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社会是一种事物,
不如说社会是一种过程。
——《仪式过程》
《仪式过程》一书出版于1969年,特纳把内容丰富的民族志报告,与比较文化、比较文学的感受及效果,极具特色地融合在了一起,他以生动的描述揭开了一个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信仰与行为系统的面纱。
此书上一版在豆瓣评分8.6,甚至出现绝版的现象——二手书的价格也因稀缺而需要溢价购入。
书中包含珍贵的资料照片,真实再现了非洲土著的仪式情境,带读者在充满异国情调的族群中探寻一些神奇的问题:
非洲土著如果生了双胞胎怎么办?无法生育孩子是因为蒙受了祖先的阴影吗?酋长在继位之前居然要先忍受暴力和辱骂?
2024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再版《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无论你是爱好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者、老师、学生还是普通读者,这本书都值得入手。
新书发布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
维克多·特纳 著
柳博赟 译;黄剑波 审校
ISBN:978-7-300-32838-6
2024-06
79.8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推介语
特纳的著作博学而具有独创性,其中充满了激发人思考的创见。
——《美国人类学家》
在其第一本关于仪式行为和象征分析的著作出版十年之后,特纳写作了本书,并说:
“它代表了我的一种努力,试图解放我自己的思想,并希望能对其他人有所帮助,得以从对‘结构’作为唯一的社会学维度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社会人类学家以及其他学者逐渐认识到他如何巧妙地在部落仪式领域中成功构建了一些重要概念,比如“阈限”和“交融”等,尽管他起初主要讨论的只是部落仪式。
《仪式过程》俨然成为经典之作,堪与列维-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
内容介绍
精彩样章
《仪式过程》
伊索玛仪式
举行伊索玛仪式的原因
恩登布人生活在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大的村庄里,以母系一方来确定自己的血统归属,女性结婚后随丈夫居住。
这样做的结果是女性成员——她们的孩子由她获得首要的世系关系和居住关系——会在丈夫所在的村庄度过她们的生育周期,而不是在母系亲属所在的村庄。恩登布人并没有特罗布里恩岛民那样的规矩。
特罗布里恩也是母系社会,但在那里,遵循上述婚姻模式的妇女所生育的男孩,一到青春期就必须住到舅舅或其他母系亲属所在的村子中去。这个规矩的结果就是所有生养众多的家庭反而变成了暗中的战场,丈夫跟妻子的兄弟们和舅舅们争夺孩子同自己居住的权利。
因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割断的,这种居住权的争夺,无论是历时很长还是较短,最后总是以母亲随着孩子回到自己的母系亲属居住的村庄告终。
我所得到的恩登布人离婚率数字表明,在有可靠的定量数据的中非母系社会里,部落居民的离婚率是最高的,而且每一个部落都有十分高的离婚率。由于妇女离婚后才可以回到母系亲属那里去——这样她们的孩子就更可以与这些亲属居住在一起。
事实上,如果一个村庄的延续是通过女性来完成的,那么这种延续就意味着婚姻的终结。但是,如果一名妇女同她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住在一起,遵从“妻子应当取悦丈夫”的现行社会规范,就意味着没有遵从另一项同样有效的社会规范,即她应当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自己所属的母系村庄的成员。
有趣的是,母方的直系亲属的祖先阴影——她自己的母亲或外祖母——让这名妇女遭受了生育上的紊乱,导致了暂时的不孕。
当这些不幸的人得到占卜之言,说她们被母系祖先的阴影抓到的时候,她们之中的大多数都与丈夫住在一起。对此,恩登布人会说,她们之所以被抓,是因为她们“忘记”了祖先阴影——所谓的祖先阴影不仅包括直系的远祖,还包括更近一些的母系长辈;而以她们为核心成员的村庄并非丈夫的村庄。
包括伊索玛仪式在内的治疗仪式具有一项社会功能,那就是“促使他(她)们记起”那些祖先阴影,而那些阴影正是当地共同居住的母系家族的结构节点。
恩登布人认为,祖先阴影给人带来的不孕是一个暂时的情况,只要举行合宜的仪式就能够除去它。
当一名妇女记起了使她遭受此难的祖先阴影,即记起了自己应该首先忠于母系祖先,那么加在她生育能力上的枷锁就会被卸下,她可以回去与丈夫一同生活,但她需要时刻铭记,自己与孩子们是应当始终忠于母系祖先的。
互相矛盾的社会规范所导致的危机,就这样在富有象征意义和内涵的仪式下化解了。
即刻拥有
作者简介
维克多·特纳,1920—1983,英国人类学家,象征人类学和人类学曼彻斯特学派的代表人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当活跃和多产。特纳的人类学研究多以象征仪式为主题,通过仪式把握社会结构的重新组合。特纳的代表作有:《一个非洲社会的分裂与延续》(1957)《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1967)《苦难的鼓声》(1968)《仪式过程》(1969)《戏剧、场和隐喻》(1974)等。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