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路(寨)长城小知识

文摘   2022-07-03 09:17  
明代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国家防御工事,所以明代长城的结构就要从有利于防敌、固守、攻击、瞭望、支援、供给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因此长城设有镇城、路城、卫所城、关城、营、寨、堡以及城墙、城楼、墙台、敌台、烽火台、隘口等等不同级别、不同种类、不同形式和不同用途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策应、补充成为极为周密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秦皇岛市海港区所辖110公里加山海关区所辖26公里的长城线和长城线内的大小关、营、寨、堡共同组成了明朝蓟镇东部地方军事防御体系-石门路。


山海路、石门路地形图(自明《四镇三关志》)

山海关路、石门路关隘图(自乾隆《临榆县志》)


石门寨关隘(自民国《临榆县志》)


石门路将署设在今海港区石门寨。石门路段长城地处位置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外控辽东、内护京城,在明朝蓟州镇东部防御体系上是及其重要,重中之重的防御段落。明朝洪武年间建路城于石门寨,嘉靖十三(1551)年设为游击署,三十六年改设分守参将,管山海关守备及一片石(九门口)、大毛山、义院口三提调,南至南海口,西至星星峪堡。属东路协守副总兵所辖管。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山海关改守备为分守参将,专为一路,与石门寨并列为两路。石门路自此管辖东起一片石南山崖号台至甘泉堡套马岭烽墩西,共百余里。领黄土岭关、大毛山关、义院口关三提调,有二十一关城。万历四十八(1620)年始设山石道,管辖山海路和石门路。

明朝中早期石门路辖管关口:

南海口关、南水关、山海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三道关、寺儿峪关、滥水关;

一片石(九门口)关、庙山口关、大安口关、夕阳口关、黄土岭关、炕儿峪堡、无名口关、大青山口关、小河口关、小毛山口关、大毛山口关、董家口关、城子峪关、水门寺关、平顶峪关、长谷口关、板场峪关、义院口关、拿子峪关、花场峪关、细谷口关、苇子峪关、温泉堡关、甘泉堡关。

石门路(寨)长城体系设置介绍如下:

镇城:总兵将领驻守的城镇,相当于守卫边疆的一个军区司令部所在地,统辖一个地段的边城防务。如明朝设置九边十一镇。计有辽东镇、宣府镇、大同镇、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蓟州镇、太原镇、固原镇、和嘉靖年间为增加京城的防务力量增加了昌镇、真堡镇。明朝中前期秦皇岛一带长城均属于蓟州镇,蓟州镇所辖领区域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蓟州镇治所最早在卢龙县的桃林口、后移迁西县旧营村的狮子峪、第三次迁至迁西县的三屯营。明朝末期山海关防御任务变重,由山海卫所城提升为山海路城再后期提升至山海镇城,军事地位与蓟州镇齐名。


蓟镇总图(自明《九边图说》)


路城:路城设置在重要的交通路口的关城,由统帅一路兵马的将领镇守,也是边关的后方指挥中心。蓟州镇辖十二路,秦皇岛所辖的路城有明中前期的山海路(驻山海关)、石门路(驻石门寨)、台头路(驻台营)、燕河路(驻燕河营),并称蓟州镇的东协四路。山海路和石门路(寨)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防御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路互相照应协助,如兄弟关系,“一亡即亡,一损即损。”


石门路路城图(石门寨城)

石门路治所驻地石门寨城西门

卫所城:卫所城是明初期的军队编制。大致5600人称卫,1120人称千户所,112称百户所。长城防御重要之处设卫所城戍守。如:山海卫、抚宁卫、永平卫(卢龙)、前卫(绥中)等。

关城:长城沿线重要的防守据点,重要将领驻守关城。山海关城就属于特殊且非常大的关城。

边城:驻扎在较为普通的长城关口的城堡称之为边城也可称关城。如:九门口城、义院口城、大毛山城、董家口城、板场峪城等。如九门口关就可称之为:蓟州镇——东协——石门路——九门口关。


九门口关全景(一片石关及边城

关口:《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书中载:“其边墙皆依山凑筑,大者为关,小者为口,屯军为营、列守为寨。”关如:山海关、一片石关(九门口),口如:义院口、董家口等。营如:浅水营、孟营、驻操营、龙家营等,营一般是为长期驻兵之处。寨如:沙河寨、付水寨、山羊寨、水峪寨(木砟峪)等,“寨”一般为临时驻兵之处。

关、塞、隘、口

关为关口,塞为阻隔,隘为狭窄,口为通道。这些名称的存在,是长城经过的山川、峻岭、峡谷、河流、江海等自然地理形势的险要联系,都是特定指防御重要的地方。如九门口关两山夹峙,河谷狭窄,在明朝时称为“一片石关”,清朝时长城失去防御作用商贸互通故称之为“九门口”。塞,如“卢龙塞”“ 喜峰口”的古名。

长城城墙:城墙是长城的主体建筑,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平原、跨河流、经绝壁,宛如一条巨龙腾飞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把千百座雄关隘口和千万座敌台塞堡连成一片,成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军事防线。一个个敌楼就好比珍珠,长城城墙就好比线,穿成一串,横亘在群山峻岭之上。在石门路所辖段长城,有入海长城、平原长城、高山长城、跨河长城、雕花长城、天然长城、代表女性的长城、建在火山上的长城等涵盖了明代长城的建筑精髓,是明代长城的“天然博物馆”。


董家口长城

长城城墙迎敌侧

城楼:建筑在城堡围城上的楼阁,修有射孔,既能居高瞭望敌情,又能凭高临下作战。如山海关的镇东楼等。


天下第一关城楼


敌楼:一般指明代的空心敌楼,内空上有楼橹,楼台军可居内,为戚继光所创。


庙山口敌楼风姿

董家口敌楼风姿

董家口空心敌楼

空心敌楼内部

空心敌楼内部

劵门雕花敌楼,图案为:荷花&花,取谐音寓意边关“和平”。明隆庆元年(1567)戚继光调往北边,镇守蓟州镇,任总兵,为整顿军纪和加强防务力量,特从义乌等地调浙江兵3000余人,编为“浙兵营”也称“南兵营”。并特许戍边将士可带家属屯垦。董家口、板场峪、花场峪等一线劵门带雕花的敌楼就是那时候修建的。相对固定的生活,他们把修建长城敌楼当建造自己的房屋一样,把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劵门的装饰表现出来,成为了长城上难得的艺术品,劵门雕花敌楼是明长城石门路段长城独有。

空心敌楼

指挥楼:处于可兼顾多点位的地方,作战时指挥各个攻击点。

库楼:储存兵器及军用物资等。

会议楼:楼内宽敞,用于开会。

箭楼:设在重要防御点,设有箭窗、上置充足射击性武器。

哨楼(瞭望楼):观察周围敌情,向指挥者及队友汇报。

制作加工楼:用于简单制作维修弓箭、填装弹药、火铳、石礌等武器。

生活供给楼:用于供给和储存长城楼台军生活物资的楼。

等楼根据地形、作用而设置。在九门口、板场峪、董家口和义院口等关均设有这些种类的敌楼。

墙台:墙台也称马面、炮台,在长城城墙上凸出长城墙体外,可弥补敌军逼近时可侧面射击敌人,解决了城墙垛口不可斜射的不足。重要关口处的墙台上一般置火炮称为炮台,炮台有的设置在长城线上或关城城墙上外凸如马面,也有的独立设置,外围圈有羊马墙(保护墙台的矮墙)。如九门口的城门两侧及关口外望海楼山脚处的炮台。


就地取材,山石砌筑的马面

青砖砌筑的马面

战台亦可称实心敌台、实心箭楼:花场峪、城子峪、拿子峪、板场峪等关口重要防御点处皆有。作用是:在台上备足弓箭、石头、石礌、火铳等武器,当敌人部队攻击关口城墙时,收起绳梯。此台正好处在敌军队伍的心脏之中,居高临下在台上攻击下方攻打关口的敌人,使其队伍混乱。缺点:短时间内敌台上无弹药士兵处在台上一般还能自保,一旦敌军胜利台上士兵也必死无疑。


拿子峪战台

花场峪战台

板场峪实心战台


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堠、烽台、烟墩、墩台、狼烟台、信台等等。是利用烽火、烟气传递军情的建筑。如遇到敌人,白天燃烟,夜间放火。

烽火台的形制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大多为毛石垒砌、和砖石混用的等。烽火台一般建于高岗或山顶能同时兼顾多个防御控制点处,大约每隔十里修筑一台。烽火台的位置一般不骑在长城线上,大约有四种:

⒈在长城的两侧,紧靠长城。

⒉在长城以外远处伸展的烽火台。

⒊在长城以内向王朝首都联系的烽火台。

⒋与相邻的郡县、关隘、军事辖区相联系的烽火台。

明代在点燃烽火的同时,增加了用放炮的措施传递军情。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的法令规定:“令边侯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九门口砖石混用的烽火台

石砌烽火台

董家口圆形烽火台

拦马墙:在长城关口一般距关口外50-100余米用干毛石砌筑,用于阻挡敌军马队靠近关口城墙。黄土岭关和庙山口关外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拦马墙、拿子峪关、庙山口关、黄土岭关的拦马墙也清晰可辨。


黄土岭关拦马墙


陷马坑:在长城关口外和重要军事设施附近,挖的大坑里面放入铁蒺藜让马陷入其中,使战马失去战斗力。板场峪长城附近就有很多保存完好的陷马坑。

点将台:九门口点将台将石门寨方向来援军到此台处整理军队、分配任务等作用,还有用旗语指挥关口附近各处敌楼的作用。再有就是和平时期集会练兵的场所。


九门口点将台

教军场:教军场,又叫校军场、校场或教场,是校阅军队的地方,军队调遣、检阅、日常训练均在教军场进行。义院口、原石门寨古城东、九门口点将台处均设置有教军场。


义院口教军场,至今该地名仍在沿用。据记载:明洪武年间,刘姓由山东迁此落户建庄。同时守长城将士又在此经常操练,并设有点将台,故庄取名教军场。


驻操营:多地均有设置,是驻扎在长城线内平坦离河流近处,几个关口道路汇合处,也设有城堡,平常时练兵集会等,战事发生时由此处派兵向各关口支援。海港区的驻操营就有战时支援义院口关、板场峪关、平顶峪等关口的作用。一般这样比较重要的长城线内部的营城都会沿河流修建,如山海关城建在石河东岸、石门寨城建在石河西岸、驻操营建在石河南岸、平山营城建在汤河西岸。


海港区驻操营古城图

百印台:百印台实际是瞭敌台。处于石门寨城西欢喜岭上站在台上远眺可环顾石门路所辖长城线范围情况。如遇关口所发烽火信号,收到信号后可到石门寨城内报告敌情,以便派出援军支援关口。


欢喜岭 百印台

瓮城:加强城堡或关隘防守,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山海关关城各门均有设置。


1966年山海关城卫星地图

城、堡、障、堠

城,是指与长城有关联的防御性的城,

堡、是有城墙围绕的城堡,是用来军队驻防的一般多用于军属居住。堡内设有烽火台,传递军事信息。长城沿线有五里一墩,十里一台的说法。如:温泉堡、板场峪堡、娃娃峪堡(今龙泉庄)等。

障,也是一种小城,大都在长城要塞的附近,另驻一座小城。一般没有居民,派兵戍守,阻挡敌军进犯。

堠,是长城沿线用以瞭望敌情的小型土堡。亦称作“斥堠”、“烽堠”、“亭堠”。它与烽火台有密切关系,是为了瞭望、报信的岗哨。站在堠上望到了其它烽火台的信息,以便点燃自己的烽火,转折传递军情。

长城不单单是一道孤立的墙,长城的背后还有着无数的人们在支持。长城线内还星罗棋布的布置着严密的军事点,战时起着防御、攻击、支援等作用,平时起着农耕、供给、运输、维修、生产制造、维护本地治安等作用。

海港区长城线内明代军事地名考:

石门寨(石门路驻地,后方指挥中心)、饮马河(战马常饮此河水)、欢喜岭(守护执勤于百印台)、山羊寨(战时驻兵防守支援柳观峪等关)、付水寨(战时驻兵防守)、老官(关)峪(旧关)、大里营(驻军)、驻操营(又名筑造营,战时支援邻近关口)、黄土营(驻军)、娃娃峪(士兵孩子学习练武之处)、东部落、刁部落、小部落(军事部落)、田家岗(军岗)、浅水营又名前所(驻兵石门寨城前沿营地)、沙河寨(战时驻兵防御支援九门口一线)、石咀子(驻兵守长城线内关口)、大峪口(驻兵守长城线内关口)、柳河冲(小城堡)、黑山咀(驻兵守长城线内关口)、徐山口(驻兵守长城线内关口)、平山营(驻兵,战时支援温泉堡一线)、姚周寨(战时驻兵防守)、水峪寨(木砟峪、战时驻兵防守)、车厂(可能为明代造车之处)、孟家营(驻兵)、归蹄寨(战时驻兵防守)、王木庄(王木匠庄,古代修造木制武器等)、肖家岗(军岗)等。




参考资料:

《长城百科全书》

《九边图说》

《秦皇岛历史百科全书》

《临榆县志》

《抚宁县地名志》

《秦皇岛长城》

《卢龙塞略》

《山海关志》

《抚宁长城》

《秦皇岛旅游丛书》等




感谢您关注走进柳江公众平台,在这里为您介绍柳江盆地里的地学知识、旅游景点、人文历史、传说故事、餐饮美食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来柳江真遗憾——美丽的柳江盆地欢迎您。我们是一个公益性交流平台,如果您有柳江盆地相关资料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柳江盆地的建设献出一份力量。微信:237287512

走进柳江
感谢您关注走进柳江公众号,在这里为您介绍柳江盆地地质知识、旅游景点、人文历史、餐饮美食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来柳江真遗憾——美丽的柳江盆地欢迎您。我们是一个公益性交流平台,如果您有柳江盆地相关资料大家可以相互探讨学习。vx23728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