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非遗技艺 就一定要聊一聊
网红博主李子柒
时隔三年 最近 她的强势回归
让互联网平台再次引发“非遗热”
日前 在微博焕新非遗盛典
成都非遗潮玩局市集上
李子柒惊喜现身
安徽宣纸非遗展台
而这已经不是李子柒第一次
对安徽非遗产生兴趣
早在2019年 她就已经开始了
对笔墨纸砚制作工艺的探寻
▲ 点击查看李子柒制作笔墨纸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生命记忆
安徽历史悠久 文脉深远
在孕育出灿烂的地域文化的同时
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 为推动非遗项目传承发展
国网安徽电力积极为非遗项目团队
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服务
保障非遗项目欣欣向荣 蓬勃发展
今天 和动态君一起
走进皖电人眼中的非遗世界
了解非遗传承技艺背后的电力故事——
柳编
黄岗柳编,是阜阳市阜南县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时淮河水患多发,粮食绝收,而杞柳可在水灾中顽强存活下来,当地人民便用杞柳制作生活用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传承技艺。
目前,阜南县有8个位于蓄洪区周边的乡镇共计18万亩低洼地适合种植杞柳,其中以黄岗镇的柳编产业最具代表性,黄岗镇也被誉为“中国柳编之乡”,该镇柳木产业品牌已超上百家。
随着柳编企业由传统的手工编织向附加值更高的柳木家具、工业品等转型,电气化、自动化流水线等大功率用电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了持续优化柳编企业营商供电环境,国网阜南县供电公司主动上门跟踪柳编企业对接项目规划,厂房建在哪里,设备就架到哪里,并积极帮助解决企业用电难题。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黄岗柳木产业蜚声海外,“柳编之都”的金字招牌日益闪亮。
铁画
芜湖铁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一种独特的工艺品,以熟铁为原料,经过红炉加热后,通过锻、钻、抬、压、凿等技法制成。
芜湖铁画既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展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先后多次参加国际展览,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成为展示安徽文化的靓丽名片。
为保障铁画技艺发扬光大,国网芜湖供电公司定期组织皖美共产党员服务队走访芜湖市工艺美术厂、中国铁画创意园等地,及时了解工厂用电需求,帮助排查生产用电线路和设备安全隐患,为工厂用电提出科学、合理建议。中国铁画创意园落成后,芜湖公司在收到报装申请后的一个月内便完成送电。
宣纸
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吸水润墨、不蛀不腐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之誉。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以制作过程中原料加工、制浆、捞纸、晒纸、剪纸等环节的知识与实践为核心内容,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2009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国网泾县供电公司成立“纸乡助手”服务团队,针对宣纸产业供电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高的用电特点,全过程分析、指导、服务企业生产用电,改进宣纸生产工艺,提高宣纸成品率。同时,建立“电网精算师”队伍,从用电负载、错峰、容量等角度帮助宣纸生产企业精细计算用能数据,为客户节省用能成本,为乡村经济发展增添“新引擎”。
纸笺
纸笺加工技艺是对宣纸进行再加工的技艺,通过配料、染色、施胶、填粉、施蜡、砑光、拱花、水印、洒金、托裱、描绘、染潢防蛀等多道工艺,将刻画、泥金、朱砂、流沙在宣纸上绘成各种秀丽图案,既不失去易书易画的宣纸特点,又能保留平滑细密而丝毫不减光泽,可历数百年仍坚韧如新。
在合肥巢湖之滨的黄麓镇,坐落着一座国家级非遗纸笺加工技艺传承基地,涵盖了生产基地、宣传展示中心、销售研发中心、研学体验空间,凝聚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纸笺加工技艺传承人刘靖一家两代人的心血。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纸笺加工产业愈发火热。
为更好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国网巢湖市供电公司主动与当地政府文旅部门对接,在相关企业建立社会联络驿站,安排1名网格经理定期走访、1名电力联络驿站站长跟踪式服务,定期上门解决台区、企业用电问题,打造“一站办电”全链式电力服务模式。并根据客户用电需求的不同,为他们有针对性量身打造供电方案,改造各台区老旧线路,保证乡村产业电力充足。
竹扇
宣城广德市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拥有70多万亩绿意醉人的竹海,为制扇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广德的制扇业在竹加工行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广德市东亭乡王氏制扇是中华老字号和国家级非遗,是宣城唯一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制扇技艺,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
安徽明德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由王氏制扇传承人始建于1989年,是目前安徽省内最大一家专业生产传统工艺折扇的自营出口企业,企业主导产品“老王”“徽扇子”牌扇子。
为赋能竹扇产业发展,国网广德市供电公司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精心规划电网布局,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近两年,累计建改变压器62台、10千伏线路116千米,有效提升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全力服务竹扇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鱼 灯
满田鱼灯,是黄山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流传600多年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是徽州地区传承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年俗之一。
每年的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连续四天,这里都要举行浩大的鱼灯会,俗称嬉鱼灯,且“不嬉不行”,一嬉就嬉了数百年。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年年有余、少灾多福。2022年5月,汪满田鱼灯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促进汪满田村民俗特色产业发展,国网歙县供电公司对汪满田村供电线路、台区进行增容改造,提升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每年元宵节嬉鱼灯期间,该公司工作人员还会提前对村中供电线路、设备进行巡视,消除用电安全隐患,台区经理携带发电机驻村值守,为嬉鱼灯活动提供可靠电力保障,助力鱼灯越嬉越红火。
虎头鞋
“虎头鞋”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手工制作的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是中华民族祖先独创的手工艺品,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特别是近一百五十多年来,在先辈的基础上,皖北地区的虎头鞋制作技艺又有所改进和发展,盛誉淮河两岸。2014年,“虎头鞋”被蚌埠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在蚌埠市固镇县垓下旅游风景区内,有一座垓下荟萃编织布艺馆,馆主王会是固镇县“布艺刺绣工艺”项目的非遗传承人。近年来,随着“国潮穿搭”的兴起,虎头鞋再次成为游客们喜闻乐见的产品。
王会将传统的缝纫机升级成了电动缝纫机,极大的缩短了制鞋时长,也保证了虎头鞋的制作效率。考虑到馆内电力设备的安全,国网固镇县供电公司主动将该馆列为重点用电客户进行保障,积极开展上门服务,定期开展管内线路的巡视、用电安全讲解,及时处理用电隐患,为虎头鞋技艺传承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撑。
弹腔
潜山弹腔,又名老徽调,发源于安庆潜山市,是一种传统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明朝就已流传于民间,流传地区以潜山为发祥地,周围辐射至安庆周边市县。弹腔作为京剧的母体艺术,对研究民间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珍贵的学术价值。
传承潜山弹腔的潜山市五庙乡许家畈村,以前属于水电供区,电力保障并不稳定。2019年底,安徽省原水电供区开始改造,改造后,其所在台区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大网电的接入,解决了弹腔班外出演出的“照明难题”,在这之后,他们既不用在舞台旁挂着煤油灯或马灯,也不用因为电压不稳定,而打着手电筒演出,开关一按舞台立刻亮堂起来。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弹腔传承人许开学带着他的“乐队”走出了潜山,走进了安庆、合肥等地,经常组队外出表演。一道道山弯,放不慢的是电网改造升级的脚步,一曲曲弹腔,唱不尽的是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坚守与情怀。
满格电护航 非遗更出彩
在贴心电力服务的加持下
昔日的老手艺 老艺术
也在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皖电人与非遗产业一路同行
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在发展中服务 在服务中发展
明天 继续关注皖电动态
一起去看那些“非遗名小吃”背后的
“电力”秘方~
策划:宣传部
供稿:李劲松 夏娜 章明 时娜 孙乙巧
程梦原 魏成龙 潘文军 张凯旋 王伦锐
责编:吴京晶 校对:唐琪琪 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