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路(寨)长城建筑小知识

文摘   文化   2022-10-31 19:35   河北  
登上石门路所辖长城极目远眺,在崇山峻岭间,长城就像一条游龙,什么地方险峻就在什么地方出现。几百年来,它就是这样任凭风吹雨打,起伏于高山丘陵之间,跨过于河谷之上,成为了秦皇岛市人民坚韧性格的化身。
站在长城之上,有人不禁要问,那时候没有汽车、起重机这么巨大的条石和砖块是怎么运送到这山顶上面来的?到这里我徒手走都感觉惊险和困难,别说拿这些好几十斤重的砖头和这些重达千八百斤的石头了?又是怎样垒砌的这样规整的?古人是怎样做到的?难以想象,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有人说今天都什么时代了,现代化的建筑技术早已经把这些取缔,这些古代的建筑技术都是落后的技术,对今天没有什么用处。可您也要想一想,明长城已经伫立山间五六百年屹立不倒,这就足以证明古人的营建技术是经过考验、实用的。简单的说,现代科技的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寿命也不过百十余年,寿命是无法和我国古代白灰砖石瓦块的建筑相比拟的。故应研究古代的营建技术,借鉴古人的思想,少走弯路把长城营建技术应用到现代的生产生活之中。
秦皇岛市一线明代长城是明代蓟镇长城中修建最为用心,最为精良的地段,尤其在石门路(寨)管辖地段。这段长城充分体现了明代石门寨地区将士只身建设边关、守护边防、一心为国、有国才有家的信念。勤劳的长城建设者、守护者,世世代代用心血、用汗水、用生命“写”就了坚固的城墙,把爱国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建造智慧“刻画”在了长城之上、这种高贵的长城精神需要当代青年人作为人生准则刻画在骨子里,用一生去学习。

九门口村中有一块盘龙碑首,上镌刻有“皇恩浩荡”四字。据村中老人讲,碑身已经遗失,碑文大致意思是:一片石关(九门口关)一带长城修建工程复杂浩大,烧砖就地取土过多(九门口附近明时有破窑庄),破坏了粮田。为此,皇帝免除了九门口一带的百姓赋税,百姓感念皇恩,立碑为记。

庙山口关北段的长城城墙附近,四处散落半成品敌楼地基条石和开采遗迹来看,修建长城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也印证了庙山口关的另一个名字“料山口”,即长城石料开采处。

 空心敌楼里一楼通往二楼的楼梯上一般有石头的和砖块砌筑的。因砖砌筑的楼梯,长时间踩踏极易将棱角磨圆和战时紧急情况下反复上下楼,容易造成滑落。敌楼建设工匠将台阶边角处用木楞嵌入,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如损坏更换还极为简便。在今天的台阶和楼梯中也能发现这样的施工方式。

 长城防御管理上对敌楼设有编号,九门口关北的空心敌楼劵门顶上就镶嵌石匾有“石黄第十一号楼”字样。意思是:石门路管辖的长城,从一片石(九门口)的南山崖至黄土岭关,该楼所处第11号楼

大毛山关正冠岭南端城墙上有一座空心敌楼,有两面墙尚在。从墙面上看有木柱遗迹,且敌楼内部平坦,砖石废墟较少。据此分析,敌楼的楼板应为木板所铺。其形制在石门路段所辖长城敌楼中占极少一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拱劵结构的敌楼占地太大造成内部空间狭小行动不便,内部采用木柱极大的解决空间问题,也使得建造成本和工序大大缩短,维修也极为方便。

时至今日在长城敌楼中也有很多木头及木柱痕迹的发现。猜测,在敌楼垒砌过程中,白沙灰作为气硬性胶凝材料不像水泥沙灰那样凝结的快,故在墙垛里加入木柱稳固刚砌筑的砖墙,起钢筋的作用。

马道是骑马上城的通道,主要功能是运兵、粮草和武器。在建造上一般将砖的棱角朝上铺开,形成摩擦力。在今天的农村民居建造上,亦有“马道”的称呼,指大门到屋门间的小路。


楼橹即空心敌楼上面的“小房子”,也有望亭、望楼、铺房、哨房的称呼。明代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所记,在长城上建空心敌台要“上层建楼橹,环以垛口”,其作用是供戍边楼台军放哨、瞭望敌情、躲避风雨等的建筑物。演化至今,在长城脚下民居中的大瓦房,就是一个放大版的“楼橹”,把长城元素沿用到民居建筑上了。

 敌楼上楼橹屋劵门的正对面垛口墙上,有的设有“影壁墙”。敌楼不光是军事设施,也是楼台军的家,在古人的思想里,信奉“风水”,讲究“藏风聚气”,敌楼处在山脊之上,楼橹劵门所对空旷之地,设影壁墙挡住其直冲“煞气”。在北京一带的长城敌楼上有砖雕花的长城敌楼影壁墙。

长城楼橹的劵门口,有的还设有门当石,据此推断原门楣上亦有户对,这在长城上极为少见。可知,居此敌楼的楼台军地位要高于其它敌楼。该抱鼓石也佐证了这一点,圆形的门当石和圆形的户对为武官所用,寓意武将“圆滑”能避免争斗、战争,圆形的门当也意为战鼓。方形的门当石和六棱形的户对,为文官所用,寓意文官做事做学问要刚正不阿,方形的门当也意为毛笔书写的镇纸。门当户对代表着一家的地位,户对是敬天的,门当石是敬地的,中间是走人的,寓意着做人做事要“遵循天地”。

 雉堞,长城城墙或防御工事上部所砌筑的连续凹凸的矮墙,其作用是在反击敌人来犯时,掩护自己。还有就是凹凸起伏的垛口墙,从远处看来,就像一颗颗“牙齿”,给敌人以威慑力,迷幻力,吓退敌人,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垛口,指城墙上的凹口,在反击敌人来犯时从垛口向外射箭、发射火铳等,上的斜角是为了侧面攻击和观察,和如敌人用绳抓钩攀爬城,钩子在斜角上不易挂住。演化至今,在民居修建上亦有“垛子”墙的叫法。

“女儿墙”指长城墙顶上的矮墙,一般建于城墙墙顶的里侧,起护栏作用。后也有睥睨、宇墙的叫法。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故里侧的墙有“女儿墙”的叫法。传说,一个古代的砌匠,忙于工作,不得不把年幼的女儿带在左右,一日在屋顶砌筑时,小女不慎坠屋身亡。匠人伤心欲绝,为了防止悲剧再次发生,之后就在屋顶砌筑一圈矮墙,后来人们就起名女儿墙。时至今日,在现代建筑上依然有“女儿墙”的叫法和修建。

拿子峪关、义院口关、夕阳口关等段长城城墙外侧沿垛口下方有一道花岗岩条石,傍晚在夕阳的照射下,花岗岩条石反出的光如同一道金边镶嵌在长城城墙之上,景色十分耀眼,故得名“金边长城”。这道石线是垛口墙和长城城墙主体的结合线,分析其作用是利用条石的重量和长度拉结和压住砖与砖防止墙体开裂和为垛口墙铺上一个稳固的基础,再有夏天连雨季阻挡暴雨冲击贯穿墙体砖缝。 

暗门便门

长城沿线有很多便门和暗门,在和平时期长城守军要在长城线内外两侧附近活动,如种植庄稼、修缮城墙、制备武器、往长城上运送武器等,为来回上下城墙方便设置从城墙内外侧上城墙的便门,但外侧上城墙的便门一般都比较隐蔽或防御力量比较强。还有很多关口附近设置贯穿的便门,目的是在战时能快速地通过守军队伍,支援战斗地点。

射线(瞄准线),在城子峪、董家口、平顶峪等一线长城敌楼的箭窗墙垛上有的有三道人工刻画的斜线。经分析,明代后期火器盛行,但其射程和瞄准精度不高,故设置瞄准线,最下一道线是敌人进入射程时火铳把手与其相对,敌人靠近一些火铳把手与中间线相对,最上一道线是敌人再逼近一步火铳手把与其相对。这样的设置是实战中摸索出的经验所致。

长城敌楼内有很多遗留的小的砖孔洞,该洞为敌楼顶板发劵(xuàn)时脚手架的搭孔,此方法至今在民房建筑中还在沿用。

顶檐、也可称眉线,在很多长城敌楼外侧垛口下沿,也有一道用条石垒砌的外檐石,因处于敌楼上部,是敌楼房顶和垛口墙的结合部位,故称为“眉线石”, 眉线石上的垛口墙是往里微微收口的,目的是防止外闪倒塌,也有起拉结砖缝巩固楼顶基础和防止雨水冲刷的作用,有了这条眉线的设置显的长城敌楼更为精神和别致。

敌楼内部结构


空心敌楼的内部结构不尽相同,有防御攻击性的、有制作加工武器弹药的、有指挥的、有开会的、有储存物资的、有提供生活保障的等,故敌楼的内部要根据实际需要而设计建造。

拱劵式:敌楼的底层为东西或南北方向,以二至三个主拱为主,再以南北或以东西方向以三至四个副拱劵为辅,相互交织,组成网格状的内部格局,拱劵的顶部为穹隆顶形。

回廊式:敌楼的四周由四个主拱劵围成一个回廊,内设一个呈正方形的中心拱劵,拱劵的顶部均为穹隆顶形。

钻天顶形:敌楼的四周由四个主拱劵围成一个回廊,内设一个正方形的中心拱劵,拱劵的顶部为四角或八角组成的藻井顶形。

无梁殿式:敌楼的内部结构由一个呈穹隆形的拱劵组成,四周辅以小拱劵与箭窗相通。

十字交叉式:敌楼的底层以南北与东西各一道通拱垂直交叉组成。还有的敌楼,四周以多个十字交叉的小拱劵组成回廊式的建筑。围成一个空旷的内室,内室再由木结构组成。

储物龛或灯龛储物龛储物龛或供奉龛

灯龛、储物龛供奉龛,因长城楼台军常年生活在敌楼里,故敌楼墙上有很多放置油灯的灯龛、储物龛,有的楼里还设有供奉龛。

劵门也称拱门,在石门路段长城的敌楼门都是设置为拱形劵门,山海路(关)段的敌楼门有矩形的设置。劵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取自“鸡蛋”椭圆形,耐抗压的原理,当上部压力向下施压时,来自上方的力向两边门脸分散。垒砌劵门叫“发劵”,先用木架搭出拱形的模样,有的在木架拱面上铺上“苇薄”,苇薄上铺上沙灰,在沙灰上方垒砌砖或石块,有的则直接垒砌砖块或石头,等垒砌好后,过几天,撤去木架,劵门即垒成。我国古代的赵州桥、故宫城楼门和山海关城门等经久不衰的建筑都是采用的劵门技术。城门越宽发劵的砖层数越多,也代表着城的地位越高,劵门上横着砌的砖叫“伏”砖,立着砌的叫“劵”砖,城堡大门一般都是“五劵五伏”的拱门。时至今日这项建筑技术逐渐被抛弃,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寿命都难以和这项技术相比,令人惋惜。

排水口又叫吐水嘴,在长城上排水也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尤其在夏天连雨季,如果排水不畅极易把长城墙体浇塌。故从长城墙体和敌楼上设置很多排水沟,延伸至石质排水嘴流出,排水嘴探出城墙,防止水流浇坏城墙根部,造成坍塌。一般排水嘴都设置在长城内侧,有俗语称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实这是防止敌人把绳子套在排水嘴上攀爬上城墙。在实际中有大多排水嘴因为是石质,受石质本身、温度变化热胀冷缩断裂损坏的也不少。

至今长城沿线的泥瓦匠中还保留有用石头垒砌墙的技术,他们用不规则的石头,能垒出平直的石墙,在平原地区的人们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技术。垒砌石墙的一般是大的石头在下,稳固墙基,小石头在上便于搬运和减轻墙上部重量。

在山脊有陡坡的长城垛口墙,有很多都是倾斜垒砌的。在今天一般都是水平垒砌,古人为什么要倾斜垒砌呢?后经过分析,如果找平垒砌费工费时,山势不平如果找平垒出的墙体也会错壳,垒出的城墙与山势不平行,再加上山脊上的岩石基底非常坚硬,砖块和石头可以直接作灰浆垒砌。

长城的修建离不开白灰这种胶凝材料,白灰是石灰石经煅烧形成生石灰(CaCO3+850℃=CaO+CO2↑ ),生石灰加水消解成熟石灰(CaO+H2O=Ca(OH)2),按比例熟石灰+沙子+黄土+水形成白灰砂浆。有人说还有糯米浆,但可想而知,长城建设工程浩大,那时的农业生产力低下,人们饱腹还很难,哪有那么多粮食可以这样用,糯米白灰砂浆只有重要的建筑上应用。在石门路(寨)辖管地区盛产白灰,在板场峪、黄土营、下平山一带均有煅烧白灰的土窑。


 长城砖瓦窑,石门路辖管地段目前发现板场峪、柳观峪有明代砖窑遗址,其中板场峪还发现砖窑遗址群。完整的再现了明代烧制长城砖的场景,它像农村的灶台,在下面烧柴火,上面有排烟孔,里面错落有致的码放砖坯,用泥土封住窑顶,800℃左右高温,连续烧45天,烧好红砖后,慢慢给窑内淋水,红砖慢慢就变成了青砖。相比红砖,青砖更耐抗风化,砖缝之间能消解四季早晚天气变化所产生的热胀冷缩的应力,且白沙浆灰更能有效的粘结青砖。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就明确地介绍了青砖的烧制方法。

 文字砖,为了保证长城的修建质量,明代实行追责制,在长城修建段落立碑标注修建人姓名、单位、工程级别等信息。其中在北京段、山海关段等地长城均有文字砖的发现,而石门路段的长城很少有文字砖的发现,经分析石门寨地区黏土储量多、森林茂密木柴多,具备了烧砖的各种条件,加之后期本地煤炭的开采掺入砖坯中,明《四镇三关志》中记载:“石门路参将白文智议开采煤窑”,就说明了本地煤炭应用到了长城砖的烧造中,煤的添加使长城砖烧造更加容易、砖更加坚固耐用。综合各种烧砖的优越条件,分析石门寨地区烧造的长城砖质量上乘,成为免检产品,理所当然用不到文字追责制度。时至今日,工厂、政府等依然沿用这种追责制度。

望孔(射孔)是为军事目的瞭望而设置的 。关于这个孔洞离地面有的只有20-30厘米,孔直径也只有25厘米左右,不管是瞭望和射击都极为不便。经过研究可能为瞭望和射击的辅助设施。长城的敌台、墙体由于相对偏狭,场地局促,所以必须在适当的地方开孔以便于瞭望,这是它的主要作用。其次,有的望孔也兼有向外施展武器、发射弓弩火炮等作用,这样的望孔也可作为射击孔使用。

记事碑也称鼎建碑,古人认为凡是重要的事情都要刻碑记事,在长城附近有很多记事碑,一般都记载的是驻守的官兵和修建长城的工程情况等。


石质记事板,已经丢失损坏

记事板,在长城敌楼望亭内的墙壁上都镶嵌有记事石板,用于记录长城附近情况,巡边情况,人员情况,武器情况等。如同今天工厂中的生产情况记录展示板。

一等边墙

二等边墙

三等边墙

单边墙


 长城城墙又称边墙。长城城墙很多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和山海关、八达岭长城那样都是整齐的砖石长城。在很多高山山脊之上因运输不便加之山势陡峭,有的地段靠山势来阻击敌人,所以也不用修筑向平原缓冲地带那样高大雄伟,因此长城城墙也分很多级别。如:一等边墙内外均以条石砌基,上部为砖砌,墙面内外均有垛口,多建于山势较缓地带。二等边墙与一等边墙大体一致,唯内侧为毛石砌筑。三等边墙多建在非常险峻的山脊上,形式与二等边墙大体一致,但形体矮小,全用毛石砌筑。此外在更狭窄险峻的山脊上,还建有单边墙,亦以毛石砌筑,垛口内墙面宽仅一米,只可供二人错肩而过。

障墙,是为了防止敌人攻上城墙后夺取战台、至高点和阻止敌军向长城两边延伸而构筑的隔墙。在战斗中,敌人如登上城墙,不仅可以沿城墙由侧方进攻战台,而且可以用火力侧面射击战台守兵,战台将陷于敌军、敌火的夹击之中。


倒挂长城,在极为陡峭的山崖处修建的长城城墙,远看如倒着挂到山崖之上,故被称为倒挂长城。

垛口墙下的礌石孔

敌楼内箭窗下的礌石孔

礌石孔,也叫悬眼。城墙上施放滚木礌石以击退来犯之敌的孔洞,一般置于垛口墙下方。

瞭望孔是在防御攻击时的辅助设施,通过瞭望孔瞭望既能准确的观察敌情,又能很好的隐身不被发现,在攻击时把墙体当作“盾牌”也能当做射击孔来用,通过瞭望孔瞭望能准确的锁定瞄准攻击目标。


董家口、平顶(定)峪和夕阳口段长城敌楼内墙壁上发现有白灰墙皮和顶棚墙皮的残存,据此推断个别长城敌楼内部原有白色墙皮。长城楼台军把自己坚守的敌楼当做自己的家来看待,他们也和今天的人们一样希望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干净整洁。

一片石咬合技术,在一片石关(九门口关)过水城桥下的河床上有成片条石铺砌的河床,目的是在夏季连雨天山洪爆发时迅猛的河水极易冲毁河床造成城桥垮塌。古人将开有燕尾槽的条石铺砌在河床上,然后用铁水灌注在燕尾槽里,铁水凝结后就将条石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连城一片,故名“一片石”,连接成一体的条石,洪水无法冲刷动,故保证了城桥的稳固。

 一片石桥墩分水技术,当山洪爆发时,猛烈的河水冲击城桥桥墩,古人将桥墩设计成尖角,有利地将河水的冲击力分散到两侧,消解了河水对桥墩的冲击和尖角将桥墩分为两个平面从垛口向下望能无死角地看见桥下情况。

长城脚下民居的院墙上有修建透孔花墙的传统,这可能与长城城墙上的垛口、望孔、礌石孔有关,经过时间的演化长城脚下民居在建造中将这种镂空墙体元素引用到自家宅院之中。

如何将条石和砖运上山去?在陡峭的高山之上,很多人会产生疑问,这么陡峭的山,空手攀爬都很难,古代匠人是怎样将建筑材料运上来的?一、人力搬运城砖,背、扛、挑筐,极为陡峭的地方用人排队传递的方法,再大的条石则采用农村“抬棺材”的方法。二、用驴、骡子驮上山,也有说把砖系到山羊身上把羊赶到山上。三、机械运输,用手推车、滚木和撬棍,在深沟峡谷的地方采用“飞筐走索”的方法。

垒砌规整的正冠岭敌楼地基

长达2米的拿子峪媳妇楼地基条石

规整的长城敌楼地基,是明代长城建设者精心细作的结晶,有很多地段的条石缝隙,精细的就连一张薄纸片都插不进去。首先石匠在石料开采地用钢钎、铁锤、铁楔子、凿子等工具制作出外面棱角见方的形状,内侧逐渐缩小,从侧面看如同梯形的条石,目的是让条石的重心靠向地基内侧,平衡雨季向外胀的力和冬季向内收缩的力。雕凿好的条石用人工抬的方法或冬季在路上泼水成冰,将绳子绑在条石上放在冰上然后用骡马拉拽至施工处。

石匠、泥瓦匠、木匠,至今在长城沿线的老匠人还有掌握开采砌块石材的石匠,垒砌建造房屋的泥瓦匠,制作门窗、大梁、车辆的木匠。经过时间演化,他们的手艺大多为修建长城时工匠延传下来的。

圆形敌台方形敌台(敌楼),在长城建筑中大多是方柱形敌台,然而有的地方发现也有圆柱形的敌台(烽火台、墩台)。从战略角度分析,如敌人攻入敌台之下,如果是方柱形敌台,站在敌台之上向下望去,一眼就能看见整个敌台四分之一的情况。然而圆柱形敌台向下望去,就很难看见方形敌台的那么大面积。从建筑施工角度来看,方柱形的敌台施工要求墙面平直,从侧面就能看出施工水平。然而圆形的敌台,从侧面看很难看出敌台垒砌的不圆,只有在高处向下看才能看出圆与不圆,相比方柱形的敌台施工起来较为容易。但不管圆柱形的还是方柱形的在施工时为防止墙体外闪,墙体都是逐渐向内收口的,形成下大上小的形状。相比之下方柱形的敌台尖角会给敌人威慑力、震慑力、刺杀力的感觉,圆柱形的敌台给人些许亲和力,故长城线内的建筑较为适合圆形建筑。

天井,在很多具有攻击性的敌楼中都设置有“天井”,在敌楼顶层天井上置辘轳(一种古代提井水的装置),作用是从下面往上面运送石礌等武器和物资。

偏坡,在很多长城城墙外附近比较平缓容易攀爬的地方,增加垒砌的石墙,增加陡峭程度,阻止敌人进攻速度。

地幔砖,在长城敌楼内和重要的长城地段城墙上都铺有方砖。这可能就是现代所铺的地板砖的鼻祖吧。

长城沿线敌楼附近发现很多石臼,石臼有捣粮食和捣火药的用途。

在空心敌楼上原本是有木门和木窗的,很多箭窗窗台石和门柱上均有安装孔。

取暖问题,长城上冬季取暖是长城上最大的一个难题,如果在长城上烧柴,极易暴露目标和在战时扰乱烽烟信号。在其它段长城敌楼内发现有火炕和烟道,而在石门路段长城中却较少。根据分析那时候长城敌楼内取暖是用火盆和木炭来取暖。     

垛口上圆眼,在重要防御地段很多敌楼和城墙垛口石上都有硬币大小的圆眼,关于这个圆眼的作用众说纷纭,但既能合理解释又被大家认可的作用是架设佛郎机之用。这可能与明代后期火器逐渐普及大量配发边军有着密切关系。


长城旗杆,在长城上一般有瞭望和指挥功能的敌楼上都会设置信号旗,信号旗下有石质旗杆基座。平常和平时候旗帜倾斜向下,一旦有军情拉下绳子将旗竖起。

梯脚石在很多攻击、指挥性的敌楼中从一楼到二楼间不设置楼梯,用梯子爬到二楼,为防止梯子滑倒,故设置梯脚石。

拿子峪、花场峪、城子峪中的“巨石”实心战台,有很多人对此处的巨石是如何垒砌上的产生疑问?经过分析,垒砌方法是采用古代修塔的方法,将战台和地面用土石修筑斜坡,战台每砌筑高一层便将土坡加高一层,然后用人力抬运,大石采用“抬棺材”的方法。

柱础石,长城敌楼上的楼橹(望亭)或遮阳棚需要木柱支撑,木柱下有雕刻好的方底圆顶的石头,这样的形状也是遵循“天圆地方”的思想。础石高出地面设置,防止受潮腐烂和虫蚁啃食木柱。

门轴石,在敌楼屋门入口以前都有木门的,将木门关闭,门后有一横杠(木,门栓)拉出,正好椅在门上,使外面无法打开。

运兵暗道,九门口关是石门路所辖的最重要的关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故在防御设置上要及其周密。在关口的南侧山脚下,从西向东开凿的贯穿山洞,本地人称“兵洞”,实则是发生战事时从石门寨方向来援兵从此洞过去,前后夹击包抄攻击关口的敌人。

雕花劵门、文字劵门。雕花劵门、文字劵门来源于戚继光镇守蓟镇时从浙江义乌调遣来的“南兵(浙兵)”修建长城和驻守边关时所修建。今董家口、王铁庄、王家峪村等为浙江兵后裔。长城楼台军抱有“家国天下”的思想,把敌楼当做自己的家来看待。在劵门上雕刻有花的图案和文字,大多有浙江兵思念家乡的南方元素、祈盼和平的平安元素、保卫国家边关的忠义元素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义乌兵忠义报国刚强的一面,又体现了千里之外思念家乡柔情的一面。相比之下,浙江兵驻守时期修建的长城敌楼,从设计上、施工上精细规整度上要优于其它时期和地段。

挂梯石,亦可称吊耳石。在能兼顾多个敌楼或较高的位置极为重要的敌楼上,如指挥性、瞭望性质的敌楼上一般不设置直接登楼的楼梯台阶,采用绳梯上下敌楼,目的是如遇敌人攻破长城,收起绳梯,使敌人无法登入敌楼内。这样的敌楼内一般备够充足的攻击性武器和物资,始终保持瞭望和指挥功能。

在很多敌楼为防御考虑不直接设置进入敌楼的台阶,就是为了防止敌人攻破长城后能直接攻入敌楼内部。故意把敌楼的门修建的一人以上高的不等,很高的用绳梯上下,低些的用单腿梯子上下,用单腿梯子的目的也是轻便便于收放。


单腿梯子卡石,单腿梯子因是一根主腿,架上后极易左右旋转,故在凿砌门槛石时候预留卡石。关于这个“卡石”的作用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双层门的卡石,有的说这两个“卡石”代表“门当石”,但都没有有说服力的解释。


墙顶砖,在长城城墙顶端有异形尖顶砖,目的防止雨水的冲刷贯穿砖缝而损坏墙体。还有就是防止敌人用绳抓钩攀爬城墙,当绳抓钩遇到这样斜面的墙顶砖,无法钩住,使钩子脱落。

羊马墙是重要的长城敌楼外部的一道工事,为防止敌人靠近墙根攻击敌楼,而设计的外围护墙。和平时期也有可能为楼台军养羊、养马的小圈而得“羊马墙”的名字。

有的敌楼劵门门脸石和敌楼地基条石缝隙中发现有很多生铁片,因石头坚硬加工时很难做到像木头那样精细,加之石构件笨重,故在安装时用薄铁片嵌入缝隙中,调节石构件找到水平位置,让石构件平齐,便于下一步的安装。

长城在今天是旅游胜地,在古代那可是重要的军事重地。长城线附近如有百姓放牧、耕种、燎荒、捕猎等活动极易干扰军事信息,故也要设置活动禁区,用界桩予以提醒。


在石门路(寨)长城沿线有很多碑刻和摩崖石刻,这些石刻也是军事信息传递和保存的最好方法。在明朝中后期,有一支守卫长城的特种兵部队,叫做“夜不收”(侦察兵)。每当蒙古女真族入侵,夜不收都会第一时间发回消息,在长城线外几十里处,他们会对入侵者部队进行刺杀、埋伏和骚扰。一旦被抓住他们会被挖去双眼,然后折磨致死。夜不收指的是他们昼伏夜出,经常在晚上执行任务,也可能是指到了晚上他们的部队、战友可能再也等不到他们归来了。明《四镇三关志》记载:石门路有夜不收四百名。







参考资料:
抚宁长城
《长城小站》
《秦皇岛长城》
《长城百科全书》
《秦皇岛历史百科全书》
《秦皇岛旅游丛书》
《中国长城志·建筑》等


感谢您关注走进柳江公众平台,在这里为您介绍柳江盆地里的地学知识、旅游景点、人文历史、传说故事、餐饮美食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来柳江真遗憾——美丽的柳江盆地欢迎您。我们是一个公益性交流平台,如果您有柳江盆地相关资料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柳江盆地的建设献出一份力量。微信:237287512

走进柳江
感谢您关注走进柳江公众号,在这里为您介绍柳江盆地地质知识、旅游景点、人文历史、餐饮美食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来柳江真遗憾——美丽的柳江盆地欢迎您。我们是一个公益性交流平台,如果您有柳江盆地相关资料大家可以相互探讨学习。vx23728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