,我还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小时我对姥姥感到特别亲切,因姥姥和姨妈是我唯一的至亲。母亲是村里主要劳力,成年在田间奔波,很少回娘家探亲。奶奶与姥姥是同村,每次我随奶奶回娘家,都会赶来看望姥姥。我清楚地记得,每次到来,都会见到姥姥那慈祥的笑容和发自内心的欢喜和亲近,总是问寒问暖,有说不完的知心话。每逢到来,都给我煮好两个鸡蛋,随姨妈去罗锅姥爷那儿,买上两个刚出炉的火烧,美美地吃上一顿,心中感到无比的甜蜜和温馨。每逢春节随母亲回娘家,母亲都会穿上漂亮的新衣,精心洗刷打扮一番,兴高采烈,匆匆而行,恨不得一步赶到娘家,尽快见到久已未见的姥姥。我们到来,给家中带来了无限欢乐,大人唠嗑,小孩疯玩,我同表弟、表妺,天生亲近,只因血脉相连,一脉相承。姥姥家院子中有棵大榆树,枝繁叶茂,高耸入云,院子不大,两口西屋,家中摆设简陋,四壁萧然。我来了就不想走,总缠着母亲住下,有次过年住在姥姥家,第二天专程来到东边的平原村,看了一次五音戏演出。平原村的五音戏很出名,人们都叫“肘鼓子”,是当地有名的地方剧种。它韵味十足,唱腔就像是一杯陈年老酒,越品越香。那独特的腔调,婉转悠扬,带着一股浓浓的地方特色,表演独树一帜,精彩绝伦,让人回味无穷。

如今社会生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传统习俗,仍然被人们珍视和传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亲情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宝藏。正月初二回娘家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回归,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亲情联结和美好寄托的象征。这一传统习俗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纽带,为新的一年注入了温馨和希望。

现在已不像过去那样讲究,人们过年的方式也不断改变。有人选择轮换去双方家长那里过年,有人还带着双方父母外出旅游,还有人把双方父母接到家中一起过年,让原本的“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

正如陈红唱的《常回家看看》,“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子女们整日在外奔波,春节期间回到“娘家”,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团圆机会,让亲情更浓。让我们的中华民族重视家庭的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

每逢春节,回娘家的路上刻印了不知多少美好的记忆。回娘家是心灵的归宿,那里有最纯真的爱和最真挚的关怀,更是一场心灵的旅行,满载着幸福与期待。每一口饭都是满满的幸福美味,每一步路,都是幸福的时光,它既是难忘的回忆,也是新生活的开始。

又是一年正月初,出嫁的女儿,别忘了回娘家,看望父母。远在外乡的游子,也要回家看看,为人子尽孝道。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4.如入选当期纸刊,作品须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投稿邮箱:1:ludongwenxue@126.com  2:xibuzuoja@126.com(仅限复制)


《齐鲁文学》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分别是【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当代主流诗歌及散文小说选本,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


山东齐鲁文学社

首席顾问:莫言

总编:罗永良

主编:曾小霞

副主编:樊建华 程桂彬 付爱玲

执行主编:陈骄 

执行副主编:方小琴

编辑部主任:王建军

一级编辑:曹秋芳

责任编辑:金小仪 苏岚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不慕名家|只推佳作

《齐鲁文学》《当代诗歌地理》欢迎您的参与。


订阅及交流微信:yanlan1619


【百度百科:齐鲁文学】

当代主流诗歌、散文及小说选本

齐鲁文学
当代主流诗歌、散文及小说精品。推送优秀作品,出版精品选集。《齐鲁文学》欢迎您的参与(综合文学纸媒,欢迎投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