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加星标,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从南到北中轴线66
前门大街上的老字号
本节目为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项目
北京的中轴线就像是一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壮美长卷,是一条荟萃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现代建筑、历史街区的文化长廊,而在前门大街中,记录了老北京民俗文化最丰富、最精彩的部分,一直是老北京人吃喝玩乐的时尚前沿。而现在是著名的旅游商业街。
说起都一处这家烧麦馆啊,这传说可是和乾隆皇上有关,并且,在老北京人的嘴里,说的都是独一处,那个首都的都,在这里根本就不发都的音。这都一处为什么要读作独一处呢?那以前在店里为什么会有土龙一景呢?说到大北照相馆,那可是北京人的独有回忆,解放以来,几乎中国所有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照片都是大北照相馆照的,它记录着中国历史变迁。而几千人大场面的合影拍照,也是大北照相馆的绝活儿,并且,摄影师在冲印照片的时候,能让所有拍照的人都睁着眼,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都一处的故事可以分为古今或上下两部,背景都是一座小楼。第一座小楼有两层,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位于前门大街东,鲜鱼口南,具体位置今已不可考,但毫无疑问,直到今天,那里仍是个人头攒动的所在;第二座小楼共三层,建于1958年,位于前门大街,鲜鱼口北,门口立着戴毡帽、梳长辫的清人铜像,却是乾隆正在题写“都一处”匾额的场景。前一座楼里记载了都一处200多年风雨坎坷的足迹,后一座楼则以真实存在的实体指引,去找寻那交织着辛酸、传奇和兴盛的尚未翻过的一页。
都一处起初是山西人王瑞福开设的一家小酒店——王记酒铺。清乾隆十七年,因皇帝来此小酌,并亲笔御赐“都一处”蝠头匾,使都一处名声远扬。乾隆走过的甬路也因长年不扫而成“土龙”,在清代被列为北京城的“古迹之一”,与永外“燕墩”齐名。清同治年间,曾有<竹枝词>吟咏都一处:“京都一处共传呼,休问名传实有无,细品瓮头春酒味,自堪压倒碎葫芦。”
据说,当年王瑞福还将乾隆坐过的椅子,用黄绸子围起来,当“宝座”一样供起来。并将乾隆走过的从大门到楼上的一段路保护起来,终年不打扫。日积月累,来往客人带进的泥土越来越多,最后成了一道土埂,被称为“土龙”,这条“土龙”在清代被列为京城的“古迹之一”。清朝<都门纪略·古迹>记载“土龙在柜前高一尺,长三丈,背如剑脊”。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苏州文人张子秋,慕名来到“都一处”,酒饭后写到“都一处土龙接堆柜台,传为财龙”。“都一处”自乾隆赐匾后,生意兴隆,许多人争相来此观看御匾,后来很多中外宾客用餐后都要在御匾前合影留念,这一情景一直在延续。
老北京人啊,都把这店号叫做“独一处”,您想啊,其他的店家都关门了,只有这一家开业,可不是独一处呢?但是,到底这独一处又怎么会以讹传讹,变成了都一处呢?
前门大街最北端,有一幢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雕檐画栋,灰瓦红梁,远远望去与相隔仅数米的前门五牌楼相映成景,这便是已有99 年历史的京城老字号大北照相馆。
提起大北照相馆,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当然,除字号老、摄影师傅手艺高超,大北之名,更和它“御用摄影”的特殊角色密不可分。当然,咱这“御用”是带引号的。如今大北照相馆,一进门就能看见四张千人照片排成一行,分别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在不同场合的巨幅照片。
据说,像这种团体横幅照,最长可以达到13 米,容纳4000 人左右,60 多年了,大北的团体照从没失过手!过去拍千人大合影,如果其中一张底片里有个人在拍照时闭着眼睛,修版的师傅就能从另一张没有闭眼的胶片中把他眼部的药膜揭下来,贴到这张上面,洗出来就是一张睁着眼睛的照片,天衣无缝!”千人大合影原来是这么拍的!
大北照相馆创办于1922年,因为摄影技术传入时间较晚,论“老字号”,大北肯定是不能同一条街上的其他老字号比岁数。
但是论在近代北京人生活里的影响力,那它绝对是第一梯队的。北京人为什么过去喜欢大北呢,一方面是因为人家确实牛,另外,可能“大北”这两个字和咱们喜欢说的“大北京”很相近,所以让北京人更有归属感吧!
赵雁臣少年时曾在北京较早的鸿记照相馆学艺,他为人精明能干,经过三年零一节的学徒,不仅学会了摄影、修版、放大等技艺,还从鸿记照相馆主人杨远山那里学了善于交往和待人处世之道。
说起他创办大北照相馆来,还有一段不太光彩的小插曲。
1921年,赵雁臣回通县故里探亲,他的乡邻崔某和黃某二人对赵雁臣的年轻干练颇为称道。赵雁臣乘机以“合伙经营照相馆这一新行业”相邀,崔、黄二人颇动心,经过一番思考,同意与赵雁臣合伙在北京开照相馆。
三人商定:崔、黄各拿出一百二十五元作资本,算两个财股,赵雁臣领东主持经营,算一个人力股。崔、黄把钱交给赵雁臣之后,赵雁臣即向鸿记照相馆辞了柜,自己筹办照相馆。
开始赵雁臣本想在王府井或前门大街这样的繁华地区找个门面,但无法插足。最后他在前外观音寺西边的石头胡同找到一处一间门脸的房子。
一切筹备就绪,在1922年春天,正式开张营业,取名大北照相馆。大北照相馆最初只有一架照相机,三个徒弟。大徒弟马寿迁跟着赵雁臣照相,二徒弟马兴元开票兼管日常业务,小徒弟靳炳恒帮助修版。
当时大北的顾客主要是石头胡同、韩家潭、大李纱帽胡同、小李纱帽胡同、朱茅胡同等所谓“八大胡同”的妓女。因为妓女们看重容貌,又喜欢新鲜玩意儿,所以大北的买卖很兴隆,头一年就赚了一千多元。年底,三个学徒每人各得馈送二十元,股东没有分红。
第二年,赵雁臣不但把租赁的房子买下来,还盖起一栋小楼,添置了不少设备,收了三个新徒弟。这一年买卖比头一年还好,年终结账,又净赚一千多元。年底,三个大徒弟各得馈送三十元,三个小徒弟各二十元,崔、黄两个财股还是没有分红。
赵雁臣向他们说:“头一年买卖确实不错,可用在扩充营业上还不够,又借了五百元的外债,谁想今年买卖不好,外债没还,反而又拉了一百五十元的窟窿。”说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假账、假借据,让他们查看。 崔、黃二人无可奈何,只好认倒霉。
第三年年底,赵雁臣还是这一套。崔、黄有苦难言,分红的想法这时一点都没有了,只希望不賠光老本就行。赵雁臣于是就对他们说:“真没想到,买卖没做好,反而负了这么多的债。您二位如果愿意接这买卖,我什么都不要,抬腿就走;如果您二位不接,甭管我有多大困难,二百五十元资本,一分不缺,一定归齐。你们看,怎么办都行。"
崔、黄二人对照相这门业务一窍不通,当然不接这买卖,抽回老本就很满意了。就这样,赵雁臣的大北照相馆,实际上是耍了一个花招,是用 "无息贷款” 创办起来的。
参考资料:
《前门和前门的传说》 杨建业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大前门--王永斌口述老北京生活》 王永斌口述 王炜 郭韡整理 学院出版社
《皇城古道—北京前门大街》 李金龙著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前门印象》中共北京市崇文区委宣传部北京市崇文区文化委员会 编 京华出版社
《我与中轴线》 《我与中轴线》编委会编北京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前门史话》 王永斌著 中华书局
《前门火车站,见证那段历史》李俊玲文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聊聊北京城的故事
新闻资讯 | 线下活动 | 私聊北京 | 转载开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