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城子峪村中有一株“友谊松”。为什么叫“友谊松”呢?
可是,由于这里是一个脚踏两省(河北、辽宁)、三县(青龙、抚宁、绥中)地交界地,所以常受到蒙古骑兵的骚扰。特别是到了明代中,晚期,东北女真人逐渐强大,这里就成了边防前沿阵地,经常受到强敌袭扰,村民饱受摧残。
明嘉靖元年(公元 1522年),朝廷下旨在城子峪村修建城子峪堡,据《卢龙塞略》、《永平府志》记载,城子峪堡石城高二丈四尺,周长一百三十九丈三尺,设西,南二门,现存南门遗址。
堡成之日,迁西家庄、城子峪两村的百姓至此,以保障他们的生活不被袭扰。两个村庄的百姓自古友好,今日喜迁一堡更是高兴,但庄名问题却令他们差一点翻脸,是叫西家庄?还是叫城子峪?双方争执不下。后来,大毛山提调官出面调解,决定抓阄,一切听天由命。一个阄上写着城子峪,另一个阄上写着西家庄,最后城子峪胜出,从此,这个村庄就叫城子峪。
城子峪 友谊松
友谊松侧身
年复一年,两棵油松在全堡百姓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但一时又取不出令大家都满意的名字来。到了万历元年(公元 1573年)蓟镇总兵戚继光到城子峪一带“阅视边务”,老百姓听到这消息欢呼雀跃,恳请大毛山提调官出面,盛邀戚继光为此松命名。
戚继光听了介绍后说:既然此二松象征两村百姓的友谊,那就叫友谊松吧!从此,城子峪村口的这两棵松树就成了全村老百姓心中神圣的吉祥物,世世代代用心血甚至生命来呵护它。
城子峪关
城子峪长城风姿
1939年,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了城子峪,他们用刺刀逼迫老百姓拆长城砖,并运到张家大院修炮楼。两座炮楼修起来了,可是后山一带的长城却被毁了。
日本驻军小队长小野在城子峪一带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聚家并屯。日本投降前,小野因痛恨当年戚继光抗倭,迁怒于戚继光命名的友谊松,一把火把它给点燃了。全村近三百口人,闻讯无不义愤填膺,除老、弱、病、残和儿童外,全部上阵,担水救火,经过全村人民的奋力抢救,终于救活了一棵,另一棵却死去了。
如今,活着的这一棵,亭亭如盖,枝繁叶茂,成了城子峪村的象征。许多电影、电视剧来此树下拍外景,全国各地的游人到此,都会在松树下合影留念。这棵已四百九十岁高龄的古松,站在古城堡门口,喜迎八方游客,讲述当年曾发生在这里的金戈铁马的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