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姚恩亮,山东日照人,小学教师。
岁月的钢铁脊梁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学过《南京长江大桥》一文,还附有大桥的照片,对此印象颇深,课文最后一句还历历在目“自古称作天堑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当时的我心想长大一定去南京看一看感受一下。
真正见到南京长江大桥,是在2025年的元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远远望去,它那雄伟的身姿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桥身的钢铁结构,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坚固如初,散发着一种冷峻而又坚毅的气息。桥塔高耸入云,仿佛是巨人的手臂,稳稳地托举着大桥的身躯,给人以无尽的安全感。
为更清晰地了解南京长江大桥,从百度娘那里全方位地挖掘到,该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大桥全长6700多米,公路桥全长4500多米。上层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大桥由正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两面各有两座桥头堡。上世纪六十年代,它曾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大桥于1960年1月开工建设,1968年12月29日建成,历时8年,耗资约2.87亿人民币。它不仅是新中国第一座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公路铁路两用桥梁,更在通车验收时经受住了毛主席亲自下令的“坦克碾压”考验,118辆坦克同时通行的震撼画面,便是对大桥质量最有力地证明,大桥依然巍然不动!也彰显了中国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如今,南京长江大桥依然屹立在滚滚长江之上,它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沿着引桥缓缓走上大桥,脚下是宽阔平坦的公路,车辆川流不息,马达的轰鸣声交织成一首激昂的交响曲。桥的两侧,是整齐的栏杆,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倚栏俯瞰,长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着,江水拍打着桥墩,溅起层层白色的浪花,仿佛在诉说着大桥的传奇故事。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建造南京长江大桥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无数的建设者们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毅然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工程中。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克服了重重困难,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这座举世瞩目的大桥。它不仅仅是一座交通设施,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据当时参加通车典礼的市民回忆,1968年9月30日,南京城万人空巷,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长江两岸,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1000多名市民和部队指战员乘坐彩车驶上大桥,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场面蔚为壮观。那天桥上桥下人山人海,甚至连树上都站满了人,人们互相拥挤着,欢呼着,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更有甚者,因为太过拥挤,人们的鞋子都被挤掉了,最后竟然装满了整整两卡车!
回到现实,站在大桥上,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江水相映成趣。江面上,一艘艘货轮、客船来来往往,繁忙的景象展示着这座城市的蓬勃生机。而大桥,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南京长江大桥又展现出了另一番迷人的景象。桥身上的灯光依次亮起,宛如一条璀璨的银河,横跨在江面上。灯光倒映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波动闪烁摇曳,如梦如幻。此时的大桥,不再是白天那个冷峻的钢铁巨人,而是变得温柔而浪漫,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拍照留念。
南京长江大桥,你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时代的象征。你承载着过去的荣耀与梦想,也连接着未来的希望与辉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你都将永远屹立在长江之上,成为中华民族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这条钢铁巨龙所承载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4.如入选当期纸刊,作品须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投稿邮箱:1:ludongwenxue@126.com 2:xibuzuoja@126.com(仅限复制)
山东齐鲁文学社
首席顾问:莫言
总编:罗永良
主编:曾小霞
副主编:樊建华 程桂彬 付爱玲
执行主编:陈骄
执行副主编:方小琴
编辑部主任:王建军
一级编辑:曹秋芳
责任编辑:金小仪 苏岚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不慕名家|只推佳作
《齐鲁文学》《当代诗歌地理》欢迎您的参与。
订阅及交流微信:yanlan1619
【百度百科:齐鲁文学】
当代主流诗歌、散文及小说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