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家庭,最受伤害的是男孩,为了避免中年危机,必须自我救赎

文摘   2024-07-02 11:20   浙江  

(本文20888字,写作历时一个月)

我曾经非常厌恶重男轻女家庭中,被溺爱惯坏的男孩子。但是当人到中年,回过头来再看的时候,觉得他们非常值得同情。

女孩子受的伤害都在明处,讨好型和付出型人格,很早就能自我察觉。所以女孩子们能很早觉醒,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男孩子却被惯出更多的毛病,还都是当事人不易察觉的毛病。自恋型人格最难自我察觉,自恋型人格具有的特征,就是让人拒绝反思。这个特征就把人带入了死局。

男孩所受伤害表面看不出来,可能有些不会深度思考的人一辈子都想不明白,那么只能被童年经历控制一生,毁掉一生。

这些天写下此文,不是为了抨击,而是希望提醒这些男性,能尽早觉醒,再晚也不怕,尽早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

菩萨说:世人皆苦。
如今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重男轻女家庭的一切真相水落石出,不禁倍感唏嘘。
父母年事已高,这一生已经快要走完,作为还年轻的子女,务必尽早清醒,彻底洗刷掉原生家庭的影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女孩可能在二十岁,三十岁觉醒。男孩最晚最晚,你也要在四十岁觉醒,如果四十岁还不能彻底觉醒, 下半生的境遇就是自己的造成的。
试想一间屋子里,有男孩和女孩。
屋子里的无数聚光灯打在男孩身上,女孩则在黑暗处。
女孩的身上扎满了刀子,无数洞口在汩汩冒血。她能明显的看到血,也能感到痛。刚开始她会反抗,但很快出于求生的本能,接着黑暗的掩饰,会迅速逃离屋子,也没人发现。
男孩在聚光灯下,身穿一件用温情之水浸透的棉衣,他不觉得痛,但是全身沉重无比。长辈又用赞美和偏爱给他编制了花环缠绕在他身上,他觉得很美好,但是动弹不得。父母的精神体又爬附在他的身上,希望男孩能带着自己上升。
男孩之前没发现哪里不对,但是发现自己的力量逐渐越来越小,动不了了,想动一下,但聚光灯都会跟着他亦步亦趋,导致他不敢乱动。
经过一段时间,发现早已逃出的女孩伤口痊愈,已经长高长大,成为了真正的自由的人,纵然还带着满身伤痕。
而男孩想要出去,就必须看清楚身上的花环其实是心理枷锁,棉衣其实是约束心智发展的牢笼,背负的父母期待也不是自己的责任,聚光灯是无形的精神控制。
看清楚的过程就很难,看清楚之后,得花费数倍的力气,将身上的负担一点一点的剥离,最后才能展开自己的手脚,最终逃离。
在这样的环境里,女孩让人心疼,但男孩更需要救赎。

细心的朋友有没有发现,在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孩子,女儿很叛逆,却很有出息,但会经历痛苦。儿子很听话,发展并不好,会在中年前后抑郁。
这种现象很普遍,背后有其共同的规律。
作为一个生在愚昧落后地区的女孩,人到中年,发现女孩苦,男孩也苦。
当年在家庭中饱受冷落,欺凌的女孩,也许会痛苦一阵子,但是痛苦的明明白白,最后对亲人绝望,彻底走上一条自我救赎之路,完成了自我实现。
而当年在家庭备受关注的男孩,成年后却仿佛在一团幸福又窒息的黑雾中挣扎,疲累,自恋,沮丧,却看不清自己到底怎么了。因为伤害不明显,所以一直无法辨认,如果不及时觉醒,只能在不清不楚的伤害中沉沦一生。
本文有些长,会分几次发送。
从重男轻女家庭的男孩成长的环境,形成的人格特征,成年后面临的困境,和自我救赎的方法,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希望对需要的人有所帮助。
首先看看成长环境。重男轻女家庭中,父母的认知普遍偏低。
1、父母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才会重男轻女,因为他们没有判断能力,才会被社会思想洗脑。这类父母在他们自己的人生中,处理日常事务时,往往表现的是非善恶不分,遇到事情也不会根据事实做判断,也没有多少逻辑能力,只会根据脑中被灌输的观念来认知眼下事物。
2、由于思维能力不足,他们连自己的人生都把握不了,无论事业发展,还是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好。这样的父母往往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事业没有起色,导致家里很穷。分辨不了是非,还容易被人利用欺负,长期下来,有些人可能形成了逆来顺受的窝囊性格。
3、人格一辈子没独立。对社会中流行的观念毫无筛选照单全收,往往人格没独立,一辈子都在权威性人格中。具体表现为,欺软怕硬,非常懦弱,受人欺负不敢吭声,面对比自己低一等级的孩子,同事,亲戚,邻人,可能是另一副面孔,又变得蛮横无理起来。关键是他们自己都察觉不到自己的问题。
他们对客观事实的判断,不是根据事实本身,而是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无原则无判断的慕强,永远站在关系中强者的一方, 不仅希望依附强者,也会认同强者。
例如,面对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冲突,他们会不问原因,站在长辈一边。
面对不公正的领导,他们往往非常顺从。
面对男性和女性的冲突,他们会选择站在男性一边。
一旦权威人物,权威组织有什么要求和举动,自己会主动的迎合。心里对强者充满了倾慕和恐惧。不会辨别面前的强者到底是恶是善。
4、这样的人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和尊重。他们对自己的儿子有着天然的倾慕,觉得自己这辈子没实现的优越感,想让儿子帮自己实现。所以对儿子有超乎正常的期待。
在这样的滤镜下,他们会把儿子和社会中的强者一方,想象的比事实更强。也会把女儿和社会中的弱者,想象的比事实更加糟糕。他们不能清醒的看到客观事实,总是把自己脑海中幻想的形象投射到客观的人物身上。
在他们的眼中,儿子从出生就是天才,生活中任何一件事,一句话都被他们看作是天才的杰作。盲目的认同,甚至崇拜。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怎么样呢?
儿子养成了自恋型和索取型人格,女儿养成了讨好型和付出型人格。女儿痛苦的明明白白,儿子痛苦的不清不楚。女儿更加容易觉醒,儿子却非常难。于是中年之后,大家会发现,怎么当初那个倍加推崇的儿子,个人发展却比不上那个一直不被看好的女儿呢?
先来看看儿子。
这个小男孩从一出生起,就生活在一片关注和赞美声中。
撒尿射的高,射到大人脸上,是英雄的表现。小学时候听话,是懂事的表现;不听话是勇敢的象征;吃饭是身体好,不吃饭是有主见;不说话时大人会凑在旁边问,妈妈是不是让你不开心啦?说话时大人们全都认真听,并且频频点头,觉得儿子真聪明,道出了宇宙真理。他从小到大的每个举动,每个表情都揪着大人的心,每一次行为都能被大人解释成是优秀的品质。
哪怕社会阅历丰富的成年人在这种环境下都会迷失自己,更何况是个孩子,一出生就在这种环境里。
加上小孩子自己没有分辨能力,从出生起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世界就是这样的,被众人当作焦点是正常,自己是聪明的完美的。自己的每一件小事,无论是伤心还是快乐都被人们无比重视,自己遇到的每一个小挫折,都被大人们如临大敌般的对待,于是他自己也容易把遇到的挫折放大。他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心思和每一个小挫折都应该被隆重对待,这样才正常的世界。
所有人都关注他,于是他被大人引导的也只会关注自己,根本看不到别人。他从自我形成开始,自我就是膨胀的。
由于他发现,自己的任何一个举动,都被大人关注着,评价着。 就会产生一种感觉,活着是给别人看的。慢慢形成了做任何事情都极其关注大人们的反应,来确认自己到底好不好。从小就没有机会向内探索自己。
这些感觉根深蒂固的潜伏在他的潜意识里,自己并不是清晰的知道。但是这些感觉已经形成了他对这个世界和对自己的认识。哪怕成年之后经过学习,理智上知道了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但是生命早期深埋在心底的感觉却一直都支配着他的情绪,甚至思维模式。
于是他在成年后会表现出一堆坏毛病,直到这些毛病严重毁掉了他的人生,一部分人才会静下来反思自己。幸运的少数人也许受人指引,才能真正觉醒,从此不再被本能支配,开始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1、自大。这是从小受到太多不切实际的赞美和喜爱造成的。他对自己的认识超出了实际水平。天然的认为自己非常聪明,能干,高于他人的优秀。而实际上的情况,也许他真的优秀,但是并没优秀到自己所认为的程度。 
由于自大,就不喜欢听别人的建议,毕竟早期的人生经历让他觉得,自己说什么都有人维护认同才是正常的,成年后一旦遭到反对,他就觉得不正常,认为对方对他有敌意。
也意识不到自己不懂什么,意识不到应该多学习各方面知识,来提升自己。他的关注点大多在自己的优点上,除了完成学校交代的学习任务,其他方面的求知欲,好奇心不强。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个人非常傲慢,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严重的甚至油盐不进。又因为不学习,三十多岁之后,认知能力会明显落后于其他同龄人,但是他自己不知道,还是非常自信。只要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的,条件反射就认为是错的。只要有人提出意见,他就觉得对方故意针对他。
所谓普信男症状,本来非常普通,但是显的非常自信,对自己的认知高于实际的情况。
东方文化普遍男尊女卑,所以普信男的数量比普信女的数量多了很多。
2、自卑。自大和自卑往往相伴相生。自卑不会凭空出现,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他的脑海中有一个理想形象,非常完美优秀,是父母长辈们给自己塑造的,在成长过程中又经过了自己的强化。内心隐隐的觉得真实的自己达不到理想形象的水平,比较之下,就有自卑。他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习惯性的逃避,欺骗自己没那么糟糕。更怕被别人看穿自己,极力的维护理想形象。时间久了,真实的自己藏在面具之下,越来越力不从心,自卑焦虑恐惧接踵而来。
于是就出现了一些行为。
首先,怕被人看见真实的自己,总是想躲起来。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别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没功夫看你。但是他已经习惯从小被当作焦点关注,所以天然的感觉所有人都会关注自己。哪怕理智上认为别人没空关注,但是这种从小深植内心的感觉一直都有。
于是逐渐演变成人多的时候不敢说话,走路的时候东躲西藏,网络账号不敢用自己的照片,也不敢用真名,否则那种被所有人关注的感觉就出现了。
其次,非常喜欢抬杠。
大家想法不同很正常。
普通人聊天时,遇到不同的看法,也会说出自己的看法,大家讨论一番。在讨论中双方都有收获。这个不是抬杠。
有些人在任何时候都顺着你说,从不表达不同意见,也不是什么好事,说明他对你并不真心。
但抬杠是,无论对方说什么,他都要反驳。他不是为了讨论清楚事情,提出不同意见。而是为了扳倒你,否定你,为了抬杠而抬杠。
出现这种行为,往往是内心强烈自卑,这种自卑让自己非常难受,只有通过踩别人,否定别人才能感觉到一点平衡,心理当时舒服一点。能内观的人,察觉到了自己的情绪,会自己调节,尽量别被情绪 支配着做傻事。 不能自观的人,没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只是被本能支配着,必须否定别人才能爽,无意识的。
这里必须分清,主观感受和客观事实不同。讨论问题和争输赢不同,关键的客观事实和非关键的客观事实也有区别。
遇到主观感受不同,或者非关键事实的认知不同,正常人都不会杠。但是遇到关键事实,正常人会认真讨论,找个最佳方案。
当有人说,我觉得有点冷。这是他的主观感受。正常人会说, 你觉得冷就多穿一件衣服吧,我不觉得冷,我就不穿了。杠精会说,你错了,一点都不冷,我就觉得不冷。
当有人说,我认为西方油画艺术啊,还是文艺复兴之前的好。这是讨论问题。 正常人会说,你为什么这样想呢?和大家想的不一样呢,能和我展开说说你的思路吗?杠精会说:你错了,文艺复兴以后的好。(不管你怎么想,反正我的观点比你强,我赢了)
当有人说,家里这两只猫太闹腾,楼下的人不会因为太吵上楼找我们吧。这是客观事实,但不是关键事实。正常人会微微一笑,不当回事,或者表示你说的有一定道理。
杠精在此刻必须抬杠:“不可能,楼下的不会找上来。”一副他比你聪明的神情。
其实这是件小事,楼下会不会找上来,杠精根本不清楚,也不在乎。只要否定你一下,他心里不会因为自卑而那么难受了。
关键事实是指。面对昨晚吃剩的凉菜,有人坚持要吃。正常人会说,这个绝对不能吃,吃了轻则拉肚子,重则要人命。 这个不是抬杠。
面对孩子的教育,妈妈说,孩子要两岁就送幼儿园,爸爸说,孩子还是放养好。这也不是抬杠,因为关系到孩子的重要成长问题。应该两个人坐下来通过查资料,调研,多方分析判断,最后得出一个最好的方案。
如果有人在这种事情上也不提自己的反对意见,要么自私,要么冷眼旁观,故意看人受害。
那么,人们是怎么对待抬杠的人呢?你杠就是你对。本来想和你推心置腹一番,但是一说话你就抬杠,你一抬杠,兴致全无,本来想说的也不想说了。
本来想和你认真聊聊,变成了顺着你哄着你开心了。
于是,喜欢抬杠的人,不知不觉的堵住了别人的嘴,周围没有人和你谈真正有营养的真知灼见了,切断了自己和所有人的交流,把自己困在了信息孤岛中,再加上因为自卑和自大而丢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停止了学习,认知成长也停滞了,年龄越大,和同龄人拉开的差距越大。尤其四十岁之后,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满身油腻的中年大叔,说了儿童的语言,做着幼稚的事。

3、寻求特权感。
成长在重男轻女家庭的男孩,从小体验到的人际关系即周围人以自己为中心,他们已经习惯到自己察觉不到了,甚至感觉这是世界正常运行的状态。
在婴幼儿以及童年坏境中,家里的所有资源和注意力全都以他为中心,尽量满足他所有要求。让他感觉只要自己有个想法,提出要求,周围人都会自然的去执行。
同时,他也能感觉到,和家里其他姐妹比起来,资源和注意力也是向他集中的。于是形成了习惯,认为这是自然发生的。
成年以后,这种已经深入人格深处的感觉已经根深蒂固,哪怕成年后经过学习,冷静下来理智会告诉他,这个世界不是围着他转的。
但是只要一不注意,还是不由自主的以自我为中心来为人处事,自己还察觉不到。
只有感觉周围人都听他的才正常,如果让他听周围人的,他就觉得不习惯,不正常。
这就是特权感。在这种特权感的支配下,会做出一些让人非常不舒服的事情。
例如不知不觉的,总是和别人反着来。
别人说向东走,他就条件反射的说向西走。不是因为他经过思考认为真的应该向西走,而是他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特权感,找回那种生命早期的熟悉感觉。只要别人改变了主意,依着他,他才会觉得熟悉了,也安全了。
只有当他发现,周围人能被他影响,支配时,他才找回了曾经的感觉。
当别人说今晚吃炒菜吧,他就说炒菜不好,今晚吃面条。
这类都是小事,只是让人们心烦。家人无处会回避,只能迁就他,或者为了坚守自己的边界,每天和他闹矛盾。
朋友们会远离。
如果工作中出现了这种情况。当队友提出一个方案,本来没什么大毛病,他一定要提出另外一个相差不大的方案来替代时,慢慢的,愿意和他合作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大家都找理由,表面友善的疏远了他,于是事业停滞不前,自己是想不出哪里出了问题的。

4、权威性人格,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重男轻女的观念,本来就是权威性观念。
这是一个男权社会,无需质疑。父母就是因为认同不同等级的权威,也随大流的认同愚昧人群的主流思想,才能有这种愚昧的观念。
这种认知世界的思维模式,自然会被孩子学会。
同时,作为家里的儿子,也在这套观念中受益了。在家里,他得到了高一等级的父母的照顾,天然的认同父母。在与姐妹的比较中,他也得到了自己比姐妹高一等级的特殊待遇。
于是无意识的认同等级高的就应该受优待。
成年之后,这种观念和思维模式就开始影响他的生活。
首先,他会人云亦云,不加思考。
人群中哪种观点占主流,他就去追随哪种观点。他的人生目标一定是社会主流的目标,甚至是官方媒体宣传的目标。很少会想自己到底是否喜欢。
清醒的人看人,看的是这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内心的情感,个人品格。
他不会根据客观事实,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品质,只会根据社会地位,社会声望,财富等级来看待人。
甚至官方媒体去吹捧谁,他就去认可谁。当官的人去夸奖谁,他也自然认为谁确实不错。
他会天然的认为有名气的人,有钱的人,当官的人无论从个人品质,个人能力上都比别人高一等级,对他们产生倾慕之情。
权威性人格特别听话,在家里听父母的,工作后听领导的,亲戚中听长辈的,在社会上听有钱有地位的。
有独立思考的人不听话,是否要采纳某人的建议,需要经过自己考察事实,认真分析后决定。不会受到对方的社会等级影响。
你可能会想,刚才不是说重男轻女家庭的男孩很喜欢抬杠的,怎么又顺从了?
这里并不矛盾。抬杠不等于有批判性思维。
杠精只是喜欢言语上否定对方,来缓解自己内心的自卑感。至于到底是非对错是什么,他并没想过。
另外,他们也不是谁都杠,往往只杠社会地位身份看上去和自己差不多的,或者比自己低的。即使有时候也会和更高等级的人抬杠,也没过脑子。
抬杠之后无论从内心深处,还是行动,还是会无意识的跟从权威者。
抬杠只是为了寻找片刻的心理平衡罢了。
而有真正批判性思维的人,也许会在关键问题上,意见不同时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也可能会在非关键问题或者主观感受中,表示理解赞同对方。
但是头脑中清晰的知道,面对任何人和事情的判断,都是自己考虑清楚的,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影响。
看起来很有趣,一说话就抬杠的人往往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但看起来相处愉快,总是很能理解尊重他人的人,却往往有批判性思维。
真正的聪明人,只要和权威性人格坐在一起,交流不超过三句,就看你看透了。
他们会觉得你蠢,不值得深入沟通,也就不再说什么深度话题了。
很多人都说他遇不到高人,其实真正的智者就在民间,也许就在你身边,但是他们和你一样,只愿意和能懂得人沟通。
毕竟酒逢知己千杯少,愿意听,能听懂的,他能和你聊一夜。
话不投机半句多,你一张嘴,对方就知道你的段位,客客气气陪着你聊聊八卦和天气,再无交集。时候你还觉得这个人也不过尔尔。
在旁观者眼里,权威性人格也很让人讨厌,因为他们看上去很趋炎附势。毕竟言语中总是透露出对官方媒体,主流思想的无脑认同,对社会地位高的官员领导的崇拜,不分是非的赞同。
而对普通人却视而不见。
在清醒的旁观者看来,就是一个谄媚权贵的小人,不懂得真正尊重人。大家会躲着你。
这片大地上,自秦以来,官僚系统中的干吏,筛选的就是坏人和小人。
正人君子很难在这套系统中春风得意,呆不了多久,不是自己离开,就是被人排挤。但凡能在这个系统中干的如鱼得水的,品质可想而知。
这四十年来,尤其腐败。
而官方媒体是什么,是控制者的喉舌,是舆论宣传的工具。
所以,真正品质好又清醒的人,往往隐藏在民间。看到这种无脑相信官方媒体和官员的人,厌恶至极。
而你盲目去相信,甚至接近的所谓权威,可能对你别有用心 。
这个社会上分两个人群,权威性人格的人群和清醒有独立思考的人群。
一个在沉睡一个已经醒来,两个人群水火不相容。
在我们这种集体主义的文化氛围下,绝大多数人都被训练成了听话顺从的人格。可惜社会并不会奖赏这种人。社会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不是幼儿园。不是说谁听话老师就给谁小红花。
往往是敢想敢干,敢挑战规则的人,更加容易跳出樊笼,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一个听话而顺从的人,跟着队伍排队走,走到哪里你并不知道。
权威性人格最容易被人利用。让自己变成社会控制者,哪怕身边达官贵人,更高等级人的工具,棋子。最后放弃了自己的自由和头脑,被别人随意支配,摆弄。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用尽全力为自己谋取好生活,又有谁会因为你听话,就把你的生活安排好呢?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作为一个被别人捏来扔去的棋子,拿起来就用的工具,你又如何能争取到属于自己的利益,活出自己的人生?

5、情感狭隘,没有同理性和共情能力
“你只是重度抑郁而已,而我却有几个晚上不容易入睡啊。”
“他只是断了一条腿而已,而我却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吃。”
如果你看到某个大人说出这种话,一定觉得他太自私了。即使看到一个小姑娘这么看待问题,也会觉得被家里惯坏了。
表面上看,只是分不清事情的轻重,往深层的思维上看,这是大脑中思维的屏蔽。他们的思维仿佛被蒙上了一层金刚罩,只看得见自己。别人都是似有似无的影子。基本很少留意过。
原因和上面的一致,从小被周围人过度关注,习以为常的感觉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别人的存在就是为自己服务的,是来衬托自己的。
成年之后虽然从理智上知道这么想是荒谬的,但是从小周围环境给心里留下的感觉,已经变成了本能,用不着理智参与了,遇到事情时会自动按照自我中心的模式处理。
以自我为中心,成了重男轻女家庭男孩的情感,思维模式,成了他们的本能。运行起来行云流水,自己都察觉不到。
由于被过度关注,自己遇到的每一个小心酸,小挫折都被长辈隆重对待,同时也亲眼目睹了长辈们对带姐妹时的轻描淡写。
很多时候,伤害并不是来自事情本身,而是来自比较。如果没有与姐妹之间的比较,可能这个男孩会觉得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遭遇都是需要隆重对待。
但是有了比较,这种比较会让他们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只有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情绪遭遇是重大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都是微不足道的。
于是他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会堂而皇之的强调自己的情绪和遭遇,说出本小节开头的话,而意识不到哪里出了问题。
在他们的感觉里,自己是值得所有人隆重对待的主角,而别人都是面目模糊,特征简单的npc,是来配合他的。
我身边有几个八零后初期出生的男性,都是重男轻女家庭中唯一的男孩。
三十多岁时伤透了妻子的心,离婚了,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以自我为中心考虑事情,丝毫不考虑对方是否能接受,甚至不考虑法律上是否能过得去。
曾经有一个人离婚时找我们几个朋友帮忙争财产。大家的意见是按照法律办事,但此位仁兄却坚持想让本来属于女方的财产无理由的让给他,理由是他因为离婚受伤了。
欲望自私,思维幼稚。这帮朋友终于看清了他的真面目。也渐渐不和他来往了。

恶和蠢是不一样的。
自己知道恶,而处心积虑的去做,甚至用一些手段掩饰,这是真的恶。
自己不知道恶,堂而皇之的去做,还觉得别人为什么不支持他,这是蠢。
没有同理心的人,是第二种。
同理心是指,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共情能力是指,能从别人的角度体会到别人的感受和情绪。
没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不仅仅是情商不高那么简单,而是导致日常遇到事情,想不到好的处理方法。无论人际交往,还是工作,或者生活,都会处处受阻。
日常表现即,遇到问题没有思路。
首先,和别人合作的能力很弱。例如团队合作,有同理心的人会很细腻的考虑到队友负责的工作内容会遇到什么困难,能做到什么程度。自己在工作中应该做到哪个程度,队友能轻松的配合上来。懂得配合的人,才能在团队合作中受欢迎。
其次,执行命令和管理下属中,会错误百出,引起他人厌恶。
执行领导的命令,首先要明白领导这么安排的意图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想搞清楚这些,需要站在领导的角度想,这样才能深刻理解自己接受的工作是什么,才能有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
否则就变成了一个类似酒店送餐的机器人,只知道根据表面字面意思听话照做,觉得机械式的完成任务就可以,至于结果是否能帮助推进整个项目进程,是否是个有效的结果,并不在意。
谁会愿意带着这样的下属工作呢?
自己管理下属更难,你得站在下属的角度,考虑到他目前的技能水平,他的心理状态,该将哪项工作交给他更能发挥他的能力,该用哪种方式给他安排工作,他更能心领神会,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
否则,下属必定会有不满情绪。
第三,和别人谈判的能力很弱。
日常生活工作,难免会遇到谈判的的时候。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没有同理心,想不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不仅想不到对方的诉求,也想不到对方可能做出的行为。 
那么,曾经被你搞砸的关系,你想修复,脑子里想的全是自己的意愿,希望对方和自己重归于好。却想不到对方为什么要和自己决裂,甚至不会思考这个问题。
就像一个吃奶的孩子,看不见别人,只是不管不顾的提要求,要求对方满足自己的意愿。 但你是个成年人,谁愿意无休止的迁就你?
另外,那些和你站在利益对立方的人,你们双方的谈判就是为自己争取利益,并且最终达到意见一致。你不从对方角度思考,他们的诉求是什么,担忧的是什么?你又如何谈判,只能是先一味的提要求,拗不过对方,就缴械投降,任由对方宰割。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交流。
说的简单点就是,遇到事情没思路,能力不行,总是束手无措,办不成事。
第四,伤害别人而不自知
共情能力是一种感觉。能感受到对方的感受。看到别人被人欺负了,自己心里酸酸的,觉得对方心里肯定也有这种酸酸的委屈。看到别人受欺负了,自己心里也有一种愤怒的感觉。看到别人身体有病痛,自己也觉得疼。看到别人生活的很困难,自己心里会生出一种悲凉的感觉。
看到别人的遭遇,就像自己遭遇了,心里也会有感觉。这种能产生感觉的能力就是共情能力。
有共情能力的人往往很善良,往往不忍心伤害别人。没有共情能力的人,就谈不上善良了。
也许他也会去帮助别人,但可能是为了让别人夸奖,或者所受教育让他认为应该这么做。这些都不是共情能力,不是真正的善良。
重男轻女家庭的男孩,很难有共情能力,可以说,这种人类天生就有的能力,在生命早期的经历中,被养育者给扼杀了。
没有共情能力的人不懂得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本质,就是尊重他人的感受。而感受往往在细节中,说话办事时能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和意愿,尽量尊重对方的感受和意愿。从而在自我和他人的人际关系中找到平衡。
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不尊重他人的人,都不是故意的。而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他们的脑子里只有自己,意识不到他人。
只有真正邪恶的人,才会已经注意到了对方的感受,也能体会到对方受伤后的痛苦,但故意让对方痛苦。
但,就算你是无意识的,不尊重他人也是客观事实。他人不会因为你的有理由,就不痛苦了。这也就是有些男人觉得为什么别人莫名其妙就对他有了意见。
做事情之徒自己高兴,是否伤害到了别人,自己没感觉,就以为别人也没感觉。自己忽视的事情,自己的记忆里是没有的。
在外人看来,这个成年人仿佛脑子里缺一块,无法沟通,是盲区。
时间久了,对你真心的人,必然会陆陆续续被你伤透了心,然后离你远去。你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面对他人的离去,这类人不会考虑别人为什么离去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从别人的角度想。
只会考虑希望别人回到自己身边。一切思维活动以自我为中心开展。
没有共情能力和同理心的人是不懂得爱的。
他们也许会非常想你,也许不能失去你,那都是因为需要你。和你在一起,感觉高兴的是他,至于你高兴不高兴,他没想过。
他们也许会送你很多礼物,全都是他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都不是爱你,而是爱自己。
而真正的爱只有一条,能尊重对方的感受,心疼对方。希望对方高兴。
第五,学习能力很差,理解力受阻
经过观察发现,没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的人,连学习能力都很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越来越发现,理工科技术类知识只是一项让你做好工具人的技能,只是让你有口饭吃。
而你过的是否幸福,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理解生活理解社会,如何在关键时候作出正确的决策。这些才是决定你人生成败的真正学问。这些都是人文社科类知识,尤其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
这些学问不仅仅需要机械性的逻辑理解,更需要能设身处地的从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理解。这种理解能力,需要的就是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没有这个能力,即使读完书,也很难理解为什么纳粹德国时人们那么麻木,青少年自我意识成长时内心的冲突,鲁迅笔下的看客在消费人血馒头时的邪恶是什么。
他们在接触这些和自己境遇不同的信息时,脑子里全是以自己为中心出发的想法。
就像一个盖好盖子的杯子,再怎么从杯子上面倒水,水也灌不进杯子。
除非有一天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个缺点,在听别人讲话和读书的时候,可以的提醒自己,用力去想想别人到底在说什么,可能才能开一条缝。
否则,外界的信息进不来,自己的认知无法提高,更加解决不了没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的问题,就成死局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重男轻女家庭成长起来的男孩子,幼稚,固执,还很难交流的原因。
他们不是故意的,幼年就被关上的大脑之门,让他们的心智没有机会发育。
如此心智,在这个男性社会压力比女性大的环境里,背负着家庭妻儿的责任,能力不足,处处困难。又如何能轻松的生活。

这种家庭里长大的男孩由于被父母和亲人过度关注,从小的一举一动都被人拿来放大,观摩,评价。关键是,这种关注是在比较中产生的,由于有家里姐妹的衬托,男孩感觉聚焦在自己身上的目光更多了。
他们会在这种关注下,一边享受着做焦点的感觉,一边承受着大量来自他人的评价。这种经历会给他们造成一种错误认知,自己的所有行为就是用来被别人关注和评价的。
他们心里有两个负担,一是觉得应该努力去得到他人赞美。二是害怕他人对自己有负面评价。正常人都会有这两方面的顾虑,程度不同。
但是,当一个人24小时暴露在舞台中间,被众多观众的目光像聚光灯一般照着,他就只能做个演员,无暇做自己了。
这两个负担逐渐的扭曲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当注意力都在关注旁人怎么评价自己,一个小孩子,就无暇顾及自己内心的真正喜好了。
时间久了,已经习惯于这种思考和行动的方式,以迎合他人喜好为目的,逐渐的活成了被聚光灯绑架的傀儡,忘记了自己也有心。
最后深入到潜意识,就变成了本能。长大以后,即使理智上认为做人得跟随自己的心,但是具体遇到事情时,却不知不觉的将注意力放在了迎合别人评价上。
具体表现为:
1、小时候被大人夸很懂事。
其实,真正的懂事是用理性的思维,思维缜密的分析客观事物,用感性思维深切的体会他人的情感和世界的广阔。最终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方式,看清世界和人心运行的规律,明确自己如何度过一生的方式。
但是在中国的环境下,大人们说的懂事,恰恰相反。
此处的懂事是指懂大人的心思,很容易就能哄大人开心,甚至很会察言观色。在大人在意的事情上,很用心。例如有可能学习成绩很好,很懂礼貌。但他们学习成绩好的原因不是因为热爱学习本身,也不是为了改变自身命运,而是为了得到大人们的正面评价。
懂礼貌也一样。他们懂礼貌不是因为觉得别人需要被尊重,因为他们没有共情能力。而只是为了让大人们夸他是个有素质的好儿童。
这种“假懂事”的儿童比比皆是,他们的懂事其实是麻木不仁,守规矩,不会独立思考,放弃真实自我,小时候是大人的提线木偶,成年后是社会模式的傀儡。
所以你会发现,有一些上学期间学习成绩非常好的人,成年之后进入社会却一本书也不读了,几十年过去,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还是停留在上学时期。就是这个原因。没有他人关注,他们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2、没有真正享受其中的爱好,也没有真正想去追求的人生梦想。
真正的爱好是指,人会不由自主的去做一些事,从小就喜欢,长大了也没放弃。
一有时间,他就沉浸在自己的爱好里,乐在其中。过程就乐在其中,取得了成绩也非常高兴,是否取得成绩也并不在乎别人是否认可。他们在自己的爱好上,总是表现的很有灵气,取得成绩也比别人更加容易,有明显的天分。
例如,有的人从小就在听音乐上,比别人更加灵敏,也更加能感受到美。有的人在语言文字上,一出手就很有灵气,有的人在踢足球,画画,游泳,数学,做菜等方面,总是非常热爱,还很轻松的抓住关键点,取得让人耳目一新的成果。
这个才是真正的爱好,是与生俱来的。当一个人把自己天生的爱好当职业,会非常轻松的,就能脱颖而出,成为同领域中的佼佼者。
正常人每个人都有一种先天的爱好,只是程度轻重而已。除非大脑先天发育严重不良。
还有一种爱好,是人们在后天培养起来的,这些事“假爱好”。
例如很多人觉得自己没爱好,脑子里只有生活的琐碎和工作的压力,要么就是人际关系的烦恼。除了这些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最后听别人建议,得培养几个爱好,可以释放压力。 于是抱着目的性的去培养爱好。
这种所谓爱好,只是培养出了一个暂时让你缓解压力的出口而已,并不是你真正的由生命深处热爱的东西,你不会在任何艰难中都念念不忘的爱好。
这种爱好,只能算作一种后天的技能。
只有先天的爱好,才是一个人真正自我的释放。后天的爱好,空心木偶也能学会一项。
内心深处对某件事的喜欢,甚至上瘾,都是心底那个真正自我的享受。是自己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当一个人从幼年起,注意力就集中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上,也就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感受了。
为了照顾他人评价,真实的自我被一次次压抑,忽略,时间久了形成习惯,就自然而然的不考虑自己的内心了。
那么,也就逐渐的没有了由心而发的爱好,也感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
没有爱好的生活,必然枯燥,白天在精心计算着如何能在现实世界里获取更好的职位,更符合大众的成就,更好的口碑。夜深人静时,就会陷入虚无和枯燥中。
内心如同一片焦灼荒凉的沙漠一般。
真正的人生理想,是一种终极价值,是当人们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或者理想实现时,精神世界能得到巨大的喜悦。这种喜悦是个人的感受,和任何人无关。为了这种内心深处的喜悦,而矢志不渝的去追求。
因为没有内心感受,没有爱好,也就无法明确人生的追求。只能跟着外界给的目标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小时候为了让大家夸奖学会察言观色,做一个懂事的宝宝;上学后为了得到家长老师,亲戚的认可,争取获得好成绩;工作后为了得到领导的夸奖,努力做个好员工。
步入社会,为了让别人羡慕,努力在大城市扎根,努力获取那些大众追求的主流目标,陷入了只有房子,车子,票子,儿子的单一漩涡中,依然找不到自己。
这样的人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因为你没有发挥自己真正的能力。
也许你是一条鱼,却忘记了自己是鱼,一辈子都在努力的和猴子们比赛爬树,或者和马群比赛赛跑。
把自己累的精疲力尽,却没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潜能。
不仅在现实中失败,内心深处也因为没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而倍感压抑和枯燥。
人只有去做自己真正热爱并且擅长的事,才能轻松的取得成就,同时内心得到快乐。
幼年时就丢失自我的人,其中一部分到了中年之后,发现生活这么累,也没什么正面反馈,于是就放弃了继续奋斗,接受了自己是个失败者的现实。
最终也没有幡然醒悟,找到真实的自己,去过属于自己的人生。

(这种家庭的男孩,无数亲人的关注,如同聚光灯打在他身上。他24小时暴露在周围人的注视下。为了不被人批评,被人夸奖用尽力气表演,哪里还有多余的心思去思考世界的本质,追求自己的热爱?)
3、做事情注重形式,不注重结果 
当一个人身上集中了两个特点,自恋型人格和以外界评价为标准,他将会变的很肤浅。做人做事只看表面,也不会深度思考了。
自恋型人格导致他看待任何事物都从自己出发,很难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是什么感受,别人的行动是根据什么认知产生的。
也就不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一件事情的全貌。
这就导致,他以为其他人和他一样,做人做事都是给别人看的,因为他自己的行动就是从别人的评价展开的。
于是他就会认为,给别人看,就是世界上所有人做人做事的目的。
那么,他看到的事情的表面,就是事情本身。那么自己也就这么去做。
于是就会产生以下的一些行为。做人做事只注重形式,却不注重结果。
例如,正常人陪病人去医院。关注的是能给别人提供帮助。
病人到底哪里不舒服,经过检查到底是什么病,医生是怎么说的,最后是怎么治疗的,需要注意一些什么。病人在就诊的过程中是否行动不便,是否需要自己帮助,帮助跑腿,和医生咨询,帮助拿东西。
同时病人身体不适,是不是心情也不好,需要陪伴,是不是需要我来帮助疏解心情。
既然陪病人看病,就要以病人为中心,看看自己能为病人做点什么,减轻他的负担。
但是自恋者在乎别人评价,考虑的不是这些,而是他自己的人设。看我今天为了陪你都来医院来,你看我是不是一个善良的人?
我也要让别人知道,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就够了。
看到别人陪病人去医院,自己就以为人去了,在医院露个面,自己的肉体和病人的肉体一起走进医院就行了。
这样就完成了陪病人去医院这件事,让别人知道自己陪病人去医院了,自己的做人履历上又增加了一条光鲜的经历,就可以了。
至于细致入微的帮助病人,帮你挂号,咨询医生,联系病床,带着上厕所,帮助开解心情,他都没想过也不会去做。因为即使做了这些,外人也看不到。既然走进医院,人设就完成了。具体怎么做的没人知道。

例如,和亲人团聚。
正常人和亲人团聚,关注的是亲人之间的感情,会认真的交心,关心对方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最近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不开心的事,都交流一下。看看有没有让大家开心的,或者需要互相支持温暖的事情。
但是做人做事太在乎表面的人,看到别人亲人团聚就是坐在一起吃个饭。过年过节一起去趟饭店。于是自己就认为,只要形式上模仿一下去饭店,就完成了亲人团聚。大家坐在一起吃饭,除了寒暄根本不在乎别人的事情。
以为只要肉体坐在一起,大家就是亲人了。
至于到饭店后,别人家的亲人之间互相有什么沟通,沟通到哪个程度,饭后亲人之间互相之间一起经历了什么事情。
因为他没看到,就以为不存在。所以只能模仿表面。
例如开会,出差也一样。正常人开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出差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
但是做人做事只看表面的人,只看到了大家带着本子和笔一起坐在会议室说了一会话,就是开会。
于是当自己参加会议的时候,也学着别人坐在那里,但注意力却没放在会议内容上。还以为自己也参与开会了。当事后同事感觉他不靠谱,具体工作不带他了,他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这种做人做事只做表面的花样子,三十岁之前还能理解,有些人成熟的晚。
但是如果三十岁以后,还这么做,在别人眼里,就像一个没开机的机器人,冒着明显的傻气,很中二,很虚伪。
这种虚伪的背后,带着明显的大脑不开窍的症状。
他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装出一副对你好的样子,却没有真正的为你着想。他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事情,却没有真正在乎事情的结果,和牵扯在其中的人们的利益。
现实中有很多人,在不需要虚伪的时候虚伪,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还让亲近的人通过一两次接触就看透了他,发现自己只是他在外建立人设的工具,必然会伤心而去。
纵然在不明真相的人群里,他有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设,但是每一个真正靠近的人,都会发现他的虚假不作为。
但是他自己还很委屈,因为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看望病人,参加开会,和朋友亲人吃饭聚会,怎么最后大家都对他有怨气呢?
自恋型人格不会反思,最后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别人都不懂感恩。
当自己不和别人交心,亲人之间不懂得真正的互相支持关爱,工作上不懂得真正的把事情做成,做任何事都是在模仿表面,时间久了,不仅亲朋故友离你而去,工作生活也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人生如何不失败?

做人做事模仿表面的背后,是简单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必然造成看问题只看表面,不会深度思考。
对成年人来说,这可是个大问题。
看问题只看外围,不看核心,做事情不看目的,只模仿表面。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很容易就被城市机器消耗殆尽。自己忙忙碌碌好久,发现什么结果都没产生。
但遇到挫折又不会总结经验,总结出来也可能是错的。
于是自己的思维很容易就回到最简单的归因上:这就是命,可能是遗传吧。
当人在三十岁以后,还是这个样子。一旦做点事,张口说点话,在别人看来,就是一个看上去很正常,但是又觉得哪里别扭的人物。其实就是明显的脑残样子。
人一生的命运由认知决定,当你思想不深刻,对社会运行,人性反应,经历的事情都看不到深层的逻辑时,你就只能像风中的叶子被外界推着走,被别人耍弄利用,自己做事也一塌糊涂。
一个中年男人,心智能力只停留在了十几二十岁。
带着十几二十岁的心智,和一群正常心智的中年人在一起相处,竞争,合作。做事又如何能顺利,如何能被优秀的团体接纳?又如何在这个社会上打拼?
于是,很多重男轻女家庭的宝贝儿子,在中年前后,会发现自己过的越来越艰难,越来越看不懂这个世界了。
小时候妈妈和亲戚们都夸自己是最聪明能干的孩子,怎么在社会里却发展得这么艰难呢?
一个人本来先天智商不低的人,成年之后心智能力发育缓慢,明显比同龄人滞后,这是心理问题限制了智商发挥。
拜从小被大人过度关注所赐。
从小,大人和亲戚们的过度关注就像聚光灯一样24小时照在这个男孩子身上,让这个男孩子成为舞台上的演员,疲于应付自己的每个举动引起的观众反应。
忙忙碌碌的只顾着表演,早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思考自己的内心,去关注他人的真正需求,也没有精力去深挖事件运行的本质了。
没有精力去锻炼自己真正的做事情的能力,只顾着表演了。
心智发育很早就停滞了,重男轻女害人不浅呐。
除非这个男孩中年前后突然惊醒,发现了问题所在,不能再这么下去。自己的心智才有可能再次启动发育。

一个从小被周围人们过度关注,过度赞美到脱离实际的孩子,一方面会变得狂妄自大,感觉自己很与众不同,很聪明;一方面又自卑,怀疑自己真正的能力是不是像周围人们说的那么厉害。

又习惯于备受关注,所以尽量不让自己出丑,因为无法面对他人失望后的羞耻感。

怎么才能让自己不失败呢?那就是干脆不做,不去尝试。只要不去做,就没有失败的机会,别人就不会知道我的真实能力,他们就会继续赞美我。

于是变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

人们的过度关注,就像绳索一样,套在这个孩子身上。

心理学上,把人的成就动机细分为两种。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这两种动机每个人身上都有,都很正常。

在合理的范围内,这两种动机的存在,对普通人是有好处的。做一件事情之前,成熟的人必然先权衡利弊,不仅要看成功和失败的概率,还要看自己付出的代价和收获的比例,最后判断这件事值不值得做。

如果经过分析,发现失败的概率比成功大,人们就会被避免失败的动机驱使, 放弃行动。

如果经过权衡利弊,发现失败后需要付出的代价巨大,而成功后的收获却相对较少,那么也会被避免失败的动机驱使,放弃行动。

只有当成功的几率很大,或者即使失败,损失也不严重,但是成功之后,收获很大,人们才会被追求成功的动机驱使,去积极迎接挑战。

关键问题是,如何评判代价与收获的量?这两个因素不是客观不变的,而是根据当事人自己的情况决定的。其中有很多主观因素。

你一定听过一句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例如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不会轻易犯法,因为他不想因此失去自己的社会地位。

有一家老小和稳定工作的人,不敢和外卖小哥有冲突,因为不想影响自己稳定且惬意的生活。

你会发现,一穷二白的人们,更愿意搏一搏,因为自己已经一无所有,即使失败,也没有什么可失去。万一成功了,就摆脱了目前的窘况。

所以,越是有稳定社会地位,稳定收入来源,和需要长期担负的责任,例如养家养孩子的人,越是循规蹈矩,服从管理。不敢冒险。

让他们不敢冒险的,就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那么被周围人过度关注的孩子呢?也许理智上,他们会分析出迎接挑战是应该的。但是在感觉上,不敢。

为什么不敢?因为被过度关注的孩子,自我早就被压抑了,目前所认识的自我,是被周围人的夸奖,评价构建的自我。他们脑海中的世界,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他人关注为肌肉骨骼,搭建起来的世界。

在他们的感知里,他人的评价是自我世界的基础,可惜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自我世界是虚假的。

所以绝对不能失败,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出岔子,因为一旦不能维持周围人的评价,这个虚假的自我世界就坍塌了。

于是遇到挑战就退缩。

这种心理,不仅出现在重男轻女家庭的男孩身上,也会出现在一部分官员子女身上。无论什么原因,只要是一个从小被过度赞美,过度关注的人,都会逐渐变的有了偶像包袱,行动时越来越倾向于表演,越来越假,越来越压抑真实的自己,越来越束手束脚,不敢挑战。

当然,他们从小的自我膨胀,接受不了承认自己不敢。所以他们会找个理由, 一边麻醉自己,一边欺骗别人。

例如他们会说:

这个项目我接不了,不是我能力不够,也不是我没勇气,是我家里有事,没时间。

这个考试我不参加,不是因为我学识不够,是我根本就不稀罕。

公司的新机会我去不了,不是我不想去,是我觉得现在的领导这么信任我,他一定不放我走。所以我也就不和领导提这事儿了。

只要我不去尝试,我就不会失败,只要我不失败,就不能证明我不行。如果我真的参与了,也许比你们都强,但是我就是不去。

这种自我麻醉,在旁人看来非常可笑,就像个幼儿园的孩子对着大人撒谎,旁人都看的很清楚,自己还在那里演。谁戳穿了就对谁生气。

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带着一身的创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问题。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验证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改正问题的。俗世中的每个人都在修缮着自己,直到越来越圆满。这很正常。

问题是,这些心理问题中,自恋心理是在太难修正了。因为他们无法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全局,思考问题只会从自己出发。自恋的本质就是在乎他人评价,不反思自己。如果真的会反思,在能反思的那一刻,自恋也就治愈了。

普通人也害怕失败,怕的是自己的之前的付出付之东流,怕的是失败后自己的目的无法实现,怕的是跟随自己的亲人和员工也因为自己的失败而蒙受损失。

但是,从小被过度关注的孩子害怕失败,怕的是别人嘴里的那个虚假形象坍塌,怕的是被别人看到自己的真面目,怕的是人设崩塌。

至于自己的真实损失,他们并没那么在乎。至于因为自己的失败而导致他人受牵连,这方面想都不会想。

那么,遇到挑战就本能的退缩,退缩之后又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给自己找理由自欺欺人。这样一来,就又失去了审视自我,个人成长的机会。

长期靠自我麻醉活着。

人在现实中的发展,就是需要不断的挑战,不断的攀登高峰,不断的解决问题,才能逐渐进步。个人能力,现实成就,在一生持续的挑战中逐渐成长着。

人的个人精神成长,也是在不断的挫折中,才能经历磨砺。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心性,认识世界的悟性,毅力,意志力,对世界的理解深度,才会不断的成长,随着岁月推移,逐渐的成为一个通透,智慧,强大,温柔而独立的人。

当被过度关注的孩子为了维护他人的正面评价,而不去接受挑战。那么当人到中年,自己的经历苍白,能力不足,心智发育停滞。和同龄人的差距逐渐拉大,自己的无能就再也遮掩不住了。

被旁人鄙夷,是迟早的事。恰巧这又是他最在乎的事。

于是最后,必然会觉得。我小时候觉得自己挺聪明的,怎么中年以后觉得自己变笨了?

在内心的激烈冲突中,有的人会坚持不懈的找一条精神出路,有的人则认怂了。

很多人在此时,就干脆放弃了。也许我就是这样的命吧。变得懒散,更加不争取,变得心态消极,开始得过且过下半辈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重男轻女的家庭的儿子,被过度关注的孩子,有一部分,中年之后,变得油腻而废物。还喜欢夸夸其谈的原因。

也许他们在午夜梦回,实在无法欺骗自己的时候,也会想,其实是自己不行,白天的表现都是在演。

当然,原生家庭不能决定人的一生。 只要人能意识到自己的目前的低谷,和自己的心理状态,是由以上原因造成的。就有改变的可能。

这些心理上的改变,非常简单,只要从认知上放下在乎别人评价的包袱,在行动上硬着头皮去挑战几次,有了几次成功的经验,也就没那么怕了。

从此之后,你就会觉得脱去了身上那些束缚自己的绳索,仿佛脱去了沾满水的沉重棉衣。整个人会觉得轻松自如,也开始体会到自由的感觉。

以及释放自己的能力,跟着自己心走的感觉,这个时候,当你对自己的认识落在了真实里,才能感受到真正的自信带来的踏实感。

人的所有独立中,人格独立最难。

即使某人经济独立,生活独立,也能独立的去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
只要他还在不加分析的认同父母,期待得到父母的认可,努力的目标是完成父母的心愿,人生的目标是成为一个父母希望你成为的人,就不等于人格独立。
人格独立的核心,是精神独立。也就是自己经过艰难探索,通过不断的观察,学习,分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思考模式,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认知体系,才叫真正的独立。
黑格尔曾经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到的“主奴理论”,就是这样。
当你的意志不是自己产生的,而是遵从他人的,那么,你就是他人的奴隶,他人就是主人。
这种意志在日常生活中涵盖的范围很广,大到对人生目标的确立,小到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人,再小到自己每天的心情。
在中国这样的文化土壤里,专制型家长非常多,本能的想在子女身上寻求特权感,所以会事无巨细的控制子女的想法和行动,把子女培养成了只会行驶主人命令的机器人,还夸他真是个听话孝顺的孩子。
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这一点非常严重。父母认知太低,才会重男轻女,那么他们也没有审视自我的意识。
他们对儿子的过度关注,通过事无巨细的安排儿子生活学业人生,用语言侵入儿子的思维过程。像千丝万缕的藤蔓一样,将儿子这棵小树苗缠绕的严严实实。
由于儿子从一出生接触这个世界,看到的就是这堆藤蔓的缠绕,所以无法辨别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在被缠绕的过程中,还体会到了温情和安全感。
由于没有明显的伤害,所以也没有逃脱的意识。
终于,藤蔓把儿子控制成了木偶。你可以看看重男轻女家庭的男孩,有相当一部分,终其一生,人格都无法独立。
他们和父母非常相似,看到强者会退缩,遇到霸凌委曲求全,为人处事逆来顺受,模仿着父母的样子欺负自家姐妹,也无意识的带着对女性的歧视。
他们也许在前半生很努力,努力实现父母的期待,用自己的全部人生,争取把自己变成一个父母想象中的优秀人物。他们很害怕父母失望,也怕被父母批评,他们甚至没想过反抗父母,也不敢否认父母思想上的错误。
非常听话,非常愚孝,带着妈宝男的气质。
他们是被父母的意志牢牢控制灵魂的奴隶。

可惜啊,现代社会如此残酷,一个轻装上阵的成年人尚且在打拼中觉得吃力,更何况身上依附着藤蔓一般,父母的沉重灵魂呢?
父母的低认知和低质量的情商,让他们自己的人生已经产生了失败的结果。
而他们的儿子,这个男孩,却要带着这套错误百出,又早已过时的说明书,进入新世界。灵魂上还背负着千斤的负担。
他们如何取得成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轻松幸福的人生?
人们说,重男轻女家庭的男孩,成年后往往是废物,中年以后甚至开始变得油腻还自暴自弃了。
你不妨看看,他们那个略显驼背的身躯上,背着什么?你有没有看见他父母和长辈们若隐若现,像雾气一样的面孔?
你不妨看看,他们那张明显绝望又懦弱的面孔上和眼神里,会浮现什么?是不是那些带着愚蠢,迷茫,总想依附他人的父母的面孔?
如果你看到了,你就会猛然发现,原来这个男人是个傀儡,是个被腐朽灵魂附身的肉体。
是个木偶,是个全身拉着线,被人背后操纵的木偶。
重男轻女家庭的男孩,即使有一天发现了问题,也没有勇气挣脱。因为这种家庭,迂腐的道德观太重,这些毒液也大多数注入了男孩脑子里。他要孝顺,他要听话,否则就是个罪恶的人。
他不敢。
这种家庭里的女孩子们,由于在家庭里不重要,从小受的关爱不多,伤害多。被灌输的道德毒液也不多。所以她们在自己血肉模糊之际,只要不放弃,救赎自己的可能很大。
男孩不一样,脑子里的道德毒液,让他们想不清楚,也不敢多想,否则,不需要他人谴责,就已经承受不了自己对自己的道德谴责了。
这是他们的难。
但是,即使再难,也得挣扎。
首先,脑子里要想清楚,自己的事,别人的事。
父母对男孩的期待,是父母这一代由于愚昧观念导致的思想。是他们自己的事情,男孩可以不接受。
儿子的人生是自己的,自己有权力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没有给别人当”耀祖“的义务。
父母的行为,心理,思维模式,像幽灵一样附着在男孩身上,本身就是罪恶的,你需要鼓起勇气,面对现实,用力挣脱那些附着。
这和你是否孝并不关系。
你对父母唯一的责任和义务是,在保证自己生活的基础上,给他们足够好的物质生活,同时给他们适当的情感安慰。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的人生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你们而活。我不和你们共用一套认知体系,你们的人生我能理解,你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我也能理解。但是我不认同,更不会接受。
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爱,而不是一个奴隶对主人的报答。
最后。
重男轻女的家庭,害男也害女。
只是,被伤害的女孩,是明面上的,有良心的人都能看得见。
而男孩被伤害的更深,只是方式隐蔽而温柔,严重性甚至是抽骨拔髓的毁坏。
看看结果就知道了,这样的家庭的子女,女儿往往能重生,而儿子却在似死未死,一滩烂泥一般的废掉了。
今天写下此文,希望能对这种家庭的男孩有些帮助,也提醒为人父母者,不要再酿造人间惨剧了。
荣格说的好,人从四十岁才开始属于自己的真正人生,在此之前都是考察。
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在四十岁前后,才能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清了自己的处境,和环境中的人和事的本来面目。
这个时候年富力强,并不晚,只要你对自己够狠,给自己更换一套运行系统,好好整理你的灵魂。人生的下半场,你完全可以带着清醒的头脑,轻装上阵,改天换日,活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当然,现实中大多数人做不到,第一,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觉醒。第二,他们没勇气,也没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不去做。
请你相信,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混完一辈子。但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往往是错的。古今中外,真正有魄力,有活力,有决心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永远是少数。
就看你自己的选择。
本文完


金刀慧见孙娟的书房
孙娟老师用社会学、心理学知识帮你理清认知,驱散生活迷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