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折福利!|错过后悔的《北京民俗图谱》
文化
艺术文化
2025-01-20 07:29
北京
左边是近百年前北京的风俗画师刘延年所画的117幅北京风俗图右边是已故东京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内田道夫根据图画所做的解说
这本图册是第一次在中国引进出版
从立项到出版
历时四年
当年
策划编辑制作这本书的是一位日本著名汉学家青木正儿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和前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曾感慨,“中国也没有这么全的风俗图谱”;而名物研究专家扬之水也评价道:“以图谱的形式详细介绍北京风俗,我所知道这是唯一一部。”
1925年,有个叫青木正儿的日本人来到北京游学,这是他继1922年首次访华以来,第二次来到中国。他是文学博士,此前在日本,除了对所学的中国文学专业进行研究,他还对中国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到了北京之后,他每天看着北京的熙熙攘攘,就产生了要把北京的风情民俗画下来的念头。于是,他向资助自己游学的东北大学申请了经费,想要完成一本题为《北京风俗图谱》的图文结合的书籍。他将这本书分为岁时、礼俗、宫室、服饰、器用、市井、娱乐等七个细目,但后来因为青木本人的兴趣是戏曲,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加上了第八部分戏曲。此后,他物色画工绘制。而这个画工,就是刘延年。
那时,北京有很多画师专门为外国人画画,像我们节目之前介绍过约翰拉贝先生也收藏过很多类似的北京风情画,当时,北京有一批这样的画师以此为生,专门为外国人画中国风情画。拉贝收藏的《百工图》、《招牌幌子》、《手绘扇面》、《京剧人物》、《儿童游戏图》等,可以看出很多都是专门请人画的。其中有一张“拉粮食牛车之图”的左下角还印有作者的印章,上面印有“北京顺治门外牛街往西糖房胡同3号,郭其亮书”。青木正儿先生请的画师刘延年先生,虽然绘制了一百多幅北京风俗图,但没有留下类似的信息,所以,刘延年的生平已经很难查考。但从画作来看,他是一位技艺娴巧的画师,而他的画风也正显示了清末民初绘画的主要潮流。他笔下的人物依稀还有着改琦、费丹旭等清代人物画家的影子;画面的场景感和世俗气息让人想起早他三十年,曾随《申报》附赠的《点石斋画报》;而他色彩的使用和对环境的描绘,又与杨柳青年画中表现民俗题材的作品极为相似。
然而,等画稿“三易画工,阅两年而成”之后,这本书的出版事宜却搁置了下来。青木正儿起先是工作繁忙,先将图谱保存在日本东北大学的图书馆里。而等他有空为图谱做文时,他又被调入到京都大学工作,图谱不在身边,又很难借出了。说到这本珍贵的图谱,我们先来看“一条”对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和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视频采访,两位老师对这套《北京风俗图谱》进行了详细的推荐。
青木正儿生于1887年,是文学博士,日本汉学界京都学派的领袖之一。此前在日本,除了对所学的中国文学专业进行研究,他还对中国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不仅常常在研究室阅读《点石斋画报》,还在旧商店里淘到了十三卷本的《清俗纪闻》。《清俗纪闻》是中川氏请日本画师绘就的南方风俗,而青木正儿则有着更大胆的想法:直接请中国画师描绘北京风俗。
直到1964年,出版机构平凡社注意到这本书,打算将它收录进“东洋文库”,并由中国文学专业出身的内田道夫撰写解说。由于成本原因,第二年出版的《北京风俗图谱》仅仅是黑白缩印本。在此之后,此书一版再版。1986年,平凡社终于出版了这本书的彩印本。
▲日本平凡出版社出版的《北京风俗图谱》
一部常年流落日本,受到良好保存又极受重视的《北京风俗图谱》,自然也受到了国人的注意。 ▲日版彩版《北京风俗图谱》
而在某著名旧书网上,飙高的日本原书价格也从侧面表明:在国内出版此书,必须提上日程。于是,这部见证了时代变迁,又经历了多方磨难的《北京风俗图谱》,在绘成将近百年之际,终于要以简体中文版的面目回归中国大众的视野了。并且,本书的简体中文版是对1986年彩印版的引进。
1.以图谱的形式,传承中国的传统民俗、民间文化。除了8个方面的彩图,还有博采古今文献的解说。
2.这本图谱是国内首次引进,也是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3.这本图谱内容较全面、画出很多细节、每个图画都有具体情境。全面表现在:涉及历史、节日、民俗、建筑、服饰、饮食、人际等多个领域。细节包括:画上的字看得清清楚楚,人物表情生动,有场景图、也有具体的物件图。每个图画都有具体情境地点,其他大多数图谱,一般是只有一个人物,没有具体街景背景等等。
4.精心制作。这本书从2015年开始引进,到现在出版,经过图文授权、中间甚至几次推翻排版重来、上万元一吨的进口艺术纸张印刷、精心挑选红包台历上的每一幅彩图,出版社都争取做到最好。所以名物专家扬之水老师看到样书说:“印刷精美,超过原版”。
《北京风俗图谱》的策划编辑者青木正儿生于1887年,于1964年去世,是文学博士,日本汉学界京都学派的领袖之一,历任东北大学、京都大学、山口大学、同志社大学、立命馆大学教授。他不仅在一生中三次访问中国,还与王国维、胡适、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有着亲密的交往。
青木曾多次提过,学中国文学,必须知道中国的风俗。我们必须理解,外国人学中国文学和本国人学中国文学是不一样的。对中国人来说很容易忽略的细节,对他们来说反而特别重要。比如很多人幼年读书时读到过《红楼梦》,但不会考虑里面的器物、衣服的样式。同理,读《三国演义》不太会考虑地理。读《水浒传》也不怎么考虑兵器。可是对外国人不一样,外国人要翻译,反而抠这些细节。所以对他们来说,风俗、历史、地理、名胜、服饰、岁时、祭祀,都是构成中国文学的重要部分,所以必须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到了北京,眼看着风雨飘零,北京也越来越洋化,古老的中国正在逝去,他非常有抓住这一切的心,所以,才完成了这样一本图谱。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点击下方卡片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聊聊北京城的故事
新闻资讯 | 线下活动 | 私聊北京 |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