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夏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浪淘沙·北戴河》。从伟人的诗句中感受到我们秦皇岛浑然壮阔的自然风貌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让秦皇岛的名字跟着北戴河的名气大噪了一把。
如果您去较远外地出差、求学或旅游等,人家问您来自哪里?您回答:来自秦皇岛,人家脑海里可能不能马上定位出在什么位置。如果您再说:我们那有山海关老龙头、天下第一关还有北戴河海滨,对方就能很快对您的家乡做出准确的定位。很显然山海关和北戴河的名气要比秦皇岛的大的多。
无意间在网络上发现一张上世纪初秦皇岛火车站的老照片,站牌上写着:"秦王岛、CHIN WANG TAO"。应该是“秦皇岛”还是“秦王岛”和山海关、北戴河的名气为何要比秦皇岛的名气大?究其原因,产生疑问,闲暇之余就对秦皇岛的地名来源刨起根问起底来了……
上世纪初秦皇岛火车站
秦皇岛街市图,自民国《临榆县志》
民国时期印有“秦皇岛”字样的纸币
查阅《秦皇岛市地名词典》一书中,并没有对“秦皇岛”的地名来历有明确的释解。相继有查阅了古代地方志,清·《临榆县志》、清·《抚宁县志》、明·《山海关志》、明清·《永平府志》、明《卢龙塞略》等等也只有简短的解释。后又查阅《秦皇岛历史百科全书》、《抚宁史料集》、《秦皇岛古诗词集注》、《秦皇岛港史》等书籍,有了今人对“秦皇岛”这一地名的考辩。
康占忠,著《秦皇岛历史百科全书》中记载:
民国18年(1929年)《临榆县志》记:“秦王岛在同治以前,荒凉一片,只有帆船停泊,栈房三二,并无住户。光绪二十四年,工部侍郎全省矿务大臣张翼奏请开为商埠,二十八年,小码头修成,始有铺商二十余处,仍无居民。三十年,大码头修成,东山设立非洲招募华工厂,工人皆由此上船,买卖日渐兴盛,民之移徙者始有三四百家。”逐渐形成了商业街区,街区以其旁原岛屿命名,至此秦皇(王)岛由岛屿名变成了聚落地名。志书又记:“宣统初年,开滦煤矿合并,设局于此。民国五年,京奉铁路车站亦由汤河迁移岛(聚落)上,商民麇集,贸易繁兴,土客杂居,遂至数千余户。惟由十一年后直奉交战,驻军数次,商家损失过巨,倒闭太多,地面因之萧索。”随着港口和耀华玻璃厂的建成与扩建,人口又有增加。1916年,秦皇岛街市形成,居民人口达6840人。1922年人口1.56万。1948年解放前,人口达5.24万人。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复苏,人口急剧增加,城区也随之扩大。1955年,人口7.7万人,面积约4平方公里;1970年,人口11万人1985年,人口21万,城区面积19.2平方公里;其后,发展速度加快,2010年,人口达40万,面积近60平方公里。
李利峰,著《抚宁史料集》文中载:
秦皇岛在今秦皇岛市海港区东山公园和秦皇岛港务局附近,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命名的岛屿。相传秦始皇来此入海求仙而名,一说唐秦王李世民东征高丽过此,又称“秦王岛”,孤立于邻近海岸的海水中,俗称“绝岛”或“孤岛”。原为靠近陆地的海中一小岛,据说方圆七八里,距海岸边数里许,岛南峭壁高丈许,距崖边一米左右原有“大明成化十三年(1477)立”“秦皇求仙入海处”青石碑一块,高约两米,宽约80厘米,土人称之“王八驮石碑”,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明季及清乾隆二年以前秦皇岛属抚宁县管辖,此赑屃碑应为抚宁县知县(胡方)所立。海岸南有数十块巨大礁石伏卧于海中,延绵入海十里许,即俗传秦始皇欲渡海求仙造桥所鞭之石也。清光绪二十四年秦皇岛开埠后,港口清淤挖沙,逐年填充之,后岛与陆地相连。
弘治《永平府志》记载:“秦皇岛在抚宁县东七十里,有山在海中,世传秦始皇求仙尝驻跸于此。”(2001年5月董耀会主编《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注云:秦皇岛原为海中小岛,清代逐渐成为连陆半岛,即今之海港区东山。现代散文家奚学瑶散文集《未名湖之偈·海祭》称“秦皇岛,原来只是一个方圆二三里的小半岛。现在,则被人们分别称之为东山和南山。”)嘉靖《山海关志》记载:“秦皇岛,城(山海关)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或传秦始皇帝求仙驻跸于此。”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记载:“逾汤河而东为秦皇岛,入海一里,传为始皇驻跸处,上有寺。”康熙《抚宁县志》记载:“秦王岛,误秦皇岛,在县东七十里,四面皆水,惟岛居中,唐太宗征高丽驻跸于此。岛上荆条伏生,相传秦王下拜,故伏。”乾隆《临榆县志》记载:“秦皇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四面皆水,惟岛居中。”光绪十年《畿辅通志·舆地·山川》记载:“秦皇岛(《抚宁县志》作‘秦王岛’),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海中(府志)。相传秦始皇驻跸于此(《方舆纪要》)。”
抚宁区档案馆馆长·李利锋《秦皇岛绝考》中说:
秦皇岛负山带海,位介华北与东北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命名的城市。但是,秦皇岛的“岛”在哪里呢?很多人认为,秦皇岛就是如今的海港区。其实是一种误解。现在的秦皇岛是一个行政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具体岛屿的概念了。明嘉靖十二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后任礼、户部尚书葛守礼《秦皇岛》诗云:“长城争奈禁宫胡,不死神仙亦有无。寂寞阿房深草木,空余绝岛伴烟孤。”嘉靖三十五年兵部分司主事陈绾《秦皇岛》诗云:“闻说秦皇海上游,至今绝岛有名留。不知辽海城边路,多少秦人骨未收。”万历二十三年状元、吏部侍郎朱之蕃《秦皇岛》诗云:“并吞六国有余雄,鞭石为桥事不终。孤岛漫传秦帝迹,长城自是万年功。”所谓绝岛就是孤岛,孤立于海中之岛。如今这座岛屿已经面目全非了。明季及清初秦皇岛原是抚宁县管辖下的一座荒芜人烟的小岛(当地人俗称“穷荒岛”),为抚宁“老八景”之一“秦王海岛”;清乾隆二年设立临榆县后,又成为“渝关十四景”之一“秦岛渔歌”。秦皇岛虽小,却很有灵气,故史不乏书。关于秦皇岛的记载,最早见之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永平府志·山川》篇:“秦皇岛在抚宁县东七十里,有山在海中,世传秦始皇求仙尝驻跸于此。”嘉靖十四年(1535)《山海关志·山川》篇也有记载:“秦皇岛,城(山海关)西南二十五里,又人海一里,或传秦始皇帝求仙驻跸于此。”清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说:“秦王岛,误秦皇岛,在县东七十里。四面皆水,惟岛居中。唐太宗征高丽,驻跸于此。岛上荆条伏生,相传秦王下拜,故伏。”县志中收录了唐太宗《观海(春日望海)》一诗。抚宁岁贡生、康熙十八年县志主笔王运恒《秦王石岛》诗注说“误秦皇,今改正。”在“黄荆岛上茎眠伏”之句下注又说:“相传秦王下拜,故伏。”山阴籍博学鸿词诸元寿还有一首和诗。在国家级书籍中也有很多秦皇岛的记载。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抚宁县》记载:“又有秦皇岛,在(山海关)西南二十五里,四面皆水,岛居其中。相传秦始皇曾驻跸于此。志云:秦皇岛在县东三十里。”清雍正四年《古今图书集成·永平府·抚宁县》记载:“秦皇岛,在汤河东一里入海,传为始皇驻跸处,上有寺。又云,山海关西南二十五里,海中有秦皇岛。盖自榆关及山海,环石门,为平(平州)、营(营州)一隩区矣。”《大清一统志·永平府·临榆县》中记载:“秦皇岛,在临榆县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传秦始皇尝驻跸于此。”乾隆二十一年《临榆县志·古迹》中记载:“秦王岛,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环之。世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在《胜境·秦岛渔歌》篇目描述了当时渔民捕鱼的情形:“岛于立夏后棹舟捕鱼,一时聚小艇数十,逐队上下,随波出没。晚归,渔歌互答,剩有佳趣。今禁海,犹有寺宇可供临眺。”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对秦皇岛的描述见多且详:“秦王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脉由东转西,插入海中,横压水面,远望形如卧蚕,海阳镇之水口山也,上有观音寺。”
《大中华地理志》载
《新制本国地理教本》载
关于秦皇岛名称之由来,过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秦始皇驻跸于此岛。明代府志、关志和《方舆纪要》、《图书集成》和清《一统志》均宗此说。那么,秦始皇是否来过秦皇岛呢?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关于“碣石”,如今虽有争议,但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者谭其骧等都认为是昌黎县北碣石山。1986年在北戴河金山嘴路东横山上还发掘了秦始皇行宫遗址,故秦始皇来过秦皇岛是不争的事实,以秦皇来命名与历史相符。一种说法是源于唐太宗李世民驻跸岛上。旧志中凡称“秦王岛”者皆遵此说。那么,唐太宗来过秦皇岛吗?《旧唐书·本纪·太宗》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夏四月癸卯,誓师于幽州城南。五月丁丑,车驾渡辽。秋七月,李勣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师。冬十月丙辰,入临渝关,皇太子自定州迎谒。戊午,次汉武台,刻石以纪功德。”一些学者认为汉武台就在北戴河金山嘴一带。《新唐书·本纪·太宗》记载:“(贞观)十九年四月癸卯,誓师于幽州,大飨军。六月己未,大败高丽于安市城东南山。九月癸未,班师。十月丙辰,皇太子迎谒于临渝关。戊午,次汉武台,刻石记功。”《资治通鉴·唐纪·太宗文武大圣广孝皇帝上》:“贞观十九年夏四月丁卯(二十日),车驾至北平(北平郡,辖今卢龙、抚宁县、秦皇岛市区一带)。冬十月丙辰(二十一日),上闻太子逢迎将至,从飞骑三千驰入临渝关,道逢太子。”所谓临渝关,当指今抚宁县东榆关镇一带,因隋炀帝驻跸临渝宫在此。可见唐太宗也确实来过秦皇岛。但是,此时李世民已是唐太宗,而不是秦王了。因此抚宁岁贡生王运恒说“秦王岛”不甚准确。即便是唐太宗真的来过此岛,也应该叫“太宗岛”。为什么王运恒有“黄荆岛上茎眠伏”之诗句呢?诗注说“相传秦王下拜,故伏。”其说纯属民间讹说,不符合科学道理。依笔者拙见,秦皇岛位于海中,海风很大,将黄荆条吹倒,因而“伏生”,即匍匐生长。
那么,秦皇岛又在何处呢?据1990年5月出版的《秦皇岛旅游大全》一书介绍:“秦皇求仙入海处,即清政府在这里建码头前的孤岛-秦皇岛,今日的海港区东山公园,海拔31. 7米,原距海岸一华里,是历代观海胜境。”据1993年3月出版的《海港区地名志》介绍,“即指东山、南山一带”、“今南山尚存“秦皇求仙入海处”石碑一座”,此碑为“大明成化十三年(1477)立”。此时秦皇岛仍属抚宁县管辖,立碑者当为抚宁县知县胡方。据一位当地人回忆,岛南侧峭壁直立,距峭壁不远处立有赑屃碑一座,当地人称“王八驮石碑”,高约2米,宽约80厘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红卫兵”推到海里,摔折两断。南岸有卵形礁石,大小不一,绵延数里。依笔者观点,这就是《临榆县志》所指的“远望形如卧蚕”,也可能是当地秦始皇鞭石造桥传说的由来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濡水》说“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之后,引用“《三齐略记》曰: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求与相见,神曰:“我形丑,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海神,左右莫动手,工人潜以脚画其状。神怒曰:“帝负约,速去。”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画者溺死于海,众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疑即是也。”郦道元以为碣石山是秦始皇入海求仙之处,其实应该指此岛。据说,解放前后岛上每逢五月节都有逛海大会,非常热闹。
当时秦皇岛是什么样呢?据1998年秦皇岛港务局编《秦皇岛开埠纪事》一书引《光绪二十四年中外大事汇记》之记载:“该岛巨石积沙相杂成阜,高八丈余。兀峙海滨,岛前水内皆乱石,有平板桥由西岸达岛之麓,长十余丈。岸皆沙堆积成,有人烟数十户。桥左右皆米船鱼艇,维泊约数百。岛上有古庙曰联峰寺,破毁不堪。寺旁沙地,广袤二十余丈。昔唐太宗征高丽驻跸此岛,故曰秦王岛。或以为始皇求仙处,误也。岛北地势渐低,斜接滩岸,海水由溢出口。宽十余丈,平时水深三四尺,潮涨水深五六尺。”根据光绪四年《临榆县志》所绘制的“口内之图”标示,秦皇岛是一个南高北低,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入海的孤岛。民国十八年《临榆县志·秦王岛》按中说:“秦王岛在清同治以前荒凉一片,只有帆船停泊,栈房三两,代卸粮盐而已,并无住户。自光绪二十四年,工部侍郎、全省矿务大臣张翼奏请开为商埠,二十八年小码头修成,始有铺商二十余处,仍无居民。三十年大码头修成,东山设立非洲招募华工厂,工人皆由此上船,买卖日见兴盛,民之移徙者始有三四百家。宣统初年,开滦煤矿合并设局于此。民国五年,京奉铁路车站亦由汤河迁移岛上,商民麋集,贸易繁兴,土客杂居,遂至数千余户。惟由十一年(1922)后直奉交战,驻军数次,商家损失过巨,倒闭太多,地面因之萧索。”现代散文家奚学瑶《未名湖之偈·海祭》中说:“秦皇岛,原来只是一个方圆二三里的小岛,现在则被人们分别称之东山和南山。”
为何将秦皇岛开辟为通商口岸呢?光绪二十三年(1897)七月英国传教士甘林在北戴河联峰山大量购置土地,许多洋人妄图借机攫取秦皇岛港控制权,牟取暴利。八月清政府怕外国人捷足先登,派矿务大臣张翼到此考察建港事宜,九月以铁路公司的名义,秘密地收购秦皇岛、北戴河金山嘴及沿海土地。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初五日恭亲王奕新在“总署奏请将直隶秦王岛地方开为通商口岸”奏折中说得非常明白:“兹查直隶抚宁县属北戴河至海滨之秦王岛隆冬不封,每年津河冻后,开平局船由此运煤,邮政包封亦附此出入,与津榆铁路甚近。若将秦王岛开作通商口岸,与京榆铁路相近,殊于商务有益。”三月二十六日光绪皇帝朱批:“依议,钦此。”四月三日总理衙门照会各国驻京使节,正式宣布秦皇岛自行开埠。秦皇岛开埠后,随着港口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逐年清淤挖沙,堆积于此,将岛与陆地相连。原来的“秦皇岛”就变成现在的“南山”了。1991、1993年海港区人民政府投资建成了东山公园“秦皇求仙入海处”。
那么,秦皇岛何时又变成行政区域名了?直至民国十八年《临榆县志·里市》中才有“第七区为特别区,无所属堡村。秦王岛(县城西南四十里):秦王岛本街、铁道南商埠。”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由东北入关,1948年11月27日秦皇岛解放,改称“秦榆市”(普通市,仍属临榆县管辖),1949年3月山海关建市,划归辽西省后,改“秦榆市”为“秦皇岛市”(为省辖市)。1954年8月临榆县撤销,小部分划归秦皇岛市,大部分归抚宁县。1958年12月抚宁县除南部归昌黎县外,大部分并入秦皇岛市。1961年6月恢复抚宁县建制。1983年唐山地区撤销,抚宁、昌黎、卢龙以及原属承德地区的青龙县划归秦皇岛市管辖,至今,辖域相当明清永平府的大部分。
自《临榆县图》
美军秦皇岛地图
民国三十六年《华北五省交通详图》
民国四十三年美国陆军绘制的军事地图
美军绘制的秦皇岛&北戴河地图
1928年从秦皇岛寄到美国的信封
印有“秦王岛”的卡片
1934年盖有“”CHIN WANG TAO”邮戳的明信片
1934年秦皇岛长城明信片
1936年盖有“”CHIN WANG TAO”邮戳的明信片
秦皇岛制玻璃公司
写有“秦王岛”和“秦皇岛”吉祥玻璃工厂的信件
秦皇岛长城煤矿
山海关到秦皇岛的车票
写有秦王岛的明信片
印有秦皇岛的纸币
秦皇岛航空邮件 邮票是角山
写有秦皇岛的小卡片
山海关到秦皇岛的火车票
邮戳印,1939年日本人制
秦皇岛码头附近的轮船,明信片
1909年秦皇岛码头
1910年秦皇岛矿务局
秦皇岛停车场
秦皇岛街道
1930年秦皇岛
秦皇岛码头场景
秦皇岛码头
秦皇岛码头
秦皇岛码头
秦王(皇)岛关(1903年)
秦王(皇)岛关验货厂
秦皇岛码头
秦皇岛码头
秦皇岛车站
八国联军时期各国兵营
秦皇岛码头附近的轮船
秦皇岛码头
秦皇岛火车站
秦皇岛码头工人干活场景,日军拍摄
停靠在秦皇岛码头轮船
秦皇岛海岸
秦皇岛码头
秦皇岛火车站
秦皇岛码头
秦皇岛火车站
秦皇岛
秦皇岛码头附近轮船
秦皇岛
秦皇岛
秦皇岛警察局
秦皇岛码头
秦皇岛
秦皇岛码头
秦皇岛
秦皇岛
秦皇岛
日军在秦皇岛海岸边
秦皇岛
秦皇岛新开河
秦皇岛码头
秦皇岛火车站
秦皇岛港全景
秦皇岛码头
1937年秦皇岛街头的小贩
秦皇岛港务局1号车,英国通用电气公司1930年生产
1920秦皇岛街景
1928年在秦皇岛装甲车前的外国士兵
1928年在秦皇岛的骑兵
秦皇岛海域航行的轮船
秦皇岛街道
秦皇岛站牌
秦皇岛
邮戳写有秦皇岛的明信片
秦皇岛街道
秦皇岛的房子
秦皇岛海边
停靠在秦皇岛码头的轮船
秦皇岛火车站
秦皇岛码头装船工人
汽车站牌
秦皇岛码头装煤工人
渔夫
秦皇岛海边
渔民晒补鱼网
秦皇岛码头的轮船
秦皇岛码头
秦皇岛站火车
秦皇岛海边
秦皇岛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