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味无穷|颍上的精彩,“薯”不尽!

文摘   2024-11-25 19:21   安徽  


编者按:


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在广袤多彩的江淮大地,每一方水土都孕育着独特的“土特产”,它们不仅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生活的艺术。“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各地呈现。做好“土特产”文章,根在水土、在农民、在文化,其中蕴含着乡村产业振兴的美好图景。

皖电动态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徽”味无穷,记录皖电人护航各地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鲜活故事,一起去看新征程上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本期,和我们一起走进阜阳颍上,感受这里“薯”不尽的精彩~

“黄土地 绿藤蔓 藏个宝贝在里面

紫皮衣 黄肉鲜 里面住着个红心肝”

在角落默默生长

不争春色亦恬淡

却藏着太阳的温暖

这便是“土里藏甜颜”的红薯

初冬来袭 红薯藤蔓轻舞于田野

泥土之下 大地的宠儿

藏着甘甜与温暖的秘密

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感恩着勤劳的汗水

那是大地对耕耘者的馈赠






阜阳市颍上县耿棚镇

特有的沙壤土地与气候条件

为红薯的生长提供得天独厚的环境

种植的红薯个头均匀 口感绵软

淀粉含量与甜度上承

出粉率高 粉品质特优

耿棚镇盛产优质淀粉 粉丝 粉条

素有“三粉之乡”的美誉

90年代以前

颍上红薯加工主要来自于小作坊

红薯的清洗 粉碎 沉淀 晾晒

均采用传统手工技术

将红薯转变成淀粉

再加工成粉丝 粉条

那时规模小 效率低

只能销往相邻地区 获利微薄

近些年

一群怀揣梦想的返乡创业者

回到家乡

他们带回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投身红薯加工行业

开设一家家现代化红薯加工厂

随着机械化设备的加入

红薯由粗加工变为深加工

由只能冬季加工变为常年加工

不仅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

也带动了当地农民收入的增加

走进机器轰鸣的生产间

红薯经过清洗 研磨后

产出源源不断的新鲜淀粉汁

制作芡糊 合粉搋揉 漏粉成型

高温煮熟 冷却捞粉 切断穿杆

入库冷藏 解冻干燥 包装入库

所有工序一气呵成 效率更快 产量更高 

2016年

颍上老乡张毅成立绿地食品有限公司

建起了生产鲜红薯淀粉的生产车间

当年淀粉产量达2000余吨

如今 随着先进科技设备引入

年加工产品总量提升5倍以上 

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国家 

红薯加工产业的繁荣兴旺

离不开电力的持续护航与助力

2015年 国网颍上县供电公司

投运35千伏耿棚变电站

提前应对红薯产业的高产能发展

2023年 颍上公司对35千伏耿棚变电站

进行主变增容改造

更换一台容量20000千伏安主变

总容量提升一倍

目前该辖区的

35千伏线路已达到14.51千米

10千伏线路126.33千米

以可靠电力照亮发展之路

“我们公司的红薯,种植需要灌溉,收成需要水洗,深加工需要煮、冻、干燥。每一步都离不开电,因为咱们当地供电公司的支持,我们才有了稳定的生产。”张毅说道。

每年生产高峰期

颍上公司都会组织党员服务队

定期走访企业

对用电设备进行全面检查

确保隐患苗头得到及时排查 治理

耿棚镇是红薯主产区

每年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

全省最大的红薯种植镇

如今 耿棚镇年产

淀粉 粉丝 粉皮达1.2万吨

产值达到9000余万元

带动全镇800余人就业

红薯加工成为耿棚镇的支柱产业

一颗红薯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如今 颍上红薯已成为“一张名片”

红薯已变成当地百姓心中的

“甜蜜果”“金疙瘩”


皖电人也将继续

以专业 热情的供电服务

为这片热土持续注入

蓬勃活力和无限希望

挖掘更多“薯”于这里的精彩











策划:宣传部 阜阳公司

供稿:黄欣 李灿 苏强

责编:吴京晶 校对:唐琪琪 何林




“在看”一起来充电吧!

皖电动态
推送权威信息 播报皖电大事 丰富多彩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