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帽庄专给中外政要做帽子!︱前门大街上有“宝座”“宝锅”的餐馆到底是哪家?︱从南到北中轴线67

文化   历史   2025-01-01 06:30   北京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星标,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收听音频

从南到北中轴线67

前门大街上的老字号

本节目为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项目

天坛路西口向北至正阳门箭楼的大道称为前门大街,是北京一条古老的商业街。前门大街形成于元代,元代时叫丽正门大街。明代改称正阳门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为前门大街。前门大街位于京城中轴线上,北起正阳门箭楼,一直向南,与天桥南大街相连。明嘉靖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50年之前是皇帝出城赴天坛、先农坛的御路,建外城后为外城主要南北街道。因正阳门是京师正门,所以前门大街一代比其他城门大街要宽。但即便如此,和今天改造后的前门大街宽度也是无法同日而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门大街的商业达到鼎盛,成为最具有老北京风情的特色街区之一。古人描写前门大街繁华的盛况时写道:“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


盛锡福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盛锡福帽店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最早它是天津盛锡福总店的一个分号,开业于1937年。盛锡福帽子以其用料考究、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品质优良而著称于世,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盛锡福帽店的店名取得可有讲究——“盛”字是希望买卖茂盛,“锡”字是取创始人刘锡三名字中间的一个字,“福”字是因为刘锡三乳名叫“来福”,是祝福吉祥之意。商标是在盛锡福三个字下面,用草立连成环形,中间三顶帽子呈“品”字形,下面是“三帽商标”四个字,从上往下顺着一念,刚好就是“锡三”二字。厂名和商标正合锡三之名。总的含义是锡三创办的盛锡福、制造的“三帽”牌帽子繁盛不衰,让他的名字永远与帽庄一起长存。刘锡三办帽厂正值民国初年,人们剪掉清朝遗留的长辫,摘掉瓜皮小帽,总要有新式衣帽替换。刘锡三适时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呢帽,所以在时帽市场一炮打响。



刘锡三是怎么创办盛锡福的?


刘锡三,本名占恩,号锡三,山东省掖县,也就是今天山东莱州沙河镇人,家中世代务农。他幼年读过几年书,后因家境不佳而辍学,于是帮助父亲在地里干活,一年,家乡受灾,农田歉收,乡里人四处谋生,他也离家去青岛市一家外国人办的饭店里做杂勤。他为人勤快又好学,在饭店里因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学会了一些日常英语。不久,刘锡三离开了这家饭店,到一家洋行做业务员,负责下乡收购草帽辫。草帽辫是用来制作草帽的,洋行把它收来,运到国外制成草帽再返销中国,以获高利。


刘锡三在洋行里干了几年,对草帽辫的质量好坏、品种和产地,以及草帽的制作等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于是他就想自己干。中国人的钱,干吗让外国人赚去?以后几年的时间,他省吃俭用,积攒了一笔钱。民国元年(1912年),他同友人合资在天津估衣街开办了盛聚福小帽店。小店开张后,生意很兴隆,年年盈利。后因东伙发生矛盾,刘锡三与友人分手。这样,盛聚福的买卖分到了刘锡三的手中,并决心把买卖做大些。他从东南银行得到一笔可观的贷款,又在天津法租界21号路选好店址,把盛聚福改为盛锡福,在民国六年(1917年)重新开张。



刘锡三凭着自己的胆识与魄力,意识到要想使盛锡福的帽子高别家一筹,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所以不惜花费巨资从国外进口全套的电力制毡帽的设备,重金聘请了制帽技师,专门从事新样式的设计和质量的严格把关,使盛锡福成为国内制帽业中拥有第一流的先进技术设备的大型帽庄。
考虑到产品不仅要在国内独占鳌头,而且还要打入国际市场,于是他派大徒弟三赴日本考察学习,掌握最新技术,使盛锡福如虎添翼,不到几年功夫,就添了八九个专业工厂,如皮帽厂、便帽厂、缎帽厂等。在1929年菲律宾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盛锡福的草辫和草帽获得了头等奖,在东亚地区属草帽业之冠。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刘锡三先后在南京、北京等城市设立分店20多处,并在美、澳、英、法、意、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捷克、瑞士、瑞典、挪威以及非洲等地都有代销处。


从1924年至1934年共获国民政府奖状15个。一些社会名流为盛锡福题字,其中宋哲元题“明驰中外”;秦德纯题“冠冕群伦”;曹锟题“国货之光”;邹泉荪题“冠冕吾华”。由吴佩孚书写的盛锡福牌匾,一直挂到现在。


1936年后,盛锡福开始在北京开分号,1937年,前门大街和王府井大街盛锡福开业;1938年,沙滩盛锡福开业。四家分店地处繁华市区,天天顾客盈门,到了四十年代,刘锡三年老体弱,回乡养老。



新中国成立后,盛锡福还有为国家领导人和外宾服务的任务。他们曾给毛泽东主席做过将校呢圆顶帽。为陈毅外长出访印度尼西亚,做了一顶金丝草草帽。上世纪60年代,周总理去莫斯科访问时戴的水獭皮帽,也是盛锡福做的。刘少奇主席去莫斯科访问,在盛锡福做了一顶美式圆沿皮帽。乌兰夫、万里等同志也在盛锡福做过帽子。朝鲜金日成首相曾在盛锡福做过一顶海龙皮帽,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总统做过一顶三羔皮帽。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也在盛锡福做过帽子。国内外各界人士慕名到盛锡福买帽、定做帽子的,不计其数。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电视剧《上海滩》的风靡,社会上对主人公许文强的模仿同样波也及到了帽子,人们开始模仿港台明星的时尚风格,这也造就了盛锡福的经营火爆场面。据盛锡福的老职工回忆,原先盛锡福一天生产礼帽600顶,后来一班不够增加第二班,生产量翻一番,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最后形成三班倒,每天要工作二十四小时,成为盛锡福帽子卖得最火爆的时期,据说,当时买帽子的人转手再卖都能卖上好价钱。




一条龙里的宝锅说的是啥?


一条龙羊肉馆又叫壹条龙饭庄,位于北京西城区前门大街27号,本名南恒顺羊肉馆,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北京比较早的有名回民涮羊肉馆。这家老字号,有着一个宝锅的传说。


在前门大街西侧,有一家门面很小的餐馆,这家店叫壹条龙羊肉馆。别看它店不大,它可是正宗的北京老字号,而且在新疆、宁夏、陕西、甘肃等西北那一带地方,一提壹条龙,那名声也是响当当的。



这家饭馆本来叫南恒顺,是一个姓韩的山东人在清朝乾隆年间创办的,比北京做涮羊肉有名的东来顺还要早上百年。当时这家店在前门大街只有一个一间门脸的筒子房,十几个伙计。这种店在前门大街上原本是排不上号的。但南恒顺店里的东西做得很地道,涮羊肉、炒菜、杂面、抻面、烧饼,样样好吃。


大约在光绪年间的一个春天,南恒顺进来了两个客人,其中一个二十多岁,像个主人,另一个四十岁上下,像个仆人。两人吃完饭后没钱付账,掌柜见这两人装束、举止不像是骗吃骗喝的人,就推开拦住两个人的伙计,对那个主人模样的人说:“没带钱没关系,您什么时候方便,给带来就行了。”第二天,宫内一个小太监来送钱,掌柜的这才知道原来昨天来吃饭的是当朝皇帝光绪爷。他们赶紧把昨天光绪坐过的方凳当作“宝座”供奉起来,不许别人再坐。光绪用过的锅子也供了起来,当成“宝锅”。


真龙天子在南恒顺吃饭的事很快在京城传开了,好奇的人都纷纷来南恒顺看“宝座”、“宝锅”。从此,南恒顺羊肉铺的顾客更多了,整日里门庭若市,生意更加兴隆。后来,人们便把这家店叫“壹条龙”了。但是,在有皇上的时候,随便称“龙”是有罪的,所以这家店门上仍然挂着“南恒顺”的牌匾,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帝制被推翻了,南恒顺才正式挂出“壹条龙羊肉馆”的招牌。但在人们口中只说“壹条龙”,早忘了它的本名南恒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大栅栏失火,直烧到前门大街,南恒顺也未能幸免。光绪皇帝坐过的“宝座”就毁于这场大火,“宝锅”倒是完好无损。此后,各店铺都重整旗鼓,筹建新房。南恒顺南边挨着的一家杂货店 ,因为无力重建,将地皮卖给了南恒顺。南恒顺借此机会,建起了一座有三间门面,两层暗楼的店堂,门前挂起的还是“南恒顺羊肉馆”的牌匾。它为什么不叫壹条龙呢?因为清朝,只有皇上才能称龙,一个小饭馆要当龙,那不光饭馆开不下去了,人恐怕也要玩儿完了。但是,老百姓都管它叫壹条龙。到辛亥革命进了民国,1921年8月,南恒顺羊肉馆才正式挂出了“壹条龙”的牌匾。

可以说,壹条龙是前门大街上又一家因皇帝光临而出名的餐馆。当然,传说就是传说,这些都无法有史实根据可查。当然,对于很多听众来说,这家老字号让人记住的并不是涮羊肉,而是烧饼夹肉,毕竟,当年的老百姓兜里都不富裕,能在饭馆里吃上一个烧饼夹肉已经感觉很不错了。后来,这家老字号后来留给北京人最深的印象,是1983年那次着火。


1982年,前门大街上很多老字号都将以前摘下来的招牌又挂出来了。老人们都说,这下好了,又可以吃到以前吃过的那些好东西了。壹条龙的牌子也在这年重新挂了出来。据说,这块“壹条龙羊肉馆”的老牌匾,是工人们从店里挡煤堆的木板中找出来的。已经没有样子的牌匾,经过清洗、油漆,才又挂出来的。但是没过多久,这家老字号就着火了。


那场火当时很轰动,前门大街着火肯定不能是小事。因为那时候刚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中还有很多以前留下来的东西,着火的原因当时传说很多。后来据说也没什么大事,但这一下,就把这家店在那里晾了好几年。逛前门大街的时候,人们看见被围起来的店铺,总要念叨上几句:怎么还不修啊,这么好赚钱的地方。


直到1988年,据说是为了弘扬清真饮食文化,解决回民朋友的用餐问题,当时的崇文饮食公司才将壹条龙饭庄按照伊斯兰的风格重新扩建装修,重新营业。


这次,壹条龙饭庄的外墙面做得很有特色,有绿色和白色组成的条形外立面,一看就让人觉得是家回民馆子。但因为民族特色太强烈了,让一般汉民倒不好往里进了。因此当时很多北京人恐怕都没进过那会儿的壹条龙,但也许都在店外面吃过几次他们烤的羊肉串。当年,这家店的羊肉串烤得很地道,总是有很多人站在饭馆门南侧,等着那里的羊肉串烤好了从窗口递出来。


参考资料:

《前门和前门的传说》  杨建业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前门传说》杨建业著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大前门--王永斌口述老北京生活》 王永斌口述 王炜 郭韡整理 学苑出版社

《皇城古道—北京前门大街》 李金龙著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前门印象》中共北京市崇文区委宣传部北京市崇文区文化委员会 编 京华出版社

《我与中轴线》 《我与中轴线》编委会编北京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前门史话》 王永斌著 中华书局

《前门火车站,见证那段历史》李俊玲文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一起传播京味文化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聊聊北京城的故事

新闻资讯 | 线下活动 |  私聊北京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和我们一起
行走大北京,感受古都文化魅力

BRTV徐徐道来话北京
传播京味文化,说说北京城的故事。 北京交通广播FM103.9兆赫每早6点,每晚11点~12点,《徐徐道来话北京》,咱们天天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